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消费信贷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毕业论文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2594684 上传时间:2019-02-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我国消费信贷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我国消费信贷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我国消费信贷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我国消费信贷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我国消费信贷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我国消费信贷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国消费信贷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毕业论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大 学本 科 毕 业 论 文(设计) 题 目 论我国消费信贷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姓 名 学 号 专业年级 指导教师 职 称 2012年 03月30 日 论我国消费信贷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摘 要随着我国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消费信贷业务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最具发展潜力的业务之一。本文通过归纳和梳理学者对消费信贷的研究,了解了消费信贷的发展及其规律的同时,也发现消费信贷在我国的发展并不太乐观,存在很多缺陷和障碍。因此,如何更好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消费信贷市场已经成为摆在我国商业银行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关键字】消费信贷 发展 问题 风险 对策The thesis abo

2、ut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consumption credit in our country AbstractWith constant changing of consuming conceptions in our country , consumer credit is in the high speed development . It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business in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This paper summaries and surveys the

3、newest research findings of scholars in consumer credit, finding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onsumer credit doesnt seem very hopeful and many obstacles do exist. At the same time, 绪论近年来,随着中央提出把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点和立足点,我国商业银行也纷纷把开展消费信贷作为拓展信贷业务的重点。虽然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已有不少学者着手于有关此项业务的研究。2001年,赵海波发表了

4、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促进消费信贷发展一文,提出了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对消费信贷发展的作用。同年,张丽红在发表的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的障碍及对策中指出建立个人信用制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006年,宋兴盛发表的构建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探讨及宋欣,王野共同发表的如何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中都提到了如何完善个人信用制度。李兴发, 潘冬光两位学者在1999年发表了我国银行消费贷款的信贷风险评估模型初探;朱毅峰,涂志云在2007发表了个人消费信贷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使用和监控;刘菁菁,田银华在2009年发表了基于粗糙集理论的个人消费信贷风险评估规则;任丽娜在2010年发表了商业银行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控制体系构建及对策等,

5、提出、建立和完善了消费信贷风险评估模型。学者的研究为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目前,消费信贷市场空间拓展较快,但随着消费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该项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日益突出,对商业银行来说寻找制定有效防范对策刻不容缓。一、商业银行消费信贷概述 (一)消费信贷的含义 消费信贷一般是指以刺激消费、扩大商品销售、加速商品周转,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以未来收入为担保的,由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组织向消费者提供的以特定商品为对象的贷款消费。消费信贷建立在消费信用的基础上,但它又不同于一般厂商向客户提供的分期付款的商业消费信用,而是在金融学意义上相对于生产信贷的消费信贷。(二)消费信贷

6、发展的规律 WC2*0C2EI1I2I3GA无差异曲线C1XC1*图1.1 最优跨期选择消费信贷就是为了实现跨期消费。消费信贷的发生和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且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一方面,消费信贷是消费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消费者合理安排跨期消费水平的必然结果。同时,它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从卖方市场走到买方市场的必然产物。由于消费需求是无限的,其满足程度受可支配收入的制约。为了既满足个人可支配收入的预算约束,又要实现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信用消费。以个人未来的收入为保障,通过借贷增加即期消费能力,实现跨期消费。通过消费信贷,可以解决消费者金额大、期限长的资金需求,缓解

7、可支配收增长滞后于有效需求增长的矛盾;消费者也可以有更多的消费选择。消费者可以选择即期收入消费,也可以选择信用消费。当即期消费需求超出即期收入预算约束时,可以实现跨期消费。如上图1.1可知,W-X,即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I1 、I2 、I3,即消费者的效用依次增大的无差异曲线。当选择即期收入消费时,消费者的最优选择点在W-G(即期收入预算约束线)上。如果允许借贷,则在消费者的选择均衡点E处的效用大于W-G线上任一消费选择点的效用。合理安排即期和远期消费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实现资金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发展消费信贷的意义消费信贷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

8、势。马克思曾特别强调消费信贷的作用:“信用制度只要在不仅加速生产,而且加速消费的情况下才会周转发生变化。”市场经济越发展,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和拉动作用越大,消费信贷的作用也越大。1.消费信贷提升消费需求 发展消费信贷,使高层次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及时得到了满足,消费质量和层次得到了提高,不仅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能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应该指出的是,发展消费信贷并不是“寅吃卯粮”。消费者是预计未来有稳定收入,只是缺乏即期消费资金,为提高消费水平而向银行申请贷款,待取得未来收入后偿还。消费信贷不是以牺牲未来生活水平来换取今天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在不影响未来生活水平

9、的前提下提高今天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需求不足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增长,在我国适度发展消费信贷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2.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不断循环运转的,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体系就会瘫痪。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经济,而市场需求首先是消费需求。消费作为需求力量,对经济增长起着拉动作用。一方面,消费水平的变动与GDP的变动有直接的依存关系。因为消费是GDP的组成部分,消费增加多少,GDP就增加多少。在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中间环节或中间变量。另一方面,消费对经济增长又有间接拉动作用。表现形式是,消费拉动从动投资,从动投资再

10、拉动经济增长。可以说,消费的变动对经济增长有乘数效应。3.消费信贷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消费的增长始终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以消费为导向也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真谛。住、行、用的消费扩大和升级,不仅能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而且能带动一个很长的产业链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单纯依靠生产信用和扩张投资需求对于经济增长和改善供给并不是长久之计,然而消费信用能更有效地引导供给的改善,实现供给和消费需求的结构平衡,引导产业结构升级,以最终消费需求为导向,更广泛的带动若干产业链条上的相关产业的发展。4.有利于发挥金融资本的作用金融资本的作用,不限于生产和流通了领域,而且渗透

11、到消费领域。要扩大金融资本作用的空间,优化信用结构,提高信贷资产的质量。发展消费信贷,有利于扩大金融资本运营的空间,充分发挥金融资本的作用。发达国家的消费信贷,一般占银行贷款总额2030,这样使金融资本作用的空间越来越大,充分发挥其对整个社会经济和社会生话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信用制度下,积聚在银行的可供支配的资本、可贷资本,不再是被动的东西,不再是未来的音乐,而是能动的生利的东西”。二、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现状 (一)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发展历程我国的消费信贷业务启动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是深圳等沿海部分地区个别商业银行办理,使我国经济受到冲击,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增长乏力

12、,物价持续下跌,整个宏观经济出现明显的通货紧缩趋势。为了刺激消费需求,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我国鼓励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1999年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发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截止到2005年,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从货币总量看,到2004年年底消费信贷余额已达19881亿元人民币,基本相当于1997年的115.6倍。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也由1997年不足0.23%增长到10.27%,而2004年的年增长额达26.34%(如表2.1所示)。表2.1 1997-2009年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情况表(单位:亿元)年份规模(亿元)占GDP%占消费%同比增长%占人民币各项贷款总额%19971720.230.470.219984560.531.162590.5199914061.713.352081.520004265.214.779.30203.354.2920016990.267.2914.2063.896.22200210699.210.4620.3552.637.620031573613.4827.7947.469.272004200001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