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技术方法》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2623905 上传时间:2019-02-24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15.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技术方法》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生态技术方法》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生态技术方法》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生态技术方法》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生态技术方法》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技术方法》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技术方法》ppt课件(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影响评价 技术方法,2007年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前培训(新疆4月29日),掌握:6(3)项;熟悉:4(4)项;了解:8(10)项,合计:18(17) 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第一部分 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 第二部分 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第三部分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 第四部分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五部分 生态保护措施,第一部分 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技术方法: (1)掌握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技术要点 (2)掌握分析项目组成、布置和工程特点的基本方法 (3)熟悉分析项目施工期、运行期主要生态影响技术方法,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一、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

2、的基本内容 1、工程概况 2、施工规划 3、生态环境影响源分析 4、主要污染物与源强分析 5、替代方案,工程概况,工程概况:主要包括工程名称、地理位置(流域开发概况)、工程目标(防洪、发电、供水、灌溉)、性质、规模、工程特性,要列出工程特性表。有些工程的特性表内容很大,在附工程特性表时,注意不可漏掉与环境影响有关的项目(如最小下泄流量、移民安置方式等) 。,第一部分 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分析技术要点(掌握) 1、工程组成完全 2、重点工程明确 3、全过程分析 4、污染源分析 5、其它分析,如风险分析等,第一部分 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掌握分析项目组成、布置和工程特

3、点的基本方法 项目组成: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其他 布置:空间布局、施工时限等 工程特点:抓住主要矛盾和重要特征,第一部分 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掌握分析项目施工期、运行期主要生态影响到技术方法(全过程分析) 在工程组成和工程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因子筛选和影响分析。 施工期主要有水、气、声、固体废弃物和生态影响分析,注意三场的布置与生态影响 运行期要看工程特点,特别要考虑长期影响及风险。,第二部分 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一、掌握通过地面调查收集生态环境现状信息的方法 调查内容: 1、自然环境调查 2、生态系统调查 3、区域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4、区域敏感保护目标调查 5、区域土地利用规

4、划、发展规划、环境规划调查 6、区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情况、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灾害等,第二部分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调查与资料收集方法: 1、收集现有资料。 2、收集各级政府部门有关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功能规划等,并收集国际有关规定等资料。 3、野外调查、取样监测。 4、收集遥感资料,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并进行野外定位验证。 5、访问专家。 6、采取定位或半定位观测。,第二部分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二、熟悉陆生植被类型、生物量调查和评价的方法 三、了解陆生动物调查和评价的方法 陆生生态环境,第二部分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四、掌握生态环境敏感目标调查与评价的基本方法

5、 (一)保护目标 P104 (1)需特殊保护地区:指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确定的、县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需特殊保护的地区,如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 (2)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指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及重点监督区、天然湿地、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境、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天然渔场、重要湿地等。 (3)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疗养地、医院等,以及具有历史、科学、民族、文化意义的保护地。 此外,环境质量己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区亦应视为环境敏感区。,第二部分 生态现状调查与评

6、价,四、生态敏感保护目标 (二)保护目标识别 1、具有生态学意义的保护目标 2、具有美学意义的保护目标 3、具有科学文化意义的保护目标 4、具有经济价值的保护目标 5、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具有社会安全意义的保护目标 6、生态脆弱区 7、人类建立的各种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义的对象 8、环境质量急剧退化或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功能区要求地域和水域 9、人类社会特别关注的保护对象,五、熟悉生态评价图件的基本要求,(一)生态制图的图件要求 P175 (1)正规比例尺的基础图件: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土壤侵蚀图等 (2)三级评价项目: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关键评价因子评价成果图 (3)二级评价项目:土地利用现状图、

7、植被分布图、资源分布图等基础图件和主要评价因子的评价和预测成果图。 (4)一级评价项目还要用图形、图像显示评价区域全方位评价和预测成果,(二)生态制图数据的获取 (1)基础图件 (2)专项图件 (三)生态图的编制 (1)图件的录入 (2)图件的编辑和配准 (3)图件提取 (4)空间分析 (5)图件输出,生态制图粗框,第二部分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六、了解水生生态环境调查和评价的基本方法 七、了解3S技术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中的应用 下面分别介绍水生生态环境调查的技术要求及“3S”技术的应用,第二部分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主要从生态系统质量评价和社会-经济观点

8、评价两方面考虑。 推荐方法有:列表清单法、综合评分法、生态机理分析法、生态图法、景观生态学分析法、生产力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第二部分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各种评价简介 P96 物种评价: 当拟建项目的作业区内存在某些具有独特意义的物种而要确定其保护价值时要进行物种评价。 群落评价: 目的是确定需要特别保护的种群及其生境。一般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对个别珍稀而有经济价值的物种进行重点评价。 栖息地(生境)评价: 分类法、相对生态评价图法、生态价值评价图法、扩展生态价值评价图法。,生态系统质量评价:主要考虑植被覆盖率、群落退化程度、自我恢复能力、土地适宜性等。 生态完整性评价: A-方法:综

9、合评分法、景观生态学分析法、列表清单、生态机理分析法等。 B-指标:植被连续性、生态系统组成完整、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完整性、生物多样性、生物量和生产力水平。 C-景观生态评价指标:生态系统(植被)净生产力和稳定性分析。,第三部分 环境影响识别筛选,1、目的:鉴别拟建工程与潜在的生态受体之间的关键联系,确保评价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方法:将拟建工程和受影响生态系统分解为各自的组成部分,鉴别可能的交互作用,并寻求合适的表征因子和参数。 3、注意:识别与筛选建立在一定的调研基础上(文献查阅、实地考察与咨询、访问) 生态影响识别包括影响因素、影响对象、影响效应的识别。,生态影响识别要点, 影响因素

10、: 全面性(主、辅、配、公) (规划、建设项目) 全过程(勘、选、设、施、运、闭、退) 影响对象: 类型与组成(主导因子) (生态系统) 特点与状态(整体性、脆弱性) 敏感问题(限制因子、敏感目标) 资源问题(经济意义、特色资源) 影响效应: 性质(正负?可逆?累积?) (相互作用) 程度(强度、长短) 范围(直接、间接) 可能性(大、小),某公路项目环境影响因子与影响程度识别,某公路项目环境影响因子与影响程度识别,注:/:长期/短期的不利影响 /:长期/短期的有利影响,第四部分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一、生态影响的特点 P162 1、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具有区域性或流域性的特点。

11、3、是高度相关和综合性的。 4、影响效果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其整体性影响可从区域或流域、景观生态、生态系统或生物群落等不同层次作分析。,第四部分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二、生态影响预测 (一)内容 P163 1、影响因素分析:即工程影响因素分析; 2、生态环境受体分析:即受影响对象的确定; 3、生态影响效应的分析:即发生了什么问题。 4、此外,对生态整体影响、生态环境敏感性、自然资源影响、生态环境脆弱性、区域或流域内存在的问题等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熟悉生态影响预测的技术要求与基本方法,(二)技术要求与基本方法(P164) 技术要求 1、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开放性、地域差异性、动态变化的观

12、点进行影响预测。 2、细致地工程分析:对全部工程活动、工程的全过程进行细致分析。 3、进行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分析。 4、正确处理依法评价影响和科学评价影响的问题。 5、正确处理一般评价和生态环境影响特殊性问题。,(二)技术要求与基本方法,基本方法 采用类比分析、生态机理分析、景观生态学的方法进行文字分析与定性描述 数学模型进行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等预测,第四部分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掌握生态影响评价的技术要点与方法 技术要点:P165 评价影响的性质和程度、影响的显著性 评价生态影响的敏感性和主要受影响的保护目标 评价资源和社会价值的得失 采用评价标准 建立评价指标

13、体系 利用适宜方法或数学模型进行评价,掌握生态影响评价的技术要点与方法,(一)指标 P165 1、生态学评估指标与基准:灭绝风险、种群活力、最小生境区等 2、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与基准:资源或生态可持续利用性等 3、政策与战略评估指标与基准:环境政策、资源政策、产业政策等 4、环境保护法规和资源保护法规作为评估基准。 5、以经济价值损益和得失作为评估指标和标准:稀缺性、唯一性等 6、社会文化评估基准:历史性、文化价值等,第四部分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二)标准来源 1、国家、行业和地方规定的标准(P166) 2、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和区划功能生态功能区、敏感保护目标、城市规划区的环境功能区、

14、水土保持区划、其它地方规划及其相应生态规划与保护要求 3、背景或本底值区域土壤背景值、区域水土流失本底值、区域植被覆盖率与生物量、项目所在地的生态背景值 4、以科学研究已证明的“阈值”或“生态承载力”作为标准 5、特定生态问题的限值水、草原、土地和生物物种保护,第四部分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三)评价方法类比法及应用 1、类比法技术要点 (1)选择合适的类比对象:工程方面、生态环境方面 (2)选择可重点类比调查的内容 2、类比法调查方法 (1)资料调查;(2)实地监测或调查;(3)景观生态调查;(4)公众参与调查 3、类比调查分析 (1)统计性分析;(2)单因子类比分

15、析;(3)综合性类比分析;(4)替代方案类比分析,了解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 生物量变化的计算方法,四、水土流失预测与评价方法(169),(一)水土流失定量数据:侵蚀模数(侵蚀强度t/km2a)、侵蚀面积、侵蚀量 (二)侵蚀模预测方法:A=R K L S C P 1、已有资料调查法 2、物理模型法 3、现场调查法 4、水文手册查算法 5、土壤侵蚀及产沙数学模型法 (三)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1、土壤侵蚀容许量标准 2、水力侵蚀、重力侵蚀的强度分级:微、轻、中、强、极强、剧烈 3、风蚀强度分级:植被覆盖度、年风蚀厚度、侵蚀模数三项指标划分,第四部分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四、水土流失预测与评价方

16、法,某流域水土流失现状,某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统计表,五、水体富营养化预测与评价方法(P171) 水体磷的增加是导致富营养化的主因,但亦与氮含量、水温及水体特征有关。 (一)流域污染源调查 根据地形图估计流域面积;了解年降水量和径流量;调查流域内地形地貌和景观特征,了解城区、农区、森林和湿地面积及分布;调查污染物点源和面源排放情况。 (二)水中总磷的收支数据可用输出系数法和实际测定法获得。湖泊实测法水量收支平衡公式:输入量=输出量+储存量 (三)预测富营养化方法:营养物质负荷法、营养状况指数法,滇 池,滇 池,第四部分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生物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与评价方法相同,只是需要进行不同时段的对比。,第四部分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七、景观美学影响评价 了解景观美学影响评价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P178 意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的环境意识增加,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在不断上升,旅游资源也逐渐成为我国和地方的支柱产业,但是,景观美学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