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基本》ppt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3094427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255.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基本》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区域经济学:基本》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区域经济学:基本》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区域经济学:基本》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区域经济学:基本》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基本》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基本》ppt课件(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3.1、经济区位,1.区位:为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 的空间坐标。 2.经济区位:则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工业生产-工业区位 场所 居住活动-居住区位 城市经济活动-城市区位 3.由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由于距离某一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市场、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题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差异。,区位单位,1.定义:指布局于某一区位上的某一社会经济统一体内的各个组成部分,它是经济区位的布局主体。 2.内涵:因研究层次的不同而不同 研究工业区某一工业整体 更微观层次-一个工厂、大楼、公司的业务部门等 3.结

2、论: 区位单位是经济区位的主体因素,是社会经济活动区位布局的物质实体。,区位因素,1.定义: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因素,如人口分布、市场供求、资源分布等。各区位上区位因素的差异,才决定各区位的优劣,从而才有区位差异。 2.埃德加M胡佛 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劣,主要取决于四类区位因素: 地区性投入:区位上不易转移的投入的供应情况,如 原料供应品或服务等。 地区性需求:对不易转移的产出的需求状况。 输入的投入:从外部供给源输入的可转移投入的供应。 外部需求:从向外部市场销售可转移产出中得到净收入 不同的区位上,上述四类区位因素不同,其区位利益具 有很大的差别,从而也就决定了各个区位的相对优劣。

3、,3.2、区域,1. 1950年,佩鲁,在经济空间:理论和应用中把经济空间定义为经济变量的结构关系,并并分为: 统计学上同一或均质的经济空间; 作为势力场的空间; 计划经济空间或政策运用的经济空间。 2. 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布德维尔吸收佩鲁空间方法的框架,吸收地理学区域思想,将区域方法分为三类: 均质区域,即某区域内各变量一致性最大,区际分异最大 极化区域,指地理空间中地方化的异质连续地域,其不同部分通过围绕区域增长极的相互关联而相互依存。 计划区域,是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它为一定的管理目的而创造,是政府计划、政策的实施地区。,3.3区域经济的含义,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

4、值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持续稳定的增长; 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安全感; 生产要素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 经济结构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持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 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不断趋向公平与合理; 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文化发展、观念习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经济运行及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非平衡、非线性的开放系统。,. 非平衡性:子系统及其单元的功能、作用不是同等、均匀的。 非线性:各子系统的增长不成比例、系统的整体功能不可加性和与之相关的放大作用。 开放性:从外部环境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又向外界耗散物质

5、、能量,并传递信息;且各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封闭的。,3.4 区域经济学,一、研究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地域分工理论 1.定义: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包括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及要素禀赋理论等。 2.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在某种产品上所花成本绝对的低,就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只有这种产品才应该被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具备绝对优势的产品。 按绝对优势理论,一个没有任何绝对优势产品的地区就不能从贸易中获利。然而,现实的地域分工与贸易并非如此。,比较优势理论,渊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他发展了

6、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通过分析两个国家在单一生产要素上的差异,从理论上证明了比较优势的存在和贸易的互利性,奠定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要素禀赋论,要素禀赋论指狭义的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HeckscherOhiln theory),又称要素比例学说(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该学说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基本论点,由俄林系统创立。它主要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

7、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957年,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概念和“二元空间结构”理论,认为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性,主要是区际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率都是大致相同的,而且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地理上的二元经济。,2)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基础,以梯度来表示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

8、平衡的。区域可被分为低梯度区域和高梯度区域。高梯度区域的产业主要由处于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所组成。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 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势及其转移; 产业结构的更新是区域经济向高梯度发展的根本动力; 产业结构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秩序地从高梯度区 域向低梯度区域转移。,(3)增长极理论 20世纪50年代,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提出,把经济空间划分为计划经济空间、力场作用经济空间和均质经济空间三种类型,关心的主要是增长极的结构特点,尤其是产业间的关联效益,而忽略了增长极的空间含义。,20世纪60年代初,罗德温(L.Rodwin)首次提出增长极的空间含义。 20世纪60年代中期,布代维尔重新系

9、统分析了经济空间的概念,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与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且包含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强调了增长极的空间特征。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指出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两种影响:“极化效应”(polarized effect)和“涓滴效应”(trickling-down effect)。,附录:涓滴效应,又译作渗漏效应、滴漏效应、滴入论、垂滴说)也称作“涓滴理论”(Trickle-down theory,又译作利益均沾论、渗漏理论、滴漏理论),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与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

10、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或认为政府财政津贴可经过大企业再陆续流入小企业和消费者之手,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这被称作是“涓滴效应”。,极化效应,纲纳缪达尔(Karl Gunnar Myrdal)认为梯度发展中同时起作用的有种 效应,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状况。 纲纳缪达尔认为极化效应是指一个地区只要它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地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发达地区越富,则落后地区越穷,造成了两极分化。也就是,迅速增长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其他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出现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的极化,然后形成地理上的极化,从而获得各种集聚经济,即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从而加速其增长速度和扩大其吸引范围。,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1965年,威廉逊发现,经济增长中区域间不平衡程度的变化呈倒U形,亦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间经济发展趋同。1991年又指出,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并非一贯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