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复习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3110589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必修三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必修三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必修三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复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必修三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复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复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复习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五复习,课程标准,(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3)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一、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1、明确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 2、列举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 3、总结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共同原因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必须正确认识的几个观点,1、明确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 新中国科技有了较全面发展。表现为:建立科研机构

2、,建立科学研究体系;制定科技发展规划,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基础。 (2)第二个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 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突破性进展。表现为:第一颗导弹、氢弹爆炸成功、南京长江大桥落成、“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杂交水稻育成等。,1、明确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3)第三个阶段:1978年“文革”以后 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新时期。A.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纲要,迎来了我国科技事业的新春天。 B.1985年,在科学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指导下,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

3、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2、列举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一),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导弹和原子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1964.10.16,1967.6.17,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1970.4,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1 号”发射成功,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二),1973 年,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培育成功,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稻”,1983 年,我国首次研制成每秒运算 一

4、亿次的计算机。,130 亿次,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神舟” 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年,1997 年,3、总结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共同原因,1 .政治上:国家的独立(保障),党和政府的重视(最主要原因),2.经济上:实力的增强,3 .文化教育上:教育不断完善 科学家的努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科技对经济的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现代科技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变革力量。 2、科技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二战以后,科技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入生产系统,成为生产力发展

5、的最重要力量。 3、科技使管理日益现代化。科技在管理中广泛运用,使管理实现了科学化。科学与管理相结合,使生产力实现了大发展。 总之,它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5、必须正确认识的几个观点,(1)新中国科技的世界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以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3)科技与社会环境的促进与制约关系 (4)科技创造是科学家勤奋钻研的结果,二、现代中国教育,(一)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二)教育事业曲折历程的经验教训(启示) (三)现代中国教育成就 (四)教

6、育与科技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五)当代教育面临挑战的原因和对策,(一)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1、文革前:“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 在“大跃进”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文化大革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 3、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 (1)“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明确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4)新时期教育改革为先导,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二)教育事业曲折历程的经验教

7、训(启示),经验教训(启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4、从基本国情出发; 5、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1、扫盲教育: 概况: (1)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以识字教育 为主,“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 (2)扫盲写入1982年宪法;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20世纪末扫盲目标; 成就:2001年,我国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共扫除文盲2亿多人,摘掉了“文盲大国”的帽子。 意义: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三)现代中国

8、教育概况、成就、意义,(三)现代中国教育概况、成就、意义,2、义务教育: 概况: (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进一步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1995年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义务教育成为其中的重要环节。 (3)为解决偏远贫困地区教育困难,国家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 成就:2001年1月1日,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意义:标志我国教育发展到新阶段;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三)现代中国教育概况、成就、意义,3、高等教育: 概况:(1)建国后文革前 建国初:照搬苏联模式;1

9、958年“大跃进”时:“教育大革命” 1961年按八字方针开始调整,高等教育进入稳步发展轨道。 (2)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 表现:停招;批斗专家、教授;“读书无用” (3)文革后:1977年恢复高考;80年代后,迅速发展 表现:招生增;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渐合理、学位制度建立等 成就:2001年1月1日,我国实现了比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意义:标志我国教育发展到新阶段。,(四)教育与科技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3、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五)当代教育面

10、临挑战的原因和对策,1、面临挑战的原因: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2、对策: (1)首先是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2)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3)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三、“双百”方针及贯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1、,“双百”方针,提出,贯彻,活力初现,遭遇挫折,重现春天,1956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革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意义,“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 “双百”方针的贯彻 “双百”方针的意义,“双百”方针的提出,“双百”方针的

11、提出 “双百”方针的内涵 “双百”方针提出的原因,1、1951年和1953年,毛泽东分别为戏剧创作和历史研究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百家争鸣”的口号; 2、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提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3、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过程,“双百”方针的内涵,1、目的: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内容: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 3、指导原则

12、:文艺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此来指导文学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双百”方针提出的原因,国内背景: 1、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争论把学术、思想认识问题当成了政治问题,伤害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是必要的。 2、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3、三大改造完成后,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因此要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双百”方针提出的原因,国际背景:5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发生了系列重大政治事件,进一步从

13、反方面推动了中国决策者们加快寻找中国式道路的探索,从而逐步形成了反对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以自由讨论和独立思考来繁荣科学和文化事业的思路。,1.活力初现: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系统阐述了党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在文艺界和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2.遭遇挫折: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1964年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再次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3.重现春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双百”方针为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科学文化领域重新迸发出勃勃生机。,“双百方针”的贯彻,“双百方针”遭遇曲折的原因及表现,

14、原因: 表现:,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文化专制,“双百”方针被恣意篡改和歪曲。,政治批判扩展到学术领域,一些“争鸣”的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受到长期歧视和压抑。,(2)文艺界呈现出“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 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几乎停止。,发散思维,请举例说明,“双百”方针得不到贯彻带来的严重后果。从中总结有哪些经验教训?,1957年7月,著名经济学家、北大校长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呼吁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体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是,他的见解被错误地当成“新马尔萨斯”人口论,遭到批判。对马寅初的批判是导致我国人口生育失去控制的

15、原因之一,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经验教训:只有坚持“双百”方针,才能促进文化艺术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学艺术的春天,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重新树立“双百”方针作为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具体措施有: 1.1979年5月至7月,人民日报以批透极“左”路线,贯彻“双百”方针 为题连续发表多篇评论员文章; 2.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京召开,邓小平强调 “双百”方针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进一步指出。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以此引导形成自由的文艺和学术空气。,“双百方针”的恢复与发展,“双

16、百”方针的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等卓越领导人为“双百”方针的形成发展做出重大贡献。邓小平为“双百”方针灌注了建设性精神,毛泽东提出的伟大方针到邓小平时代终于趋于成熟。,1.中国文艺争奇斗艳,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2.学术、科技领域不断创新和发展; 3.一度被撤销的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相继恢复,并发展了新的学科; 4.1996年开展至今的“三下乡”活动将文化、科技、卫生送到全国农村。,“双百方针”的恢复取得的成果,“双百”方针的重要意义,它是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中央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为繁荣新中国文化事业而作出的、符合科学与文化发展规律的伟大决策,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尤其是文化建设理论的一大贡献和发展。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来的,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地位: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双百”方针的现实意义,1、“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