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基础知识教材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3109080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DOC 页数:230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基础知识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230页
综合基础知识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230页
综合基础知识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230页
综合基础知识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230页
综合基础知识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2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合基础知识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基础知识教材(2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第一编政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三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第三章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含义、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第四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科学内涵第二编法律第五章法理学 第一节法治理论 第二节法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我国当代法的体系 第四节法的运行 第五节法律责任与法

2、律制裁第六章宪法学 第一节宪法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节我国的国体、政体和结构形式 第四节我国的国家机构 第五节国家赔偿制度第七章主要实体法 第一节行政法 第二节民法 第三节刑法 第四节经济法 第五节商法第八章主要程序法 第一节行政诉讼法 第二节民事诉讼法 第三节刑事诉讼法第三编经济第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一节市场经济概述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主体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 第四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人分配 第五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六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第十章中国国情与重庆市情 第一节中国的国情国力 第二节重庆市情第十一章

3、主要国际经济关系 第一节国际贸易关系 第二节国际货币关系 第三节国际投资关系 第四节国际经济组织第十二章国际经济发展趋势 第一节地区经济一体化 第二节国际经济全球化 第三节国际经济协调 第四节国际经济秩序变化第四编科学技术第十三章科学前沿问题 第一节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 第二节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 第三节物质深层次结构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学规律 第四节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 第五节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 第六节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过程 第七节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第十四章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

4、科学问题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 第四节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 第五节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控制 第六节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问题 第七节航空航天重大力学问题 第八节纳米研究 第九节其他关键科学技术发展动态第五编公文写作第十五章公文知识与公文规范 第一节公文基础知识 第二节公文规范第十六章常用公文写作 第一节决定 第二节意见 第三节通知 第四节通报 第五节通告 第六节报告 第七节请示 第八节批复 第九节函 第十节会议纪要第十七章事务文书写作 第一节会议记录 第二节简报 第三节计划 第四节总结 第五节述职报告 第六节调查报告 第七节规章制度 第八节贺词 第九节感谢信 第十节慰问信附录

5、一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附录二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附录三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第一编政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世界的普遍联系,发展及其规律;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人类社会的本质和结构;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主要阐述了商品和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的积累和资本的循环;垄断资本的经济本质和特征。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部分,主要阐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6、的发展;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 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改革。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体系,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宏观性、总体性把握。从人类整个知识的角度看,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7、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在哲学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把辩证法同唯物论统一起来,并将其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从而使哲学第一次获得了真正的科学性,成为完全科学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各门学科从此变成如同自然科学一样,具有精确的科学性,从而也就能真正揭示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同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历史唯物主义则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二者一起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8、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说明,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一科学的物质概念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有力地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也清除了旧唯物主义所作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理解。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但二者是不可分的。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一方面都处于绝对运动中,另一方而,又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9、。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同物质是不可分的。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的活动,它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种基本特征。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社会变革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两点。首先,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其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没有外部世界,即没有被反映的对象,也就没有意识。意识的本质进一步证明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 三、世界的普遍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

10、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所谓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能独立地存在,都必然地处于与其他事物和现象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是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必然地与周围事物和现象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联系普遍性原理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全面地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要顾大局,识大体,处理好各方面的联系和关系,反对孤立的和片面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不仅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

11、体,同时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它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和总方向,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由无序向有序前进的、上升的运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能这样出现,也可能那样出现的趋势。必然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定要出现的趋势。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是一致的。所谓规律,是指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但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普遍性、重复性等特点。

12、唯物辩证法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揭示了世界永恒发展的基本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表示事物存在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要素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等的数量的规定性度是事物保持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是质和量的统一二量变是指事物的数量和场所的变化,这种变化一般地讲是不显著的、微小的、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连续的、渐进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是超出度的界限的变化。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交替、转化,这就是推进事物变化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 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这是通过否定之否定规律而实现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促使事物走向灭亡的方面。一切事物都是一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辩证统一。每一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否定性,即趋于灭亡的必然性。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所谓“扬弃”,是指新事物在否定、克服、抛弃旧事物的同时,又保留、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成分。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自己完善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从表现形态上看,是螺旋式或波浪式,

14、即曲折前进的过程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系统中。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两者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斗争性则是无条件的,贯穿矛盾的始终,是绝对的。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认识是人的一种求知活动,是人的思维和外部世界的一种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认识的主体是指在实践中从事认识的人,即认识活动的承担者。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等特点。认识的客体是指与主体相对的、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所指向的客观对象,即在实践中被引进到认识里来的对象。它具有客观性和对象性。认识主体和客体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没有认识主体当然没有认识,而没有认识客体,认识也不可能产生。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