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古代汉语课堂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30600 上传时间:2017-05-17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古代汉语课堂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精编]古代汉语课堂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精编]古代汉语课堂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精编]古代汉语课堂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精编]古代汉语课堂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古代汉语课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古代汉语课堂(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四章 古书阅读的相关常识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一、今天阅读古书为何要参阅前人旧注?二、前人旧注称作“传” “注” “疏” “笺” ,各有什么意思?毛亨毛诗故训传郑玄周礼注贾 公 彦 周 礼 疏 皇 侃 论 语 义 疏 , 孔 颖 达 五 经 正 义 。郑玄的毛诗笺 。三、历代旧注举要(就教材提及的看)1.汉代经:史:子:集:2.魏晋六朝经:史:子:集:23.唐代经:史: 子:集:4.宋代 经:史:子:集:四、 十三经注疏中注疏作者及该书的读法 周 易 : 魏 .王 弼 、 晋 .韩 康 伯 注 , 唐 .孔 颖 达 正 义 尚 书 : 汉 .伪 孔 安 国 传 , 唐 .孔 颖 达 正 义 诗

2、 经 : 汉 .毛 亨 传 、 郑 玄 笺 , 唐 .孔 颖 达 正 义 周 礼 : 汉 .郑 玄 注 , 唐 .贾 公 彦 疏 仪 礼 : 汉 .郑 玄 注 , 唐 .贾 公 彦 疏 礼 记 : 汉 .郑 玄 注 , 唐 .孔 颖 达 正 义 左 传 : 晋 .杜 预 注 , 唐 .孔 颖 达 正 义 公 羊 传 : 汉 .何 休 解 诂 , 唐 .徐 彦 疏 谷 梁 传 : 晋 .范 宁 注 , 唐 .杨 士 勋 疏 3 孝 经 : 唐 玄 宗 注 , 宋 .邢 昺 疏 尔 雅 : 晋 .郭 璞 注 , 宋 .邢 昺 疏 论 语 : 魏 .何 晏 集 解 , 宋 .邢 昺 疏 孟 子 :

3、东 汉 .赵 岐 注 , 宋 .孙 奭 疏 诗 经 关 雎 注 疏 选 段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服,思之也。笺云:服,事也。求贤女而不得,觉寐则思己职事当谁与共之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悠,思也。笺云:思之哉,思之哉!言已诚思之。卧而不周曰辗。悠,音由。辗,本亦作“展” ,哲善反;吕忱从车展。郑云“不周曰辗” ,注本或作“卧而不周”者,剩二字也。【疏】 “求之”至“反侧”毛以为后妃求此贤女之不得,则觉寐之中服膺念虑而思之。又言后妃诚思此淑女哉,诚思此淑女哉!其思之时,则辗转而复反侧,思念之极深也。郑唯以“服”为“事” ,求贤女而不得,觉寐则思己职事当谁与共之。余同也。传“服,思之也”正义曰:

4、王肃云:服膺,思念之。 笺以释诂文“服,事也” ,本求淑女为己职事,故易之也。笺 “卧而不周曰辗”正义曰:书传曰:“帝犹反侧晨兴。 ”则“反侧”亦卧而不正也 。 “反侧”既为一,则“辗转”亦为一 ,俱为卧而不周矣。 笺独以“辗”为“不周”者 ,辨其难明,不嫌与“转”异也。 泽陂云:“辗转伏枕。 ”伏枕,据身伏而不周,则“辗” 、 “转”同为 “不周”明矣。 “ 反侧犹“反覆” , “辗转”4犹“婉转” ,俱是回动 ,大同小异 。故 何人斯笺“反侧,辗转” ,是也。五、旧注中常见术语的用法和意义1、曰 为 谓之 旧注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总是放在“曰” 、 “为” 、“谓之”的后面。这三个

5、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这三个术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谓 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不是放在“谓”的后面,而是放在“谓”的前面。 “谓”后面的话往往是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3、貌 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例如: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 ”楚辞哀郢:“众踥蹀而日进兮。 ”洪兴祖注:“踥蹀,行貌。”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毛传:“蚩蚩,敦5厚之貌。 ”4、犹 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

6、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释本义。注释的词和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这种“犹”字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 。例如: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也。 ”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 ”朱熹注:“直,犹但也。 ”孟子梁惠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5、之言 之为言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也就是所谓“声训” 。例如: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论语为政:“为政以

7、德。 ”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说文:“莞,艸也。 ”段玉裁注:“莞之言管也。凡茎中空者6曰管。莞盖即今席子草,细茎,圆而中空。郑谓之小蒲,实非也。 ”白虎通义:“商、贾何谓也?商之为言商,商其远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也。贾之为言固,固有其用物以待民来,以求其利者也。行曰商,止曰贾。 ”6、读为 读曰 读若 读如 这几个术语都可用来注明音读。“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既注音,又释义。例如: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 ”郭庆藩注:“辩读为变。”汉书成帝纪:“百姓罢劳。 ”颜师古注:“罢读曰疲。 ”“读若”和“读如

8、”的作用主要是拟音,但有时也可以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淮南子原道训:“犹錞之与刃。 ”高注:“錞,矛戈之錞也,读若顿。 ”吕氏春秋至忠:“非怒王,则疾不可治。 ”高注:“怒,读如强弩之弩。 ”六、参阅前人旧注应持正确的态度参阅古书的旧注,一定要对旧注采取分析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7糟粕,而不可盲目地信从。这是因为:1、旧注的作者从自己的立场和思想观点出发,往往歪曲原文的思想内容。2、旧注有的取舍无方,有的又固执保守,死守“师法” ,以讹传讹。3、旧注对词义的训释常常主观武断,牵强附会。第二节 古代的姓氏和名号一、先秦时代,姓与氏有何区别?1、从产生的时间上看,先有姓,后有氏。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说

9、: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 ,如姬、姜、嬴、姒、妫gu、姞j 、妘、婤、姶 、嫪l o之类是也。姓是一种族号,是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而氏则是姓的支系,是姓族的分支标记。2、从作用上看,姓主要是用来标明血缘关系、区别婚姻,而氏主要是用来表明贵贱。班固白虎通义:“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郑樵通志氏族略:“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8名无氏。 ”3、从发展变化上看,姓是稳定不变的,而氏是可以改变的。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原姓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楚国的伍子胥,本以伍为氏,他在吴国被杀后

10、,儿子逃到齐国避难,改为王孙氏(见左传哀公十一年)。二、姓与氏何时合二为一?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二:“盖三代以前,姓与氏分;汉魏以后,姓与氏合。 ”三、上古时代,人们一般以什么为氏?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知罃(春秋时晋国大夫) 羊舌肸(春秋时晋国大夫) 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如:西门豹 百里奚(春秋时楚人)以官名或职业为氏,如:司马穰苴(春秋时代齐国军事家) 卜偃(春秋时晋国人) 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如: 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四、上古时代, “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那么女子是如何称姓的呢?1、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例如: 孟姜 伯姬 92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例

11、如:齐姜 晋姬 3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例如:秦姬 芮姜 4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例如:赵姬(赵衰妻) 棠姜(棠公妻;棠,邑名)5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例如:武姜(郑武公妻) 文嬴(晋文公妻) 五、古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一般有哪些关联?1. 名与字具有同义或近义关系。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诸葛亮,字孔明。曾巩,字子固。2. 名与字具有反义关系。例如: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朱熹,字元晦。3. 名与字的意义相关,相互补充和说明。例如:仲由,字子路。关羽,字云长。晁补之,字无咎。岳飞,字

12、鹏举。10六、古人怎样称呼名字?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例如对父母)。七、别号与谥号字是成年时由尊辈代取的,别号往往是自取的。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称为谥或谥号。除朝廷加谥以外,还有私谥。如晋陶潜死后,谥为靖节徵士。八、避讳国讳或公讳;家讳或私讳。韩愈讳辩:“旋有与贺争名者毁之曰: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 ”旧唐书李贺传:“李贺,字长吉,宗室郑王之后。父名晋肃,以是不应进士” 。避讳的主要办法有三种:1、改字:改换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例如:2、缺笔:即空缺避讳字的笔画,不

13、写全。3、空字:对避讳的字空着不写,标“上讳”二字之类字眼。第三节 古代的历法一、 “年”和“岁”的区别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11二、什么是岁星纪年法?“十二次”: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三、什么是晦、朔、望、朏?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晦:每月最后一天。如姚鼐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 ”朔: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日。如尚书太甲中:“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于亳 。 ”望:每月十五日, (月大十六,月小十五) ,即满月。如袁枚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 ”既望:望后一天为既望。如苏轼赤壁赋:“壬

14、戌之秋,七月既望。 ”朏:(fi):每月初三。四、古人多用什么方法纪日?多用干支记日法。第四节 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一、 说文解字二、 经籍纂诂三、 佩文韵府12四、 四库全书总目第五节 古书的标点问题一、什么是句读?古人读书时,通常在一句话结束的地方,画上一个圆圈“”或者画一个“”之类,叫做“句” ;一句话没说完,但读时需要稍加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句读的基本作用是断句,和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并不完全一样。古人非常重视断句的训练。礼记学记中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二、标点古书的基本要求1.字句的意思必须能讲得通。断句标点后,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

15、意思必须能讲得通。如果有讲不通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断句标点不正确。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曹植与杨修书 。中华书局文选断句本)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来谒,立西阶以须。 ”生13危冠方袂,浅拱舒拜,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 (刘禹锡送鲁周儒赴举诗引 。上海人民出版社刘禹锡集标点本)正确的标点应该是: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有些时候,标点出来的句子从字面上看,似乎讲得通,但从所表达的内容看,或本身不符合情理,或与上下文的意思相矛盾。这样的标点仍然是不正确的。这种标点错误是比较常见的,不细心观察,就不容易发现。例如:韩信曰:“善!”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遣使报汉,且请以张耳王赵;汉王许之。 (资治通鉴卷二十,中华书局标点本)正确的标点应该是:韩信曰:“善!”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遣使报汉,且请以张耳王赵;汉王许之。周有泉府之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