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26108 上传时间:2017-05-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 1 页 共 7 页(一)学习方法除听课、记笔记、复习、参观等一般学习方法外,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内容,还有它的特殊方法。1、先学营造。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体系,是东方建筑独特体系之一。它与西方楣式建筑构造体系不同。由于材料不同,结构方式不同,外观造型也就不同。中国古代建筑用木材为主要材料,它的构架有特点,这就是营造。不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营造,就很难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营造,就很难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及其优秀成就。2、历史发展。这是学习中国建筑史的主要脉络系统,其主要内容有:a) 建筑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它的因素(社会的、生产力的、环境的、民族的、文化的)是什么?b) 为什么建筑有时发展很快

2、,有时停滞,缓慢,是什么原因?c) 建筑与外来影响的关系,如南北朝佛教的广泛传入、隋唐的传出等。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及其对建筑的影响。d) 建筑发展中是如何继承传统,又如何创新的?3、学习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优秀实例进行分析评价。优秀实例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经验的总结。它是一个时期创作的精华,也是一个时代的典型。学习优秀实例,有助于对该建筑物所在时代的了解,并了解其创作过程及其设计过程,也同时了解其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了解它,评价它,分析它,对今后创作大有帮助。4、学习古代建筑中的创作经验和创作理论。(二)木构架建筑结构优缺点:1、优点:1)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2)适应不同地区气候;3

3、)减少轻微地震危害;4)取材易,施工快,并可采用标准构件。2、缺点:1)易燃、易虫蛀、不防潮、易燃;2)跨度、挠度、硬度( 质地)都较弱;3)成材慢。(三)战国、秦汉、三国(公元前 476 年公元 280 年,约七百余年)建筑主要特征 第 2 页 共 7 页1、主要特征:(1) 古代木构建筑体系基本形式(在汉代)(2) 在城市方面,布局结合地形,以宫室为中心的城市布局形成制度在建筑类型上,除宫室、陵墓、住宅、苑囿外,仍盛行祭天地的辟雍、坛社等礼制建筑2、主要成就:(1) 战国时的高台建筑逐渐衰落,秦汉时代楼阁建筑开始兴起。楼阁有较多优点:人在平面上活动,较之登高台方便。木构建筑在平面使用上也较

4、灵活。建筑形式可以做到雄伟、壮丽,能满足封建帝王“非庄严无以威天下”的目的。(2) 铁工具(斧、锯、锥、凿)的普遍运用,产生了卯榫结构,促使木构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3)筒瓦、板瓦运用,砖也出现了。 (秦砖汉瓦)1. (四)元明清时期建筑特点和成就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繁荣和发展时期。这时期国家的统一和繁荣,给建筑带来大幅度的变化和发展,从城市规划、各种建筑类型,一直到装饰、装修、家具、色彩等。同时,清政府的封建保守、愚昧落后的政策也束缚了生产力,摧残了明代兴起的资本主义萌芽,使新的建筑类型、技术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在建筑创作方面,突出的有三个方面:1、建筑

5、群体的发展,如城市规划、各种大型群体建筑等。著名实例有:元大都和北京城,故宫、天坛、太庙、明清皇陵、圆明园、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江南园林、南方庭园及各地民居等。2、建筑装饰、装修家具、色彩、彩画等的发展。3、多民族国家建筑形式、技术和风格的融合和交流。(五)北京故宫设计特点:(1)处处反映出皇权为中心的思想,如建筑布局,体型,大小,开间,重檐,台基,色彩,斗栋,彩画等都表现突出太和殿这个建筑中心。(2)等级制度森严。高围墙,重重院落,宫内一片阴森气氛。 。(3)中轴对称布局,八华里长的中轴线上布置了各组建筑,场面宽阔,气魄雄伟,步步升高,层层推进,一个院落到一个院落,一个高潮到

6、一个高潮,自天安门开始,经太和殿,景山顶,到达最后的钟鼓楼,成为整个中轴线高潮的收敛。(4)技术设施考虑周密。在七十多公顷的宫城中有河道约一万二千米供防卫,防火,排水用。宫中又有完整的沟渠系统,所有地面水均排入金水河,再排入护城河,故大雨也从不积水,宫中 第 3 页 共 7 页用水有井约八十口。至于防火设备,则有防火墙,防火道等。采暖方面,自明代起,就设有火道坑,室外台基边载口设焚炭处,热空气可通至室内。(5)在建筑艺术上,无论装饰,装修,家具或色彩,彩画,均丰富多彩、灿烂绚丽。黄瓦,红墙,朱楹,金扉,白玉雕栏。蓝天彩云,组成了中国宫殿的富贵,豪华壮丽的风格。(6)整个建筑环境,气氛协调。太和

7、殿庄严肃穆,而后花园布置了亭台楼阁,建筑轻巧,绿树成荫,富于生活气息。(六) 、石窟发展三个阶段1、初期(以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第 1620 窟为代表)特征:平面楕圆形,中间大佛像。两侧雕若干胁侍菩萨或小佛像,顶部穹窿状。空间特点:1)洞内局促;2)洞庭湖顶洞壁无装饰;3)前壁开门,门上有洞窗,通风采光用。2、中期(以云岗 58 窟、1112 窟为代表)特征:平面有方形,圆形。中心柱形式,规模大的为前后两堂形。窟顶有覆斗形,穹窿形或方形。长方形。平綦,还有精湛的雕像基壁画,即内部已有建筑处理。窟门外装饰火焰形拱,门上有一方窗,佛像变小,有主像,有侧像,主次分明。空间显得宽阔,甚至天花布满壁画或雕刻

8、。这类石窟已注意到室内空间布置和建筑处理,有的在室外可能建有木构的廓殿。3、后期(以云岗 910 窟为代表)特征:入口处雕两根大柱,如三开间外廓式建筑。或门洞外雕刻阿罩,浮雕柱廊,甚至开銮有列柱的前廊,如公元六世纪前期的麦。积山石窟(甘肃省)稍晚的南北响堂山石窟。 (河 北 磁 县 ,武 安 , 北 齐 时 代 ) 太 原 天 龙 山 石 窟 ( 北 齐 皇 建 元 年560 年 ) 。 室内有覆斗天花,壁上雕像已不过份突出。很像外加上各式的龛。说明石窟传入中国后已逐步民族化。(七)皇家园林建筑、布局、和造景思想宫廷建筑极其隆重严肃,轴线对称,崇台峻宇,琉璃彩书,高脊重吻。苑囿建筑多较活泼,随

9、宜布置,使人有亲切轻松感。建筑式样变化多,与地形紧密结合。建筑体量比较小巧,不用斗栱。装修比较简洁轻巧,不用彩画。材料也比较朴素,白粉与灰瓦。苑中置庙是我国苑囿布局和建筑处理的一个很大特点,常成为重要风景中心。其中最大的寺庙将为全苑的重心和构图中心,通常建于山腰河畔,成为全园的制高点。清代苑囿布置有两大部分。一部份是居住和朝见的宫室,占园前位置。另一部份为供游乐的园林,位于园后或园侧,其布局多采取大分散、小集中、成群成组,即园中有园的方式,这种布局注重建筑美与自然美的结合。既突出自然风景,又要以建筑为中心,每个“点”都要有“景” ,不管是组成群建筑还是个体建筑如亭、桥、廊、塔等。清代苑囿造景思

10、想是:1)集仿各地园胜积于园中。2)根据各园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每区再布置各种不同趣味的风景点。如承德避暑山庄有康熙时的三十六景、乾隆时的三十六景,圆明园有四十景,每景都有景的题名。这 第 4 页 共 7 页种方法来自杭州西湖十八景等名胜风景区的传统辩法。所以祖国各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优美风景,是清代苑囿造景的创作源泉。(八)木建构主要构件在大式建筑中用之,其构件有:斗-承托栱与翘或昂相接处的十字开口构件,坐斗称大斗,小斗也称十八斗。升-栱两端,承托枋或栱的左右开口构件,一般称三才升。正心栱两端的升称槽升子。栱-斗栱上与建筑物面宽平行,置于翘或昂之端上的 似弓形的木构件。翘-斗栱上前

11、后中线伸出的弓形木构件。昂-斗栱上在前后中线上,向前后伸出,前端有尖向下斜垂之材,其状似象鼻的构件。(九)中国古代皇家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庭园特点分析类型特点、功能布局 皇家园林 江南园林 岭南庭园1功能与性质 朝见、居住、打猎、 享乐 居住、生活 居住、休息、改善气候2指导思想 神仙世界、信佛观 念 归隐、享乐 户外生活3规模 大 中或小 小4布局 宫殿、住宅、园林分区明确 住宅、园林分区明确 住宅带园林,有一定分隔5造景 集仿各地名园胜积于园中 仿天下自然景色为蓝本 同左6设计原则 大自然山水园林与人工园林的结合 有限面积内创造 更多的景色 同左7观赏方式 动静结合,以动为 主 动静结合,

12、以静为主 静观为主8建筑处理1官式建筑,规整严肃 2.园林建筑,自由活泼 3.以塔阁庙宇为布局中心1建筑布局,自由灵活2.轻巧有地方特色。1.建筑布局结合本地气候特点2.装饰装修有地方特色。3.受外来影响。9山石 1大自然山石 2. 土山、土石为主 石山和孤赏石景 第 5 页 共 7 页山中叠山,假山与真山结合为主10池水1大自然湖水,面积大 2.沿袭一池三岛布局思想1引水入园,不规则布局,面积中等 2。布局方式,有聚有分,以聚为主1.引水入园或掘地高池,面积小2.规整,几何形平面.11花木 自然与人工栽相结 合 人工栽植,以单株、欣赏为主 人工栽值,浓阴 为主12经济条件 不限制 有限制 有

13、限制13典型实例北京颐和园北京北海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苏州拙政园广东顺德县清晖园广东番禺县余荫山房(十)为什么中国古代长期以来一直以木结构的梁柱体系为主要建筑体系?这体系是指官式体系,而民间建筑一直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比较灵活的。至于中国长期采用木构架体系的原因,除上述优点外,主要有下列原因:1、以满足封建帝王大兴土木的需要。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咸阳城,明成祖朱棣建北京城等,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权力,全国取材,全国集中工匠,大规模施工。而木构架系统可采用模数制,可用定型构件,施工时可预制,可拼装。2、可以满足封建社会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封建宗法、礼制、等级制度和一些哲理思想、观念,包括建筑的布局、

14、规模、开间、高矮,屋顶形式以及色彩等。3、封建传统的正统观念和审美观念主宰着建筑的结构和形象如古代建筑中的合基、桂廊、屋顶一套做法已形成为正统(即宫式)建筑的制度。又如审美观念,中国古代建筑,崇高,巍峨,可以威天下,又如四阿之制,为建筑之冠。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木构架体系所组成的建筑可以满足统治阶级需要。同时,又有一套封建秩序、礼制、正统观念来筑固这一套建筑的制度,因而,长期形成下来。但是,也必须指出的,从建筑材料发展规律来看,木结构必然要淘汰的。(十一)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产生与形成1、原始社会建筑,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2、奴隶社会建筑,梆紮结构,建筑的稳定性,固定性差。3、封建社会建筑

15、,榫卯结构,建筑稳定性增加,但因木材强度关系,跨度不能大。为了解决跨度问题,于是产生了替木、叠木、斗栱、这样木结构体系在汉代就基本形成了。4、中国木构建筑的成熟-唐代。建筑实例可以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为代表。 第 6 页 共 7 页成熟标志:1)功能使用方面,适应各种平面,如:高低大小,单檐重檐,单层多层,各种屋顶形式。2)适应各地区气候,如:暴雨、地震、寒冷、炎热、潮湿等。3)其力学,结构性能富于机能。4)设计、施工趋向定型化。设计方面- 产生了掌握油墨并能绘制图样的“都料匠”图纸方面- 产生了木样,如照明堂图,以一分为一尺,即今之缩尺 1:100组织方面- 产生的行会的组织。5)为了保护木料,产生了矿物油漆颜料和琉璃。5、中国木构建筑的进一步发展- 宋辽金时期。标志:1)平面更富于灵活性,除矩形,方形外,还有十字形例:河北正定隆与寺摩尼殿,宋代黄鹤楼。增加雨搭-例:河北正定隆与寺转轮藏殿。工字形平面- 例:河北安平县圣姑廟。此外,根据功能使用要求,产生移桂法-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