【最新word论文】交易费用、市场效率与公司内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312244 上传时间:2017-09-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交易费用、市场效率与公司内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word论文】交易费用、市场效率与公司内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word论文】交易费用、市场效率与公司内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专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word论文】交易费用、市场效率与公司内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专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word论文】交易费用、市场效率与公司内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专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交易费用、市场效率与公司内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交易费用、市场效率与公司内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专业论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交易费用、市场效率与公司内国际贸易理论80 年代开始,大量的国际贸易都是在一些大公司的控制下进行的,这一事实已经受到广泛注意,同时很大比例的国际贸易都与直接投资有关,或者发生在公司的内部1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在公司内部进行,市场的作用逐渐被淡化。这种国际贸易现象反映了公司存在回避外部市场(armslength market)的动机。 我们认为对市场本身效率和交易成本等问题的研究应该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课题,而目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重视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一、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理论在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国际贸易理论已经受到了很多的批评和挑战。李嘉图式的贸易模型(Ricardian

2、 Model) 、 特定要素模型(SpecificFactor Model)以及标准贸易模型(Standard Trade Model)过于抽象和公理化,离国际贸易现实距离甚远。赫克歇尔俄林贸易模型(Hec-kscherOhlin Model )假定各国资源和要素秉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并以此来解释国际贸易的格局和得益。即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土地丰裕的国家出口土地使用密集型的产品。根据这些经典理论,国际贸易更多的应该在劳动生产率、资源秉赋不同的国家间进行,作为国际贸易的结果生产要素的价格会趋于均等,贸易国家双方都会获得利益。不可否认,这对于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

3、具有一定的解释力量。但是国际贸易的现实向人们展示了大量的国际贸易是在人均国民收入、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秉赋相似的国家间进行的。例如美国、日本和西欧国家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他们之间的贸易占全世界贸易的 23 以上。林德(Linder,S.B.)的理论从需求偏好相似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在需求、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间进行的事实。1975 年格鲁贝尔(Grubel Lloyd,1975 )提出了世界贸易在相同的产业内部进行的统计资料与初步的分析,从而引起了人们对所谓“产业内贸易”研究的兴趣。这以后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热门课题。为了解释这一“新”的国际贸易格局,人们开始重视规模经济、递增收益以及不完全

4、竞争的市场结构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作用,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经过大约四五年的研究,在 1980 年前后,一些学者纷纷发表关于以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格局与获益的论文2 。所谓不完全竞争指的是市场存在一定的垄断因素,公司的进入和退出存在一定的障碍,产品虽然属于同一类,但具有不同的效用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欲望与需求,即所谓“异质产品” 。这种市场结构包括由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垄断竞争市场,有少数几家相互依存的寡头垄断市场以及完全垄断市场。这是一种比较切合实际的理论架构,因为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在实际中极其罕见。至此国际贸易理论开始吸收和导入工业组织理论(Indu

5、strial Organizational Theory)以及游戏论(Game Theory)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框架作为它的补充和扩2展。 这使得国际贸易理论朝着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的研究方向发展。目前,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贸易理论研究大致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强调公司内部存在着规模经济,即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平均成本会趋于下降,这个流派源于马歇尔(Marshall,1920)的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及专业化所带来的规模节约的经济效应以及史蒂格勒(Stigler,1951)的理论,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和固定投资的不可分割性,生产规模的扩大能带来成本节约的效果,劳动分工的扩大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以后

6、克鲁格曼(Krugman,1979,1980,1981) 、狄克席特和诺曼(Nixit Norman,1979)以及赫尔坡曼(Helpman,1981)等人对这个流派作了很好的发展。他们的理论有这样一些要点:1.市场结构是垄断竞争型的,市场上的产品是“异质” (differentiated)的,每个国家生产许多细分的产品系列,消费者对这些不同的产品系列都有均等的需求。2.每一种产品系列的生产都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效果,即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 “异质”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即能生产“异质”产品的企业都具有一定的垄断性。3.采用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从一种特定的效用函数出

7、发,消费者在他们的预算约束下使他们的效用极大。转而讨论生产者行为,在一定的成本约束条件下使利润极大。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固定成本限制了产品系列的生产,国际贸易能够通过扩大市场,降低固定成本,增加产品系列使各国的消费者获益。第二种模式强调对公司外部而言的规模经济,这里又分成了两派,一派研究规模经济存在于公司外部但是在产业的内部,也就是说对单个公司来讲,它的产出是整个产业规模的一个函数。在规模经济存在于公司外部和产业内部的情况下,产业内部的公司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分享如信息、管理经验之类的“公共货品” 。技术创新的“溢出”作用使同行企业获益。同时产业内部又有相互竞争,提高了企业的效率与管理技能。而另一派

8、则认为由国际贸易连接起来的世界经济才是考虑规模经济的出发点。伊希尔(Ethier,1982)是这个观点的主要倡导者,他认为要定义外部规模经济,国际范围是最合适的,公司可以通过开拓国际市场来提高它的产量以达到节约成本的效果。第三种模式强调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本身是引发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假定有两个公司各自在自己的国家中具有垄断地位,在这种市场条件下,只要垄断加价大于运输成本,大公司之间就有相互“入侵”对方市场的动机,这就是著名的“相互倾销” (Reciprocal dumping)理论两个国家相互倾销相同的产品3 。 一般认为这种相互倾销的贸易行为是国际资源的一种浪费,因为相同的产品互相输入对方

9、国家,大量资源耗费在运输上。但是这种国际贸易未必对双方真正有害。国际竞争可以降低双方市场的垄断程度,给消费者带来利益,同时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总的来看,国家间资源秉赋的差异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对国际贸易格局的解释力量逐渐削弱。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越来越重视市场结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重视以公司或产业的特点来解释国际贸易格局,强调大公司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入侵与相互渗透对方市场,强调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建立国际贸易理论模型3中的重要性。二、公司内国际贸易提出的问题尽管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强调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市场仍然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媒介。一般认为市场仍然在有效地运行,公司没有必要不通过市场进行国

10、际贸易。但是我们注意到目前世界上许多国际贸易都与直接投资有关,或在一些大公司的控制下进行,并且发生在公司的内部,被称为是公司内国际贸易。这种国际贸易现象反映了公司存在回避外部市场的动机。因此我们认为对市场本身效率和交易成本的研究应该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课题,而目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重视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人们一般把在母公司控制下的跨国界的贸易称为公司内贸易。它包括在母公司控制下子公司之间的贸易或是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贸易以及母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贸易。虽然有关公司内贸易的详细、准确的统计很难获得,但是一般都认为公司内贸易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经济活动中的普遍现象。这种观点是基于对外直接投资与

11、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它的增长快于世界贸易与生产的增长。随着各国对直接投资实行各种鼓励政策,公司现在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分配它的资源,安排它的活动以及发挥它的竞争优势。自然,公司内贸易随着国际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它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根据有关的研究报告估计,目前大约 6070的世界贸易与跨国公司有关。25 的国际贸易在公司内部进行。邓宁(Dunning,1984)发现在英国的子公司 85 的进口和 80的出口属于公司内贸易,而在彩色电视机制造行业公司内贸易的比率高达 90。利柯鲁(Lecraw,1985)研究了日本在东南亚 5 国轻工业品制造业的 111 家跨国公司的公司内贸易

12、的情况,他发现这个比率高达 79。关于公司内贸易较为全面、准确的统计来自美国商务部,它属下的经济分析局定期对美国海外投资进行调查,并发表研究报告称为“Benchmark Survey”,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美国公司内贸易的较为准确的估计4 。但是,要对公司内国际贸易进行准确统计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很大一部分公司不愿意准确的公开自己在国外的经济实力和国际销售情况。同时,把国际贸易简单分成公司内贸易和非公司内贸易,并不十分妥当。现实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假定 A 公司在 B 公司中拥有一定百分比的股份,而在 C 公司中又有某些股份。如果 A 公司将产品卖给 B 公司,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种国际贸易只能算

13、是部分的公司内部贸易,而 B 公司和 C 公司之间的贸易也有一定的内部化的成份在里面。 公司间究竟有多少百分比以上的股权联系才能算是公司内贸易至今还有争议。严格意义上的公司内部化贸易的程度应该以 A 公司在 B 公司和 C 公司占有的股份的所有权的百分比来衡量。并且公司内贸易额的数字也会因“转移定价”而扭曲。我们可以在对跨国公司的研究中找到一些对公司内贸易的研究。例如拉尔(Lall,1978,1980)分析了美国公司内的出口贸易。海莱那等(Helleiner Lavergne,1979 )研究的美国在公司内部进行的进口贸易。邓宁和诺曼(Dunning Norman,1985 )把国际经济交易分

14、成若干类型,用所有权优势、4区位优势以及内部化的综合来分析和解释公司内贸易。格鲁贝尔等在研究产业内贸易时也附带提到了公司内贸易,他们把它看成是公司在国外进行的生产加工活动,与产品的技术和生命周期有关5 。在这些研究中一个常见的观点是对于某些产业来讲,公司内贸易所带来的潜在利益很大,公司通过“合同性安排(contrac-tual arrangement) ”来采购它所需的投入和销售它的产出以避免使用交易成本很高的外部市场。因此公司内贸易被认为是补弥外部市场缺陷的重要组织安排。正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对公司内贸易这种非传统的国际贸易交易形式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以前发展和建立的贸易理论能较为准确的解

15、释资源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及经济结构、收入需求相似的国家间的国际贸易,而对公司为什么绕过市场,进行内部的供给和销售活动几乎没有做什么研究。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一样,国际贸易理论也一直是以市场为基础的,从事国际贸易活动的主体是经济上互相独立的公司,其基本假定是市场机制能有效地调节供给和需求以保持市场的均衡,并且假定在外部市场所进行的贸易活动是没有成本的,在此基础上解释国际贸易的格局、获益以及贸易政策。此外,在经济学模型中要适当地处理有关的交易成本技术上相当困难。交易成本往往被视为是市场经济中的“噪音” ,在很多经济学的模型中被假设掉了。因此,交易成本无法在这些模型中得到明确的处理。很明显,

16、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框架对解释公司内贸易是不合适的。因为公司内贸易根本不通过外部市场,而是公司内部的一种机构性的安排。三、市场效率、交易成本与“内部化”其实早在 30 年代,科思(Coase,1937 )在一篇题为公司的本质的论文中就提出了“公司为何要存在”的问题。科思认为公司和市场是两种不同而又可以互相替代的交易机制。市场上的交易是由价格机制来调节的,而公司的存在则可以将许多原来属于市场的交易“内部化” 。于是公司便用行政机构性的方法取代市场来调节资源的配制。但是在什么条件下公司会取代市场、以机构行政性的决定取代市场的价格机制呢?科思认为这取决于交易成本。公司通过“内部化”市场交易以降低交易成本。这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公司机构性的安排比市场调节更有效率。威廉森(Williamson)是研究交易成本和市场代价的重要人物。在他的1975 年的市场与公司的等级结构和 1985 年的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两篇论文中进一步发展了科思的公司理论。他对经济制度、公司的组织结构、组织行为、合同商法与交易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