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的小故事》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2686582 上传时间:2019-02-24 格式:PPT 页数:9 大小:314.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家的小故事》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数学家的小故事》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数学家的小故事》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数学家的小故事》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数学家的小故事》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家的小故事》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家的小故事》ppt课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家的小故事,2010级3班,李欣璇,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

2、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

3、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

4、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华罗庚的故事,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陈景润的故事,陈景润不爱玩公园,不

5、爱逛马路,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

6、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数学家的故事祖冲之,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

7、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 求得=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

8、最接近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 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叫做“祖率“,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

9、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 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数学家的墓志铭,一些数学家生前献身于数学,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代表着他们生平业绩的标志。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

10、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后,便放弃原来立志学文的打算 而献身于数学,以至在数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甚至他在遗嘱中曾建议为他建造正十七边形的棱柱为底座的墓碑。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 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

11、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 求得=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

12、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 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 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