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江山多娇赛课教案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30752 上传时间:2017-05-1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江山多娇赛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编]江山多娇赛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编]江山多娇赛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精编]江山多娇赛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精编]江山多娇赛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江山多娇赛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江山多娇赛课教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王伟教学目的 了解现代山水画对传统山水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了解现代山水画的艺术风貌及作品中体现的时代感情。 了解公共环境中大型绘画作品为适应现代生活环境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所进行的探索。教学重点和难点 与第十三课古代山水画内容进行参照比较,讲解现代山水画在题材内容、绘画样式、意境的追求、表现手法上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通过作品的比较,分析当代部分代表性山水画家的不同风格特色,在哪些方面表现出艺术上的首创性。 通过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修改过程,理解艺术形式与时代生活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传统山水画艺术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二、那么现代山水

2、画有什么特点呢?1、感知作品仔细观察李可染无限江山入画图、鲁迅故乡绍兴城、麦森教堂三幅作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让学生对作品形成初步的印象。教师小结:画家探索融会中西方艺术精神,推动中国画创新。他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为座右铭,写生于大江南北,立足生活,借鉴传统,使古老的山水画获得新的生命。他的山水、人物和牛等作品画风深厚凝重,博大沉雄,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创作程式,成为中国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2、出示黄宾虹作品讨论自学:提供背景资料 黄宾虹的山水画创作道路,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形成独创风格三个阶段。在师古人方面,他师长舍短,合众长为己有。他从明人

3、入手,直追北宋,而以元人为归。黄宾虹师造化,以黄山为基点,向周围扩展,一生旅行纪游画稿当以万计。他游历山川,注意景物变化,风格浑厚华滋,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从笔墨上看,属于繁体的“黑、密、厚、重”,即积笔墨数十重,层层深厚,是他的山水画最显著的特点,也有简洁疏朗仅以墨线勾勒,或稍加淡墨渲染的减笔,即疏体。前者实中见空灵,后者虚中见雄逸。3、鉴赏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提出问题:这张画由何人作,妙在何处,猜猜它的尺寸讨论指出:画的尺寸为 9M*5.5M。傅抱石的绘画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时代感,个性突出,气魄雄健,淋漓酣畅,豪放洒脱。此画巧妙融合 2 位大画家迥异的画风。出现如此巨大的尺寸

4、完全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了解钱松嵒常熟田画家重视深入生活,先后十余次外出长途旅行写生。他热情洋溢地绘写现实,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他的作品意境深邃隽永,富有生活情趣;构图稳中求变,笔墨浑厚苍茫;强烈的时代气息与民族的传统特色融为一体。三、课堂总结四、课外拓展借助网络了解张大千艺术经历。一、 教材分析1.教学目的 了解现代山水画对传统山水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了解现代山水画的艺术风貌及作品中体现的时代感情。 了解公共环境中大型绘画作品为适应现代生活环境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所进行的探索。2.内容结构 中国山水画家观察认识自然、表现自然时“以大观小”的独特方式。山水画的意境。山水画的层次表现。 2

5、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山水画有较大的突破,画家继承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到生活中去,开辟新的绘画意境,突破已往的创作模式,形成新时代的山水画风。 中国画由传统形式向现代形态转变,除内容、表现手法之外,在形式上也需要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审美要求,作出相应的变革。江山如此多娇一画在这方面是一次成功的尝试。3.重点和难点 与第十三课古代山水画内容进行参照比较,讲解现代山水画在题材内容、绘画样式、意境的追求、表现手法上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通过作品的比较,分析当代部分代表性山水画家的不同风格特色,在哪些方面表现出艺术上的首创性。 通过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修改过程,理解艺术形式与时代生活环境的

6、关系。二、教学资料1.美术作品资料黄宾虹 (1865 年1955 年)名质,字朴存,号滨虹,后改写宾虹,中年后以字行。别号有予向、虹庐、虹叟等。原籍安徽省歙县,生于浙江省金华。擅长山水画,兼作花鸟画,并进行绘画史论和篆刻的研究、教学,以及中国美术遗产的发掘、整理、编纂、出版工作。黄宾虹幼攻读诗文经史,学习书画及篆刻。1883 年游黄山、白岳,写诗作画。他临摹渐江、石涛等古人的作品,有时即景写生。同时潜心研读黄生、刘献廷、顾炎武、黄宗羲等明代遗民著作,文章受汪中、洪亮吉影响最深。1886年在扬州从陈崇光学画花卉。在安庆从郑珊学山水,得“实处易,虚处难”六字诀。1890 年,由金华迁回歙县潭渡村,

7、协助父亲制造徽墨谋生。1895 年,他致函康有为、梁启超,赞成维新变法。1898 年,闻谭嗣同遇害,写挽诗痛悼之。1900 年,游黄山、九华山,皆有诗画。1904 年,去芜湖安徽公学任教,翌年,在歙县新安中学堂教书,与友人组织黄社,纪念黄宗羲,宣传反清思想。1907年,被控为革命党人,被迫出走上海。1905 年,来沪后,参加国学保存会,担任国粹学报编辑。1909 年,参加柳亚子发起的以文学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南社,多次发表论画谈印的文章。1911 年 2 月,开始与邓实合编美术丛书。1911 年1927 年间,先后编辑神州国光集神州大观历代名家书画集中国名画集等金石书画图册,任国画月刊编辑、

8、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等职,搜集、整理、出版美术遗产。1925 年,画史专著古画微刊行,并参加经亨颐组织的寒之友社。1926 年,组织金石书画艺观学会,主编艺观双月刊。1928 年,参与组织烂漫社,此后,逐渐转向教学和绘画创作,1928 年1933 年多次赴广西、四川讲学作画,所作山水画从以师古人为主转向以师造化为主,气韵雄逸,意境清新。1934 年,刊行黄宾虹纪游画册,发表画法要旨等论著。1937 年 6 月,应北平古物陈列所和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之聘,赴北平鉴定书画和担任教授。这时他的山水画,直追北宋,并整理历年游历的写生画稿,融化古人与造化,独创风格,日益鲜明。1948 年,应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9、聘请,离平赴杭,定居西湖栖霞岭。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1953 年,黄宾虹 90 寿辰庆祝会上,华东行政委员会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研究所(后改为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1955 年,当选为华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病重,弥留之际,遗嘱将藏书藏画和本人作品、手稿捐献给国家。黄宾虹的山水画创作道路,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形成独创风格三个阶段。在师古人方面,他师长舍短,合众长为己有。他从明人入手,直追北宋,而以元人为归。黄宾虹师造化,以黄山为基点,向周围扩展,一生旅行纪游画稿当以万计。他游历山川,注意景物变化,举凡昼夜朝夕,风晴雨雾,季节气候,岩石林木,必记录其景观

10、特色。他还重视历史沿革,人文风情,看山看入骨髓,摄情景于笔端。风格浑厚华滋,意境郁勃澹宕,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其中,又因写景抒情和相应笔墨章法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面貌。从笔墨上看,属于繁体的“黑、密、厚、重”,即积笔墨数十重,层层深厚,是他的山水画最显著的特点,也有简洁疏朗仅以墨线勾勒,或稍加淡墨渲染的减笔,即疏体。前者实中见空灵,后者虚中见雄逸。从章法上看,有山重水复,或层峦叠嶂,或平远千里的全景山水,也有半边一角,竹树岩泉的小景山水。从色彩上看,有水晕墨章,元气淋漓的水墨山水,也有丹青斑斓的青绿设色,更有色墨交辉的泼墨重彩,以及纯用线条的焦墨渴笔。他晚年的画,愈发苍厚雄奇,呈现出前无古

11、人的面貌。他的花鸟画,偶一为之,雅健清逸,别具一格。黄宾虹的书法,师承钟鼎文和晋魏。行草、楷书博采众长,出以己意,浑朴沉雄之中隐含着清刚秀逸。黄宾虹的画论画史研究,有着深刻的独到见解。这主要是: 浑厚华滋。针对清代山水画出现气格柔靡软弱的现象,他发展了前人“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画评,简括为“浑厚华滋”四字,作为他追求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标准,并且把它提到中华民族性格的高度。 主张创造。他认为师古人是为了继承和发展民族优良传统,要师长舍短,合众长为己有,就必须废弃守旧式的临摹,必须师造化。他主张:“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 笔墨虚实。在技法理论方面,他总结中国画用笔用墨的规律,提出 5

12、种笔法:平、圆、留、重、变,七种墨法:浓、淡、泼、破、渍、焦、宿。用笔贵在刚而能柔,用墨贵在淋漓而不臃肿。章法讲究虚实关系,要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守黑知白,阴阳开合,起伏回环,气脉连贯,离合参差,变化无穷。 学人画。提倡学识渊博、人品高尚、功力扎实,有创造性的学人画。认为学人画磊落大方,英华秀发,静穆渊深,为画正格。出版有山水、花鸟画册多种,黄宾虹文集六卷。(谭树桐)(节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张大千 (1899 年1983 年)名权,后改作爰,号大千,生于四川省内江县。张大千 9 岁习画,12 岁能画山水、花鸟和人物,19 岁与仲兄张泽留学日本京都,学习绘画与染织。1919 年,返上海,

13、拜曾熙为师,因未婚妻去世,痛而出家,法号大千。3 月后还俗,奉命归川,后重返上海,从师于李瑞清,曾、李二师以清末遗老提倡书法、绘画,对他影响颇深。张大千在上海得识吴昌硕、黄宾虹、王震、冯超然、吴观岱、吴待秋、吴湖帆、郑午昌等。1924 年,在上海首次举行个人画展。1932 年,移居苏州,住网师园。其时,张大千潜心于历代名家杰作,尤沉酣于石涛,凡能得见,靡不心摹手追。1933 年,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8 年,经上海、香港返蜀,居青城山上清宫,临摹宋元名迹。1940 年,赴敦煌临摹历代壁画,前后凡 2 年零 7 个月,共摹 276 幅,并为莫高窟重新编号。1943 年,出版大风堂临摹敦煌壁

14、画。敦煌之行,促进了艺术家、史学家对发掘敦煌宝藏的兴趣。抗战胜利后,张大千的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展出,声名大振。1949 年,暂居香港,游台湾,次年赴新德里举行画展,并留居印度大吉岭年余,其间曾去阿旃陀石窟临摹壁画,以之与敦煌石窟壁画作比较研究。1951 年返港,翌年迁居阿根廷;1953 年,再移居巴西,在圣保罗购地建中国式庄园八德园,留居 17 年。1956 年,赴法国与 P.毕加索会见。1957 年,以写意画秋海棠被纽约国际艺术学会选为世界大画家,并荣获金奖。此后,又相继在法国、比利时、希腊、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国、德国、英国、巴西、美国及我国香港等地办画展。1969 年,迁居美国旧金山。

15、居美 10 年,是张大千创作的鼎盛期。1973 年,捐赠作品 108 幅给台北历史博物馆。1974 年,获美国加州太平洋大学名誉人文博士学位。1978 年,移居台北,于台北外双溪筑摩耶精舍。张大千 60 岁前集中精力临摹,由石涛、朱耷追徐渭、陈淳及宋元诸家,直至敦煌壁画。其画风亦由近似石涛、朱耷而变为晋唐宋元风范。6070 岁,张大千历经 10 年探索,融泼彩于泼墨、勾皴法,终于创造了雄奇壮丽的新风貌。以 70 岁所作长江万里图为标志,他迈入了创造性的高峰期,泼彩成为最富个性的画法。其过程大略是:先以墨笔略勾大形,然后托裱一层纸(或将画裱在板上),再泼墨泼彩。其泼法近似现代西方绘画的自动技法,

16、用手牵动画纸或画板,使墨彩漫然自流,以形成某种偶然效果,再凭感觉注水或加浓颜色,或用笔添补房屋、山脚、枝干或人物,造成半抽象的、墨彩交辉的境界与情调。他以“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等古人言论解释这些作品,认为它们是符合传统美学原则的。事实上,张大千晚年的这一突变,不仅把他的艺术从古典画风引向了现代画风,也把他推上了中国画革新大家的行列。张大千毕生的创作,达到了“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的境地。他集文人画与作家画、宫廷艺术与民间艺术为一炉,举凡人物、山水、花鸟、虫鱼、走兽,工笔,写意,无一不能,无一不精。其书法得力于瘗鹤铭、石门铭,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其题画诗工七绝,诗风真率豪放。早年多自刻印,清俊灵秀,与画风相一致。(郎绍君)(节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钱松嵒 (1899 年1986 年)生于江苏省宜兴县。8 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