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过度沉溺症》ppt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3115177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2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过度沉溺症》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儿童过度沉溺症》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儿童过度沉溺症》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儿童过度沉溺症》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儿童过度沉溺症》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过度沉溺症》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过度沉溺症》ppt课件(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过度沉溺症,2,儿童的自控能力较差,有不少人过度沉溺于某种事物,甚至达到了成瘾的程度,比如不少儿童长时间沉溺于游戏机房,导致生活规律紊乱,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直线下降。尤其突出的是对电子游戏成瘾,一旦停止电子游戏活动,便难以从事其他有意义的事情,出现难以摆脱的渴望玩游戏机的冲动,形成精神依赖和相应的生理反应。恢复操作电子游戏后,精神状态便恢复正常。这些行为特征与毒品成瘾行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是一种心理病理行为。不少专家称此为“电子海洛因”,对儿童身心健康起负面影响,已引起国内各界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3,定义,儿童过度沉溺于某些特定事物的行为,并影响到正常的心理、生理或社会功能,产生各

2、种严重不良后果,称之为儿童过度沉溺症。,电子游戏瘾,5,概述,有些中小学生玩游戏达到了入迷的程度,投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目前中小学生课外娱乐项目中,排名第一的就是电子游戏。 据部分城市的调查,至少有10的中小学生沉迷于玩电子游戏,有的学校高达40,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武汉市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案中,有60与孩子为了弄钱玩游戏有关。 合肥市一个13岁的中学生因沉迷游戏,在游戏机房整整泡了8天8夜,南昌市一名15岁的初中生离家出走,连续24d泡在游戏厅里,德州一位16岁的少年玩遍当地游戏室仍觉不过瘾,竟从家中偷了4000元钱到天津、上海“游戏”了两个月。,6,概念,电子游戏瘾,又称电子

3、海洛因、病理性电子游戏瘾,是指从事电子游戏的活动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玩电子游戏的水平,为了满足强烈的玩电子游戏的冲动而放弃重要的社会角色及其他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导致社会功能受损,却无法摆脱,在游戏中可以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忘记生活中的烦恼与不快。 据报道美国社会中电脑使用中85时间是用来玩游戏的。,7,主要危害,影响视力。 长期在游戏机前玩游戏,可使视力下降,甚至出现青光眼。玩游戏机时,眼睛必须时刻注视着屏幕,使眼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不能松弛下来。屏幕画面比较复杂,且动作快捷,长时间玩游戏机,可出现眼花,眼睛干涩、眼睛发肿,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视力下降、青光眼、突然失明(可逆性)。,8,诱发癫痫。 报

4、刊杂志曾多次报道由于玩游戏机而诱发癫痫的事情,其中部分患者是对屏幕上的光过敏而导致,另外就是大脑疲劳、缺氧诱发的。有癫痫病史的少年儿童应尽量少玩游戏机。,9,影响躯体发育。 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长时间坐在那里不活动,不利于身体发育,由于长期不动,会出现肥胖症,如果长期坐姿不正确,影响脊柱发育而出现脊柱畸形、颈椎病。长时间用于操作会引起腕臂综合征的症状,又称键盘腕,即手掌和手指麻木,常常发生在夜间和清晨,而活动及用力甩手后可减轻,手掌大鱼际肌有不同程度的萎缩。,10,影响学业。 儿童把大量时间用在玩电子游戏上,那么用于学习上的时间就会减少,有的儿童甚至沉迷于游戏内容中,坐在教室,幻想着游戏内容

5、,这样势必会影响学业。,11,影响心理健康。 孩子长期玩游戏对心理危害很大,在玩游戏时,时而情绪高涨,时而情绪低沉失望,造成孩子情绪不稳定。孩子一旦玩游戏向家长要钱时,焦虑不安,情绪低落,长期发展下去,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游戏内容有些是极不健康的,如色情画面、暴力和攻击言语都会对儿童心理正常发育产生消极影响。,12,影响人格成长和道德发展。 迷恋游戏机,迷恋赌博机对孩子人格的成长和道德的发展危害极深。玩游戏机需要一定的钱,不少的孩子为了玩游戏,去偷父母的钱或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钱,有的甚至走上犯罪和自杀的道路。 在2000年3月2日北京青年报的报道,北京郊区某所学校的史国寓,因玩赌博机输掉了1

6、30元,服毒自杀。,13,病因和发病机制,电子游戏的致瘾源为电子游戏特有的行为强化机制,可使成瘾行为不断强化。并非所有玩过电子游戏的孩子都会成绩下降、品行不端,关键在于是否上瘾,而是否容易上瘾往往和孩子自身一些心理原因有关。如那些性格内向、希望得到重视而又十分孤独的孩子;生活中遭受过挫折、学习成绩不突出、心情压抑的孩子;成绩下降而对环境不适应的孩子,最容易上瘾。,14,电子游戏成瘾的主要理论机制有强化理论及分析心理学的有关理论。 强化理论,是指人们的行为的后果对其行为的再发生所起的作用。 强化分为正(阳性)强化和负(阴性)强化两种。,15,阳性强化是指行为的后果有明显的正性奖励作用使行为获益,

7、从而使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增加。 操作游戏机中的角色和情景获得好的成绩,得到某种奖励或物质和货币的代替品,行为的后果以直接的物质利益的形式得到体现,在认知和情绪水平上可以产生正性的情绪体验,从而使精神上的胜利感,战胜对手的满足,攻击的本能,都以象征的方式得到满足;游戏的成功产生增强自信和自我肯定的认知和体验,感到自尊、自信,个人的权力和能力也得到象征的满足。这些物质的、心理的、情绪水平上的强化作用使玩游戏机的行为进一步加强。,16,阴性强化是指行为的后果可以避免和减轻某种痛苦和不快。老师和父母的责备与批评使患者感到自己丧失对自我的控制力,摆脱这一境况的最快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再回到游戏中,游戏机带来的

8、刺激、兴奋和成功的体验使对现实中的苦恼、无助、失去控制和无价值感一扫而光。因此,玩电子游戏进一步发展成对付应激、失败、挫折、精神痛苦和负性情绪的唯一手段。 阳性强化在成瘾行为的初期阶段起主要作用,阴性强化在电子游戏成瘾行为的发展和维持中起了重要的作用。,17,电子游戏瘾的深层心理学分析发现,电子游戏作为儿童期幻想的成功体验对抗现实中的挫折体验,摆脱痛苦情绪,使现实中被压抑的情绪和被禁忌的幻想可以以象征的方式得到释放,从而达到精神上暂时的满足。,18,临床表现和诊断,1躯体方面 患者由于长时间沉溺于电子游戏,欲罢不能,难以自控,出现不自主的手指敲击键盘、滑动鼠标的动作或想象游戏内容,睡眠节律紊乱

9、,过度兴奋,能量大量释放以致不能维持睡眠周期。 一旦停止电子游戏活动时便不能从事任何有意义的事情,且感疲乏,倦怠,产生失眠、颤抖、流泪、视力减退、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消化功能不良、恶心、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症状。,19,2心理方面 患者一旦停止电子游戏活动便会产生玩电子游戏的强烈渴望和冲动,逻辑思维活动迟钝,对现实生活有一种疏远感,且出现孤独、依赖、退缩、暴力、情绪低落、心情烦躁、悲观、焦虑、消极、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持久、记忆减退、丧失自尊和自信等临床表现。 回到现实中的痛苦情绪和自我否定的体验,使其再次返回到电子游戏娱乐中以摆脱严酷现实所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20,3行为方面 电子游戏成

10、瘾者的人格发生明显的改变,变得怯懦、软弱、自卑、内疚、自责、意志减退,丧失自尊、自信、志气、毅力,失去朋友和家人的信任,为了获得电子游戏活动,不择手段,不顾一切。 甚至出现电脑狂暴症,即一旦电脑出现死机或故障便会沮丧、焦虑,转而向电脑和他人发泄无名之火,狂暴不止,严重时将键盘、鼠标敲得粉碎,甚至浮现轻生的念头。,21,诊断标准,1自己诉说具有难以控制的强烈玩电子游戏欲望,虽然努力自控,但欲罢不能; 2专注于思考或想象玩电子游戏行为或有关情景: 3玩电子游戏没有给个人带来利益,或尽管对自己的社会、职业、家庭的价值观和义务均有不利的影响,仍然玩电子游戏,减少或停玩电子游戏后出现戒断症状; 4玩电子

11、游戏花费的时间逐渐延长,每周至少5d以上,每次至少4h以上。,22,行为干预和防治,1合理安排游戏时间和内容 2合理安排活动 3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4认知行为治疗,23,5戒断治疗即戒瘾,包括脱瘾和康复。 脱瘾是指用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的方式使电子游戏成瘾者逐渐停止玩电子游戏,常用的方法有厌恶疗法、脱敏疗法等心理治疗的方法和配合少量使用抗抑郁药物或抗焦虑药物,限制接触电子游戏活动的机会,必要时应住院,采用综合疗法。 脱瘾一般715d内就可完成,但是脱瘾仅解决了电子游戏成瘾者对电子游戏的身体依赖性,他对电子游戏的“渴求”即心理依赖仍然存在。 康复指经过脱瘾治疗后预防重复成瘾摆脱心理依赖的过程,主要

12、在社区开展控制电子游戏成瘾的工作,具体的措施有:及时获得家庭、社会的支持和帮助,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培养对社会、家庭的责任心,逐步建立信任的、和谐的、支持性的人际关系。,网络瘾,25,概述,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使我们原来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而且也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各种交流带来了无尽的便利,使全球化时代或者说地球村时代正变成现实。然而,因特网在促使人类进入数字化生存空间的同时,也将电脑空间的阴暗面暴露无遗。,26,概念,网络瘾(networkaddiction),也叫做“病理性网瘾”、“网痴”、“网迷

13、”、“网络综合征”、“因特网痴迷综合征”、“互联网引发的机能失调症”、“病态使用因网”、“互联网成瘾综合征”、“互联网成瘾综合征” 网络瘾是指由于因特网所引起的心理、精神、躯体等一系列综合征,表现较为复杂,有躯体依赖性、戒断症状;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关节炎症、视力减退等。,27,主要危害,患者初期只是表现为对网络的精神依赖,渴望上网冲浪、玩游戏,之后就很容易发展为身体依赖,出现食欲不振、焦躁不安等,甚至会引起心血管疾病等各种疾患。 终日沉溺于因特网的人,其表现与吸毒、抽烟、酗酒而成瘾者类似,他们一接触因特网就兴奋异常,否则就“网瘾难解”,症状重者,为过网瘾不惜放弃地位、婚姻、甚至职业,终日迷

14、恋于因特网,而且这种“网瘾”像染病一样,通过互联网传染给各地的无数“网虫”。在“无网不至”的美国,因网络而离婚的人数已占离婚人数的三分之一。 电脑屏幕发出的低频辐射与磁场,会导致流鼻涕、眼睛痒、颈背痛、短暂失忆、暴躁及抑郁等。,28,儿童上网4大危害:,人的思维是一种内在的交谈,人的经验、词汇、语言等共同形成了人的逻辑思维方式。青春发育期的儿童若长时间与电脑打交道,他所形成的基本思维将与电脑的符号思维相同,即零碎的符号或机械思维代替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电脑正在成为人的记忆的替代物,若儿童一味地使用电脑来替代头脑的记忆,那么,人脑将降为智能机器。 儿童如果长时间上网,会在情感上对电脑的信息世界

15、产生一种眷恋和过分的依赖之情,不利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形成。 人的道德观念和处世准则是通过人与人的相处和交流形成的,电脑不能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不善于与人交流只会与电脑相处的孩子,不仅在人际关系上有缺陷,而且也不利于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国际互联网上色情内容对儿童的毒害尤为严重,更值得引起高度重视。,29,病 因,网络瘾与电子游戏瘾的病因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 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口唇期,婴儿通过哺乳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并保留了对代表母爱的温暖、关怀、安全等美好感觉的回忆和思念. 患者通过上网,重新获得这种从口唇期结束后就消失而又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满足感。而且在茫茫“网海”上的行

16、为,就好像口唇期的婴儿在摇篮里舒适安定地入睡,对归属感的寻求得到暂时满足。,30,患者常因在现实中遭受了种种压抑,而想通过上网使其获得释放。数以百万计的电脑联成一体的网络与海洋有很多相似之处,患者试图通过在茫茫“网海上的冲浪行为,使自己寻求归属的心理得到暂时满足。 如对残疾、长相丑陋、成绩低下、人际关系紧张、事业受挫、工作不理想、缺乏自信、缺乏社会支持和重视等的人来说,常常会受到现实生活的压抑,为逃避现实生活的打击和获得自我的成就感,他们更希望能够生活在网络的环境中。所以不停地增加上网时间,逐渐使自己忘记还有一个现实的世界,最终使自己沉迷于网络的虚拟环境中而放弃了现实的生活。,31,临床表现和诊断,典型表现包括:情绪低落、无愉快感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思维迟缓、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大量吸烟、饮酒和滥用药物等。,32,分 型,网络关系成瘾:指过分迷恋在网上建立的友谊、爱情或其他的异性交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