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全球失衡”与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多元化【国际经济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286942 上传时间:2017-09-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全球失衡”与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多元化【国际经济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word论文】“全球失衡”与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多元化【国际经济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word论文】“全球失衡”与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多元化【国际经济专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word论文】“全球失衡”与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多元化【国际经济专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word论文】“全球失衡”与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多元化【国际经济专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全球失衡”与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多元化【国际经济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全球失衡”与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多元化【国际经济专业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全球失衡”与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多元化一、新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增长与“全球失衡”新世纪伊始,世界经济虽然经历过一次短暂而轻微的衰退,但是从 2003 年开始全面复苏,迄今已经持续了四年,预计 2007 年将延续增长态势,只是增速有所减缓。根据 IMF 统计,2001-2007 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4%、3.0%、4.0%、5.3%、4.8%、5.1%和 4.9%(2006 和 2007 年为预测数)。这就是说,2003-2007 年世界经济 5 年累计增幅将达 24.1%,年均增速为 4.82%,超过了 1996-2000 年 5 年累计 22.7%的增幅和 4.54%的年均递速,是自

2、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的最近三十多年中最好的增长期,其中 2004 和 2006 年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 5.3%和 5.1%,是继 1976 年增长 5.2%之后出现的最近三十年两个增幅超过 5%的年份。与此同时,从 2002 年 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世界经济失衡现象,到 2005 年 IMF 总裁拉脱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全球失衡”(global imbalance)的概念,这已成为当前被普遍关注的世界经济重大热点。国际和国内的权威经济机构及经济学家一再呼吁和警告要关注和重视不断加剧的全球经济失衡。譬如,2005 年 10 月 16 日第七届 20 国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发表的联合声明指出,

3、不断扩大的全球失衡及其引发贸易保护主义情绪膨胀将进一步恶化全球经济的脆弱性;IMF2006 年 4 月的春季例会的议题就是“全球贸易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运行常态和基本规律之一,不同时期的失衡有着不同的表现,不平衡的循环积累严重化和风险化便是失衡,就可能危及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行。而当前“全球失衡”的集中表现,拉脱强调的是全球贸易失衡,“一国拥有大量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一些国家”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强调许多国家对美国市场出口的“持续性依赖” ,实质是一回事。我国国内有学者指出,全球经济增长主要集中依靠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增长,但美中经济同时存

4、在内部失衡并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形成全球的经济金融结构失衡。综言之,当前“全球失衡”是指主要经济体之间贸易失衡,进而导致“利害关系者”(stakeholder)的经常项目失衡,存在引发全球性后果的危险。具体地说,是美国贸易和经常项目的巨额“双赤字”和少数经济体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过多”并存,后者成为平衡美国经常项目窟窿的主要资金来源地。问题在于,这种脆弱的平衡能够维持多久?一旦维持不下去将会招致什么样的全球性后果?曾担任过重要官方要职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库伯指出, “2004 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高达 6600 亿美元,而 2000 和 2003 年这个数字分别为 4740 亿美元和

5、5310 亿美元。这些赤字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许多人认为这些赤字不可持续,必须降下来。如果不能通过审慎的办法将这些赤字降下来,这些赤字将使美元暴跌并有可能引发世界性衰退。 ”(库伯说的是其他人而不是他本人的观点)德国六大经济研究所在2006 年秋季世界经济与德国经济形势的专家咨询报告中指出:“在过去 15 年里,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持续扩大,到 2006 年可能2接近 8000 亿美元,相当于美国 GDP 的 6.5%。与此相对应,石油输出国、中国、日本和德国等拥有较大的盈余。持续增长的经常账户赤字是美国国际债务剧增,截至 2005 年底其债务余额达到 2.7 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当年

6、 GDP 的 21%。许多观察家认为,美国巨额赤字是不可持续的,这是世界经济的最大风险之一。 ”二、世界经济的结构变化与“全球失衡”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史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全球失衡总是与世界经济的重大结构性变化相生相伴,总是与世界首强之国的美国地位及其与其他大国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密切相联。换言之,没有美国地位及其与其他大国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就没有全球失衡,而没有全球失衡就没有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当前“全球失衡” ,从根本上说是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加快发展和不断深入的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经济结构巨大而深刻变化的结果。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首先是发展中与转轨中大

7、国的)本土经济国际化三股潮流时空交汇互动的发展进程。这一发展进程带来的是世界经济结构变化,其主要表现有:第一,世界经济第一次得以真正地按照“市场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市场化”的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来运行和发展了。这主要是在上世纪 8090 年代之交发生的那场世界格局变化推动的结果。原先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大国,如中国、越南、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等先后确立了市场化、开放化和国际化的基本国策,扩大市场和产业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主动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其中,一系列中东欧国家还加入了欧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各国经济间的相互依赖空前紧密而深化了。第二,信息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革命

8、性地改变和创新了全球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的空间、方式和形式,跨国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而效率及可遥控性大幅度提高,跨国公司地位和作用空前凸现,推动和加快了国际产业的重组和转移,深化和创新了国际分工格局,世界进入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以工业化支撑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三,各国和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得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尤其是发展中大国、转轨经济大国和资源丰腴大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整体上增强了世界经济的耐冲击能力,从 2003 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始终伴随着国

9、际能源和资源产品价格的飙升和剧烈波动,但增势未衰而持续走强。另一方面,它也加剧了各国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而不平衡发展的循环积累必然导致上面提及的“全球失衡”现象。但是,与历史上的失衡相比,当前“全球失衡”有新的特点,矫正失衡必须走出新路径。3二战结束后的世界经济曾发生过两次严重的“全球失衡” 。第一次在上世纪 70 年代。最初是美元危机频繁,导致以美元与黄金、其它国家货币与美元“双挂钩”的固定汇率制为基本特征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崩溃。这促成了欧共体欧盟义无反顾地走出了一条从货币合作到货币一体化的成功之路,孕生出了世界经济格局由美国“一柱擎天”到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历史转折性变化,以及国际

10、金融货币体系由“美元独霸”到“(美元、欧元)双元争雄”格局的演化。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源因此而扩大拓宽了。随后,197374年和 197879 年的两次石油危机宣告了廉价石油时代结束,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也结束了增长的黄金时代,陷入长达十年之久的“滞胀危机” 。OPEC 取得了国际油价升降的主导权,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进一步扩充。但是,美国不是失衡的净受损者, “石油美元”回流使美元地位很快重新得以恢复。第二次“全球失衡”发生在 80 年代中期,突出表现为日美贸易摩擦加剧。美国先是压日本“自动限制出口”和“出口有序安排” ,继而 1985 年 9 月签署“广场协议”迫使日元急剧升值。 “亚洲四小”尤其

11、是其中的韩国和我国台湾省,利用日元升值和日本推进东亚“雁行”战略的机遇,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吸引日本对东亚的直接投资,变成为日本对美的加工出口贸易生产基地,实现了经济腾飞,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并提升了分工地位,世界经济增长面进一步扩大了。而当前“全球失衡”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第一,与前两次失衡相伴随的是美国全球地位的相对下降,而当前“全球失衡”则是美国超级大国和全球经济“火车头”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和增强(不考虑“9.11”袭击后美国“反恐”战略失误导致的国际形象等“软实力”的下降)。美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新经济” ,提升了引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地位和能力。欧元问世后,无论兑美元汇率是升是降

12、,还没有能从根本上动摇美元的世界基础货币地位和作用,比如全球国际收支盈余构成 1999 年时美元、欧洲货币和日元比重为 71%、17.9%和 6.4%,到 2005 年时变成为 66.4%、24.3%和 3.7%,变化不是太大。第二,当前的“全球失衡”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本土经济国际化的条件下,世界主要经济体比较优势更加充分发挥的结果。比如,美国的科技和产业、美元和金融市场的优势,使之成为世界吸纳 FDI 最多的发达国家,从居民私人消费、政府公共支出和企业跨国经营都能借贷和举债运行。欧盟以其区域经济一体化优势在全球贸易谈判和规则制定上拥有极大的话语权。OPEC 和资源丰腴国家把世界推进了“能源和资

13、源优势时代” 。中国劳动资源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加土地和税收政策优惠,吸引 FDI 而成为全球制造业加工贸易基地(世界加工工厂),创造就业和保持经济高速持续增长,以致了世界工业制成品价格的上涨趋势。印度以其智力人才优势在 IT 软件出口和承接服务业外包领域独树一帜(世界办公室),等等。当今世界经济真正进入了一个增长动力多元化的时代。4第三,当前的“全球失衡”与过去的失衡相比。具有更长久的可延续性,“利害关系者”具有了更大程度的可承受能力和可以接受性。美国巨额“双赤字”久已存在,但并未影响其经济持续增长和技术创新,从上世纪 70 年代后期开始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规模持续扩大,其占 GDP 的比重198

14、4 年达到 3.4%,到 2004 年上升到 5.7%。据 IMF 统计,2005 年全球经常账户逆差 1.25 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以 8050 亿美元的逆差独占了 64.4%的比重。但是,美国窟窿的填补者前赴后继,源源不断。继“石油美元”和欧洲资本之后,近年来亚洲经济体成为主要的填补者。据日本财务省统计,2000-2004 年间,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库券由 603 亿美元增加到 1938 亿美元,2005 年中国外汇储备增加到8189 亿美元,其中 3000 亿美元购买了美国国库券。这与亚洲与美国的双边和多边贸易密切相联。从中美双边贸易看,中国以美国为第一大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地,截至 200

15、6 年 10 月底中国对美出口 1653.8 亿美元,占全部出口额的21.2%,对美贸易顺差 1162.4 亿美元,占全部贸易顺差的 93%。中国是美国的第二大进口市场(仅次于加拿大)和最大的贸易逆差生成国,据美方统计 2005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 2016 亿美元,占其 7670 亿美元贸易逆差总额的 26%。中国是美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但美国对华出口占其全部出口的比重仅略高于 5%。购买美国金融资产是缓冲中美贸易摩擦和中国巨额外汇储备保值的不得已的痛苦选择。中国贸易出口和顺差对过度集中和依赖于美国,而美国对华进出口差额过大,确实是严重失衡,且面临美元大幅贬值的巨大风险。再从亚太多边贸易看,进

16、入新世纪“东亚经济体中国美国”的新“三角贸易”替代了上世纪 80 年代“日本东亚经济体美国”的旧“三角贸易” 。这反映在中国贸易伙伴结构上,中国前十位的出口市场是美国、欧盟、香港(转口贸易基地)、日本、东盟、韩国、台湾省、加拿大、俄罗斯和印度,美欧占近四成,也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地;中国前十位的进口来源地势日本、欧盟、韩国、东盟、台湾省、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沙特和巴西,主要贸易逆差来源于台湾省、韩国、日本和东盟以及资源产品输出国安哥拉、沙特、伊朗和巴西。美国仍然扮演东亚第一大出口市场的角色,但中国与日本和东亚经济体转换了角色。日本和东亚经济体变换了向美国直接出口最终产品的路径,变为向中国出口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在中国进行加工和装配的最后一道工序再出口到美国。日本和东亚经济体作为中国制造业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提供者,拉长了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链,并与中国共享了对美出口和 FDI 流入持续增长的利益。这显然是一种双赢和多赢格局。其中,包括美欧国家制造业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环节向中国转移、与中国廉价优质劳动力资源和规模经济优势“联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