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管理程序e01 (nxpowerlite)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2865123 上传时间:2019-02-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5.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管理程序e01 (nxpowerlite)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管理程序e01 (nxpowerlite)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管理程序e01 (nxpowerlite)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管理程序e01 (nxpowerlite)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管理程序e01 (nxpowerlite)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管理程序e01 (nxpowerlite)》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管理程序e01 (nxpowerlite)(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管理程序 8/8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管理程序1 目的和范围为确保公司所有活动中的危害因素得到全面地识别、评价和有效控制风险,制定本程序。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所有活动中危害因素的识别、更新、风险评价与控制。2 术语 2.1危害因素:包括危害因素、环境因素、危险源和事故隐患。2.2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包括了健康、安全与环境三个方面的因素。2.3 HSE观察:对一名正在工作的人员观察30s以上,以确认有关任务是否在安全地执行,即为HSE观察。HSE观察包括对员工健康状况、作业行为和作业环境的观察。(如,是否满足个人防护装备要求、许可证是否完备等。)2.4工作

2、前HSE风险分析:事先或定期对某项工作任务进行HSE风险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达到最大限度消除或控制HSE风险的方法。其他采用Q/SY1002.1-2007中规定的术语。3 职责3.1 各单位负责组织对其工作职责、属地管理范围内所涉及的所有活动、设施及其场所进行危害识别,对其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价和控制,并定期评审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3.2各级管理者和操作者负责属地范围内的危害识别、评价和风险控制。3.3质量安全环保处负责委托有资质的风险评价机构定期对主要油气生产单位进行HSE现状评价,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进行HSE预评价和验收评价,并对各单位的风险控制过程进行监督。

3、4 程序4.1危害因素识别4.1.1识别的频次4.1.1.1新改扩建工程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投产开工前;所有日常工作、操作或作业前。4.1.1.2体系建立或改进策划时。4.1.1.3方法(操作、作业)、工艺、技术、材料、设施设备、人员和环境等发生变化时。4.1.1.4当引入新的活动(包括操作、作业等)或程序(设计、操作规程或工作指南),或对其修改之前。4.1.2识别的范围识别范围应覆盖油田所有生产经营工作、产品实现和服务过程,以及直线管理和属地管理范围内的承包方活动。至少包括不限于:4.1.2.1常规(日常工作和操作)和非常规(检维修、开机/工、停机/工、紧急情况)的活动;4.1.2.2所有

4、进入工作场所和属地范围内的人员(包括相关方人员和外来访问者)的活动;4.1.2.3作业场所内的设备、设施(包括相关方提供的设备、设施);4.1.2.4以往活动的遗留问题,新改扩建项目以及在工艺技术、设备、人员、作业环境和条件等方面发生变更的情况。4.1.3信息的收集和利用:4.1.3.1工作、生产、作业场所及其设备的设计信息、安全距离等。4.1.3.2设备、设施的运行情况。4.1.3.3物料的物理形态、化学特性及其移动的距离和高度。4.1.3.4生活设施和应急设施的配套、配备。4.1.3.5生产过程中使用和产生的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噪音、粉尘、有毒气体等,以及有害气体与主风向的关系。4.1

5、.3.6员工的不良习惯、心态、健康状况及违章操作行为等。4.1.3.7自然条件中的气象及地质现象,如酷暑、雷击、暴雨、洪水、地震等。4.1.3.8机动车在道路行驶可能遇到的人员、路况、车况、气候影响等。4.1.3.9向水体、大气、土地排放污染物的情况,固体废弃物的处置情况,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能源的消耗情况等。4.1.3.10管理缺陷导致的危害,如生产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设置、制度和相关作业文件的缺陷等。4.1.3.11现行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有效性。4.1.4考虑的因素4.1.4.1三种时态:过去时,以往发生的HSE事故和遗留的问题;现在时,当前可能产生的危害;将来时,因今后各种变化或计划

6、中活动可能带来的危害。4.1.4.2三种状态:正常状态,如正常生产情况;异常状态,如开工或停工和装置开停车、设备开停机及检维修等情况;紧急状态,如发生事件、事故或自然灾害等。4.1.4.3七种类型: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性、生理性、行为性和其他危害因素。4.1.4.4八个方面:向水体排放的污染物;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向土地排放的污染物;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固体废弃物处理;对周围社区、居民的影响;水、电、气、油等原辅材料和自然资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其他环境影响等。4.1.5识别的方法识别危害因素时,应在全员识别的基础上,再召集具有现场管理经验、熟悉工艺流程的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基层班组长

7、及操作员工对其进行补充完善。在识别中可采用下列方法或几种方法的组合:4.1.5.1 HSE观察:各级直线领导和属地主管按照观察、表扬、讨论、沟通、启发和感谢“六步法”步骤,从员工的反应、员工的位置、个人防护装备、工具和设备、程序、人体工效学和整洁等内容,对员工的工作地点的行为和状态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观察和沟通(具体执行HSE观察与沟通管理规范)。4.1.5.2查阅资料:通过查阅以往的有关事件、事故、职业病记录和台帐以及检查、测量、监视、检测信息和审核、评审情况等,从中发现存在的危害因素。4.1.5.3经验法: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对活动、场所、设施进行危害识别。4.1.5.4 HSE检查

8、表:对场所、设施进行系统剖析,划分检查项目,编制有针对性的现场检查表,以提问和检查等方式对工作、作业活动、人员操作、设备运转进行现场检查,确定检查项目的状况,分析人员、工艺、设备运转存在的危害因素。4.1.5.5座谈讨论:由各级直线领导和属地主管召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讨论分析作业活动或设备运转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因素。4.1.5.6工作前HSE分析: 直线领导组织工作前HSE分析小组把新的作业、非常规性(临时)的作业、承包商作业、改变现有的作业等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步骤,识别每一步骤中的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对以前此项工作任务中出现的HSE问题和事故;工作中是否使用新设备;工作环境

9、、空间、光线、风向(通风)、逃生通(包括出口、入口)等;工作任务的关键环节;作业人员是否有足够的知识、技能;是否需要作业许可及作业许可的类型;是否有严重影响本工作安全的交叉作业;其他等进行搜集相关信息、实地考察工作现场(具体执行工作前HSE风险分析管理规范)。4.1.5.7工艺HSE分析:按工艺安全管理的有关标准要求对其工艺过程和设备设施开展工艺HSE分析,识别工艺危害,评估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措施。4.1.6识别步骤4.1.6.1自下而上地开展全员危害因素识别活动,从岗位到班组、基层单位、各单位、公司逐级识别。4.1.6.2各单位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本单位范围内的生产和服务过程进行危害因素识别,进

10、行风险评价,编制危害因素清单和重大风险清单,清晰描述危害因素的触发原因和可能导致的后果。4.1.6.3各单位汇总整理识别评价的结果,编制危害因素清单和重大风险清单,经本单位领导审批后,传达至全体员工并报质量安全环保处备案。同时,根据风险识别和评价的结果及时在HSE信息系统中对危害因素信息和事故隐患信息等进行更新和维护。4.1.6.4对在日常生产和工作过程中发现的事故隐患,按照冀东油田公司事故隐患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整改或上报。4.1.6.5对识别出的危险源,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防范和控制管理。4.2风险评价4.2.1 风险评价分级:危险源评价结果分重大风险、中度风险和一般风险三级;对于环境因素,评价

11、结果分为一般环境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两级。4.2.2 危害因素评价方法:对所有识别出来的危害因素先用是非判断法来直接判断,被判为“非”的危害因素再用矩阵法或综合打分法评价。4.2.3 危害因素的是非判断法4.2.3.1对于危害因素中的危险源满足其中任何一条则即可实现风险的分级:a) 违反法律、法规的危险源,为重大风险;b) 曾经发生过事故且无良好控制措施的危险源,评为重大风险;c) 相关方强烈抱怨的危害,评为重大风险; d) 曾经发生过事故且已制定有效控制措施的危险源,评为中度风险。4.2.3.2对于危害因素中的环境因素,满足下列情况之一直接判断为重要环境因素:a)违反法律法规或长期超标排放;b

12、)直接可以观察到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且无控制措施(如井喷、火灾、爆炸等);c)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d)紧急状态下的环境因素;e) 国家重点控制的危险化学品、危险废弃物的处置; f) 在能源消耗方面依据经营要求直接判定其中重要环境因素。g)相关方有合理的抱怨等。4.2.4矩阵法4.2.4.1对采用直接判断法为“非”的危害因素,对照表1从人员伤亡程度、财产损失、停工时间和对声誉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对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取值,取四项得分最高的分值作为其最终的S值。表1 评估后果的严重性(S)分数人员伤亡程度财产损失停工时间对声誉的影响5死亡、终身残废丧失劳动能力50万元30天引起公众的

13、反应;持续不断的指责;国家级媒体有大量负面报道。4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职业病、慢性病住院治疗5万元5天引起整个区域公众的关注;大量的指责,当地媒体大量有报道;国内媒体报道,当地或国家政策可能有限制措施3需要去医院治疗,但不需住院1万元1天一些当地公众表示关注,受到一些指责;一些媒体有报道和政治上的重视2皮外伤、短时间身体不适小于1万元半天公众对事件有反应,但是没有表示关注1没有受伤无没有误时没有公众反应4.2.4.2对照表2从发生偏差的频率、安全检查的频率、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员工的胜任程度、现有防范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等方面,评价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取五项中分值最高的分值作为其最终的L值。表2

14、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分数偏差发生频率安全检查操作规程员工胜任程度(意识、技能、经验)防范、控制措施5每天发生从来没有检查没有不胜任(无任何培训或意训不够、缺乏经验)无4每月发生偶尔检查或大检查有,只是偶尔执行不够胜任不完善3每季发生月检有,只是部分执行一般胜任有,但没有完全执行(如个人防护用品)2每年发生周检有,但偶尔不执行胜任,但偶然出差错有,偶尔失去作用或出差错1偶尔或一年以上发生日检有,且严格执行高度胜任(培训充分,经验丰富,意识强)有效防范控制措施4.2.4.3确定了S和L值后,依据表3进行风险评价分级,评价结果分为以下三种:一般风险R=L*S=16;中度风险 R=L*S=812

15、;重大风险R=L*S=1525。表3 风险评估表R严重性S可能性L123451123452246810336912154481216205510152025R值的界限值,以及L和S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可由各单位依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加以界定。4.2.5综合打分法对采用直接判断法为“非”的环境因素,使用综合打分法进行评价。4.2.5.1评价准则对采用直接判断法为“非”的环境因素,根据实际情况,从下列一个或多个评价因子上分别进行打分,计算方法为:M=L*S 其中S取b,c,d,e中分值最高者,计算后 如S=5或M16为重要环境因素。4.2.5.2评价因子及分值 评价因素等级划分发生频率排放与标准值之比影响范围恢复能力公众关注程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