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禹锡的个性与诗风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2998350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刘禹锡的个性与诗风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刘禹锡的个性与诗风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刘禹锡的个性与诗风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刘禹锡的个性与诗风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刘禹锡的个性与诗风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刘禹锡的个性与诗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刘禹锡的个性与诗风(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刘禹锡的个性与诗风姓 名: 学 校:周口广播电视大学鹿邑县分校学 号: 指导教师:定稿日期:浅析刘禹锡的个性与诗风 摘要:本文论述了刘禹锡二十三年贬谪远州的坎坷经历,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跌宕豪健俊朗旷达的诗文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并试着分析了这种诗风的形成原因。认为与众不同的个性是刘禹锡豪壮诗风形成的根本原因,而这种个性,与刘禹锡饱经磨难的少年经历的哲学思想等等有关。关键词:刘禹锡;贬谪;豪健;个性制约作家创作风格形成的因素很多,其中作家自身的性格气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通俗顺口的元白诗派与奇险怪崛的韩孟诗派双峰

2、并峙的中唐诗坛,刘禹锡却旁逸斜出,自创一家之体。在少年得志,雄心勃勃正欲在政坛上有所作为之际而突遭重创,被一贬再贬之后,他能够以豪壮劲健之气创造了迁谪诗歌的崭新风貌。本文拟通过分析刘禹锡的诗文风格及形成这种特殊风格的原因,来探讨个性气质及个人际遇与诗风的关系。一、坎坷的经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出身于下层官宦家庭。从小在皎然灵澈等名诗人孺子可教的赞扬声中长大,早年科场得意,做官之后,一帆风顺,33岁那年到了顶峰。贞元二十一年(805),德宗去世,顺宗即位,改元永贞,在宰相韦执宜的主持下,受到重用的王叔文、王伾联合刘禹锡、柳宗元等,于贞元元年(805)实行政治革

3、新,史称永贞革新。深得执政者的信任和重用。而正当他雄心勃勃欲有所作为时,却遭到了谪贬。仅仅八个月之后,在宦官和守旧势力的联合进攻下,永贞革新失败,二王及八位主要革新派人物被贬谪到南方的荒远各州,降为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于是被时人目为宰相之器的刘禹锡,从此踏上了多舛命运的坎途。 政治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途中追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刘禹锡内心的伤痛是如何的刻骨铭心,自然可以想见。然而,几度花落叶飘,时间的流逝中,刘禹锡却能从悲苦中慢慢摆脱开来,抚定神志,等待雾散云开。 元和十年(815),刘禹锡、柳宗元等五司马被召回京师。朗州十年的

4、贬谪却没有磨掉刘禹锡的棱角,面对那些招摇过市的权贵,刘禹锡借游玄都观观花之机,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以千树桃花喻朝中新贵,巧妙的讽刺他们靠打击革新派而猖狂得势的行径,坦荡的表明自己对守旧势力的轻蔑态度。此诗一出,刘禹锡便被恼羞成怒的权贵们定为眼中钉,不久因语涉讽刺,执政不悦再贬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同被贬斥的好友柳宗元知刘禹锡有老母在堂,不便远行,主动提出易地,后得裴度帮助,改迁连州刺史。 仅一个月的时间,翘首仰望日夜思归的长安又要分别了,谁又能解读尽其中的愤恨失望和凄苦呢!好友柳宗元这次被贬为柳州刺史,两人同出长安南行,到衡阳分手。刘禹锡承受着与志同道合的好友离别悲伤

5、的同时,更大的压力是承受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其中的苦楚,哪堪言尽!此后,刘禹锡的命运一直颠簸,历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于14年后才被召回京师。大和二年(828)回朝后,一度任主客郎中、集贤殿学士,后又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晚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71岁卒。二、豪键的诗风刘禹锡的一生,诗歌成就极大,白居易称赞: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唐诗纪事)一个豪字,确实概括了存在于刘禹锡绝大部分诗中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在贬谪的诗文里,他寄情的山水是明丽清新的。他纵目洞庭,看到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

6、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湖光月色,一派明净,绿水青山,相映成趣。而这正是他被贬朗州时的作品,与张说贬在岳州时日见孤峰水上游(送梁六自洞庭山)的一片愁人秋色有着显然的不同。又如著名的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这首诗写得天朗气清,远胜春光,分明地凸现着诗人爽朗豪迈的心境,奋发向上的精神,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流放巴山楚水,他汲取当地的民歌俚调,写下了竹枝词、杨柳枝词、踏歌词、浪淘沙等系列诗歌,形式生动活泼,敢于标新立异别创新路,既有民歌新鲜质朴、爽朗

7、明快的特点,又比一般民歌细腻凝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丰富了文人诗的内涵。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称赞这类诗歌宏放出于天然,抒情写意无不宛尔成章(姜斋诗话卷二)。如下面的几首: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竹枝词九首)白帝城头,白盐山下,当地人来来往往,唱着当地的民歌,日子过的如鱼得水。可是诗人是北方人,还是被赶到这里来的,看着此情此景,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脓愁。(竹枝词九首)这首诗写一个深情的女郎在爱情遭到挫折以后的怨愁。诗人用比兴手法把女郎炽热而深沉的感情同美丽的自然景色融合在一起,写愁而不流

8、于伤感。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二首)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天晴的晴与多情的晴正好同音,由于借用这种双关隐语,使这首诗显得特别有情致。刘禹锡的诗经过反复锤炼,语言精练自然,意象鲜明,内涵浓厚,乍看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特别经得起咀嚼。尤其是他的咏史诗,用精选的意象,虚实相生的手法来抒发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叹,又深沉又悲凉,历来为人所称道。如借六朝陈迹来总结历史教训的七绝组诗金陵五题,白居易读后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还说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金陵五题序)。像这首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这

9、座依山修建,以长江为天险的城池,地形险固,曾经是六朝时镇守南京的军事重镇。然而,陈朝灭亡以后石头城终于失去了它的重要意义,城垣逐渐颓败,变为一座空墟。豪华消逝,了然无痕,只有这四面的青山,长江的波浪和天边的明月,还在寂寞地守候着这座空城。这首诗不作一字议论,在写景中暗示了朝代的更迭今昔的变化,令人回味无穷。白居易曾经预言,后来的诗人凭吊南京,都无法避开作为一代诗豪的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这句诗的挑战。果然,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写金陵怀古词有潮打空城寂寞回词句。元代颇有名气的诗人萨都刺写金陵怀古这首名词也把潮打空城寂寞回的意象节妙地组织在诗里: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

10、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朱雀桥边,乌衣巷口,野草野花映照着夕阳,燕子在普通百姓家里飞出飞进,这是人人都看得到的眼前实景,说不上什么新奇。但第三句却突然一跌,运实入虚,借一小燕子,看到了几百年前显赫一时的王谢两大家族的烟销云散。小中见大,发人深思。谪迁一生,屡受打击排挤的刘禹锡,他的身世感怀诗却绝少沾上感伤颓唐的情绪。这不但在时人中是不多见的,在后人中也为数不多。自古逢秋悲寂寥,他却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之一),还抒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的雄心壮志。在迁谪远州的漫长的二十三年里,他虽然也难免有过感伤和悒郁,但往往能在思索中积极振起,始终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充满

11、希望与信心。他赞美经过砥砺,重为利刃的佩刀,故志复还,宝心再起,既赋形而终用,一蒙垢焉何耻?感利钝之有时兮,寄雄心于瞪视。(砥石赋)借此表达他百折不挠的劲节与待时而起的雄心。谪居朗州五年后,他曾收到元稹赠送的一根壁州竹鞭,便写诗酬赠说: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借咏赞竹鞭,表达自己坚贞、正直的耿介个性,寄托重返长安的迫切愿望。直至晚年,诗人依旧保持着积极进取的锐气和坚贞不渝的志节:闻说功名事,依前惜寸阴(罢郡归洛阳闲居)、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赠乐天)的自强不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莫羡三春

12、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的通脱识度,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始闻秋风)的豪迈壮烈,无不表现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与很多诗人遭贬之后的认识态度不同,刘禹锡始终坚信自己从事的革新事业是正义的,有利国民,是没有罪的。遭贬后,贾谊说: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吊屈原赋),韩愈说: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去岁自刑部侍郎以罪贬潮州过其墓留题驿梁)我今罪重无归望,直去长安路八千。(武关西逢配流吐蕃)而我抱重罪,孑孓万里程。(次邓州界)柳宗元亦屡云: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愚溪诗序)于众党人中罪状最甚。(寄许京兆孟容)罪恶显大(上江陵赵相公所著文启),罪大不可解(与杨

13、京兆凭书)。在献平淮夷雅表中开篇即云:臣负罪窜伏,违尚书奏十有四年。虽然他们未必从内心真承认自己有罪过,但至少是口头上检讨了的。可刘禹锡的迁谪诗文中从来没有流露过负罪感,哪怕是口头上也不大言罪。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横遭诽语,为谗言所伤,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子刘子自传)所以,尽管他一再上书,求人振淹,却总是坚持申明祸起飞语,刑极沦胥(上中书李相公(绛)启),飞语一发,胪言四起,始以飞谤生衅,终成公议抵刑。(上杜司徒书)即使是在皇帝面前,他也敢于辨明这一点。他在谢上连州刺史表中说臣有微才,所以嫉臣者众,竟生口语,广肆加诬。直到他去世前所写的子刘子传中,还是毫不含糊地认为,当年投身的那场革新运动其所施

14、为,人不以为当非。因此,在诗文中他绝没有悔罪的表示,只有对谗言飞语的反击与嘲讽: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绝句)诗人自比真金,是建立在自知无罪的心理基础上的。他相信历史终究会吹去狂沙般的谗言,还我真金的面貌。这种坚定信念倒是与屈原很相近。屈原也是不认为自己有罪的,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哀郢)。本无罪于是才敢怨、才敢愤,才能心里坦荡,豪迈爽朗。刘禹锡就是用这样的情感格调开拓了诗歌的新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刘禹锡的豪放又与李白的豪放不

15、同,李白的豪更多的是一种疏狂,多带一种浪漫的乐观,刘禹锡则不同,他的豪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的理性认知基础上,有着严缜的社会生活逻辑,经得起哲理和生活的同时考问。比如,刚遭贬谪,他就在桃源行中借渔人的形象揭示了桃花溪满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的污浊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尖锐矛盾,否定了桃花源避世、遁世的文化传统。总结了直道由来黜(酬杨八庶子喜韩吴兴与予同迁见赠)和主张其时(何卜赋)的历史规律,对政治斗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表现了清醒的理性认识。有了这种理论认识和思想准备,他才能蹈道之心一,而俟时之心坚(何卜赋),才能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外贬中于铁尚铮铮(历阳书事七十韵),自觉地坚持美好的理想和正义的事业。肖瑞峰先生曾把刘禹锡的豪健放在唐宋大家中进行比较,他认为李白的豪,更多地表现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放;杜牧的豪更多地表现为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的放荡;苏轼的豪更多地表现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旷达;辛弃疾的豪更多地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