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3107306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PPT 页数:126 大小:1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人文地理学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人文地理学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人文地理学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人文地理学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节 人口与发展 第2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 第3节 人种 第4节 民族 第5节 民俗与流行文化,人文地理学,第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三、人口与发展,人口,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一定 时间,居住在一定地域,实现其生命活 动并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一定数量 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出生率: 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人中 新生儿的数量。,死亡率: 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人中 死亡人口的数量。,自然增长率: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 人中净增人口的数量,即出生率与 死亡率的差值。,1999

2、年10月12日凌晨0时2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右)专程来到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看望成为地球村第60亿位居民的男婴。,世界60亿人口日,10万年以来的世界人口规模,(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1.极低的人口密度 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3.人口分布:大分散、小集中 4.人口的迁移,扩大人口分布范围。,(二)农业社会的人口增长特征,1.人口密度增大 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并呈大幅波动状态 3.出现定居的村落 4.出现劳动分工、手工制作业及社会 阶层分化,(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原因分析 经济发展 社会改革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科技进步与医疗卫生水平提高,1.工业革命与人口的死亡率,死亡率下降

3、,原因分析 人们控制家庭规模的意愿 婴儿死亡率的下降 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的发展,2.工业革命与人口的出生率,早期出生率上升,后期下降,3.工业革命时期人口增长特点,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 出生率由上升向下降转变 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人口密度进一步加大 人口移动规模增大,区域差异增大,(四)世界人口增长趋势,1.世界人口的增长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是总的趋势是持续增长; 2.由于人口基数越来越大,每增长10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 世界人口的增长极不平衡,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两种趋势。,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要的时间,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图,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前10个国家

4、,1 世界 6,302,309,691 2 中国 1,286,975,468 3 印度 1,049,700,118 4 美国 290,342,554 5 印尼 234,893,453 6 巴西 182,032,604 7 巴基斯坦 150,694,740 8 俄罗斯 144,526,278 9 孟加拉 138,448,210 10 尼日利亚 133,881,703 11 日本 127,214,499 12 墨西哥 104,907,991,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5、。,(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1.兰迪(法)的“三个序列”理论 2.诺特斯坦(美)的“人口转变”理论 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4.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1.兰迪(法)的“三个序列”理论 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 极高-极高-极低 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 高-高-低 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 高生-低死-高增长,(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2、诺特斯坦(美)的“人口转变”理论 将兰迪的第三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低高”阶段 第二阶段:“过渡”阶段 第三阶段:“低低低”阶段,(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单位:%,

6、(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4.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高位静止阶段(HS 中世纪以前) 早期扩张阶段(EE 产业革命后早期) 后期扩张(LE 产业革命后后期) 低位静止(LS 二战之后) 衰退阶段(D),(二)人口转变模式,1. 西北欧模式 2. 日本模式 3. 中国模式 4. 印度模式,1. 西北欧模式 经济发展与人口转变相适应,人口转变自然、 平稳,历时较长。 2. 日本模式 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措施,人口转变速 度快,但最终经济的发展保证了人口转变的 成果。,3. 中国模式 经济发展水平低,生育控制的因素更强;内 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共存。 4. 印度模式 由于文化传统特定的

7、国情,导致生育控制比 较困难,人口转变缓慢。,三、人口与发展,(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 (二)人口与经济发展 (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 展战略的意义,(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人类生存在自然环境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具有依赖性。 .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发展、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会产生重大影响。 .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程度,对人口的增长、规模以及分布等都会起到相当大的影响。,(二)人口与经济发展,.从作为生产者来看,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 (马克思语)。 .从作为消费者来看,经过生产领域所生产的物质资料最终要经过分配领域进入消费领域,从而使再生产流动过

8、程的终点落在人口生活和生产的消费上。,(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适度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能够带来醉倒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的人口容量。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适度人口的意义,(1)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的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2)国家制定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 (3)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有着

9、重要的意义。,第2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一、人口分布 二、人口迁移,一、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人口密度是平均数,不能揭示内部差异。 人口密度反映范围越小越精确。,(一)人口分布的测度,人口密度的分类,人口算术密度 营养密度 比较密度 公式:D=P/S,其中S:面积-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农用地面积等。 农业人口密度 公式:D=P/S,其中P-农业人口数量、S -土地面积。,(二)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及一般规律,1.

10、世界人口分布特征,(1)南北半球分布不平衡,北半球人口达85以上。,(2)从水平分布看,世界人口明显集中在北纬20度60度之间(纬度分布),距海岸200km的范围内。,(3)从垂直分布看,世界人口明显集中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特别是海拔500米以下。,(4)世界人口密集区有4大块和稀疏区也有4块。,2.世界人口分布规律,(1)趋向暖湿地区 (2)趋向低平地区 (3)趋向岸边,20世纪9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人口的洲际分布情况表(2001),(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产资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

11、运输条件)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1. 自然因素,(1)气候 (气温、降水) -世界人口集中2060纬度地区。 温带:47%;热带:30%;干旱及半干旱地带:12%;寒温带:11%,(2)地形 -生理、生活、生产 (海拔、坡度、坡向)-趋向平原、海拔适中地带 低纬度地带趋向高原,(3)土壤 乌克兰的黑土地, 中国的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埃及的 尼罗河三角洲等都是 人口集中地区。,(4)水体 影响人类的生理、生活、生产; 水体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是相当复杂而广泛。(灌溉、生活、舟楫之利、水患),(5)矿产资源 产业革命,资源的价值上升,伴随资源的开采、开发、利用,产生了

12、产业链,城市出现,人口密集区形成。尤其是能源矿产影响最明显。,评价,-自然条件始终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影响因子,虽然作用在降低、在弱化。 -自然是人口分布的底背景,决定着人口的初始分布、理想分布、可能分布。 -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是以复杂的方式(途径多样;动力不同,可能有主导因子,也可能各因子形成微妙平衡。)实现的。 -自然条件的各亚因子在影响时,效应大小不一。,渔猎时期,点状分布; 畜牧业,动态流动; 农业出现,定居成为可能,并为集聚打下基础; 工业出现,城市诞生,多种生产方式的并存与组合,使人口分布日趋复杂。,(1)生产方式,2. 社会经济因素,(2)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经济、城市三位一体

13、,故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是人口密集区。,(3)经济活动方式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各种产业对劳动 力质量和数量有内在要求。,评 价,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的动态分布有 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性的作用。,3.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1)历史因素 历史因素强调人口分布的时间过程、历史积累。 (2)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直接、具体,并且时间短、力度大。 如战争、领土变迁、人口政策、国土均衡与非均衡开发等。,二 人口迁移,(一)概 述 1、人口移动 2、人口迁移 3、人口流动 4、迁入率、迁出率和净迁移率,1、人口移动 包括所有人类个体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 2、人口迁移 通常人们处于某种目

14、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3、人口流动 通常人们处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 外,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二)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美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的迁移法则 (1)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 (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 (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 (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二)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 (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15、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拉文斯坦的推论: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四、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1. 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 2. 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第3节 人 种,一、人种的划分 二、人种与地理环境 三、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人种或种族 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 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在生物学上,世界现在的人类都属于哺乳动物 纲灵长目人科人属的智人种。,一、人种的划分,(一)人种的概念,(二)划分种族的标志,划分种族的标志很多,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头形、发型、身长、面型、鼻型; 近年来又增加了血型、指纹弓等一些生理特征。,

16、(三)世界种族划分,1、采用综合指标,国际上比较统一的看法将人类分为四类 (1)白色种族群 (2)黄色种族群 (3)黑色种族群 (4)棕色种族群,(四)地理人种,1929年,德国伦什依据人种一词本身带有地理分布的性质,以及各人种之间愈来愈混合等事实,倡议用“地理人种”和次一级的“地域人种”两个词。1961年,美国加恩提出更低一级的“小人种”一词,并首次采用上述三级系统,把全世界人类划分为9大地理人种,22个地域人种,发展了人种地理学。,1、地理人种的定义及其三级系统,地理人种的三级系统: 地理人种 地域人种 小人种,一些学者考虑到人种的混合,把由于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的影响而导致地理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地理人种。,2、世界地理人种划分,(1)亚洲地理人种 (2)欧洲地理人种 (3)非洲地理人种 (4)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 (5)印度地理人种 (6)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此外还有美拉尼西亚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