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上语文导学案:六 往事依依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2590402 上传时间:2019-02-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上语文导学案:六 往事依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七上语文导学案:六 往事依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七上语文导学案:六 往事依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七上语文导学案:六 往事依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七上语文导学案:六 往事依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七上语文导学案:六 往事依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 依依往事于漪【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1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选材的精当。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3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教学重难点】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法】展示交流【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选材的精当。2、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今天,我们就到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2作者链接于

2、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3背景链接本文是于漪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4给下列词语注音: 徜徉浩淼绚丽雨晦镌刻雕镂婵娟感慨万端谆谆教导搜索枯肠5搜集写春、夏、秋、冬的诗句【自主合作展示】一、预习展示 1、展示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效果 2、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课前搜集)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了解内容,能复述出所回忆的四件事。(1)学生自由朗读。(朗读要求:准确、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2)概括文中所写四

3、件事:2复述四件事:方法指导:复述事情大体过程,抓关键语句。小组交流、补充,推举一人,准备全班复述。全班交流。3理解作者写作思路: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精当在何处?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三、小结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四、课堂检测1在自己的经历中,是否有些书籍对你的成长产生了一些影响?是哪些书籍?产生了什么影响?2作者的经历,对你现在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迪?第二课时【课时

4、目标】1、 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2、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自主合作探究】一、导入1过渡: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生朗读课文第1段)2阅读思考:(1)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2)结合作者的经历,说说读书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学生畅言)(借此体会作者提倡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的用意)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1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

5、情景。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1) 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2) 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本组意见2体会描写方法:(1) 重点阅读文中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的部分。品味其描写的语句、方法。点拨: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相同与不同之处,可细细品读。(本段的写法表现了选材的什么?)(2)全班齐读,说说描写这些情状的可借鉴之处。(2) 感受作者从两位老师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三、课堂检测1训练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描绘老师讲课的情状和自己听课的感受。2写作后选35位朗读所写内容,全班点评。四、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五、课后作业1将文中优美语句摘抄在积累本上,并加以点

6、评2制订一份初一读书计划,按计划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板书设计六、往事依依于漪引出回忆看读品听登选材精当山水千国北回忆往事=水浒家文=固语言优美画传诗课楼前后照应蕴含哲理篇末点题特点?)【反馈检测】1给加点的字注音。徜徉()浩淼()镌刻()如晦()芳菲()2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先用横线标出,再将改正的字写在横线上。风雨如晦记忆尤新津津有味走头无路红紫芳菲心旷神贻油然而生谈笑风声3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下列诗句。(只排序号)。“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4、辨析词义填空。(1)凝

7、视凝注有时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教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在眼睛里。(2)沉醉沉浸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在诗的意境之中。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5根据语境理解词义。“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这里的“花环”应理解为;“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一语的意思是。6联系语境,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续写一个句子。我长大了,逐渐远离曾给我带来欢乐的卡通片和童话,畅游在“大部头”的文学名著的海洋之中。我有时在环境恶劣的保尔筑路队里生活,

8、有时在好汉林立的梁山泊中漫步,有时文学,成了我的良师益友。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

9、飘着炊烟。”教师朗读着,进入了角色,那探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7、能概括语段内容的中心句是。8、作者所写的两位国文老师在讲课上有何异同?相同之处:不同之处:9、文中加点的“这种感情”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10、如何理解“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11、用“|”给选文划分层次。1

10、2、“观察”是写作的必要条件,于漪老师就很善于观察,她写两位老师,一位抓住了“左右摇晃的身子”,一位抓住了“注满情思的眼睛”。你的老师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请用一句话刻画。1略2尤(犹)、头(投)、贻(怡)、声(生)34(1)凝视凝注(2)沉醉沉浸5梦想和理想;构筑童年的生活理想6例句:在瀑布飞泻的花果山上嬉戏;在情感纠葛的大观园中思索。(意思对即可)7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8、相同之处: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诗词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理。不同之处:所讲的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态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摆,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9、教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10、这句话再次强调当年两位老师讲课情态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之深,对“我”的影响之深。11、老师入情入理兴趣。|国文老师更加贴近了。|如今眼睛。12、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