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的饺子习俗与饮食文化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25770 上传时间:2017-05-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北方的饺子习俗与饮食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北方的饺子习俗与饮食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北方的饺子习俗与饮食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北方的饺子习俗与饮食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北方的饺子习俗与饮食文化(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北方的饺子习俗与饮食文化赵建民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教授饺子是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的民众所喜爱的家常食品之一,其所拥有的风味与特色,不仅独树一帜,更在千百年的文化传承中,形成以饺子为中心的饮食习俗。其内涵之丰,形式之多,影响之广,在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吉庆食品中,可谓超然出众。 由于人类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今日的饺子虽已失去了昔日称霸食苑的地位,但以饺子为主体所形成的饮食习俗,依然存留在人们的生活中。本文试就此一方面的观点作初步探讨。饺子溯源与饺子习俗的形成 饺子究竟诞生于何时,目前在学术界仍然是个谜。从业已发现的出土文物 来看,饺子的历史十分久远。1978 年考古学者在山东滕州市的薛国古城遗址中,挖

2、掘出一盒白色包馅食品,其形状与大小,均与今日的饺子相同,研究者均一致 认为,这些食品就是现在的饺子。薛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距至圣先师孔子的家乡鲁国曲阜城,不过六十余公里。出生晚于薛国国君的孔子是否吃过饺子,史 籍无载,不得而知。倘若薛国饺子的考古成果至终得到证实的话,那么,我们今天所吃的饺子,至少就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此外,尚有发现唐代的饺子实物, 其造型与相距一千多年前的薛国饺子相去不远。然而,饺子被正式记录于文史之中,却是在南北朝,但当时并不叫饺子,而名曰馄饨。北朝人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写道: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说明饺子在当时已经非常普遍了。 其后,饺子的名称在历代各有不同

3、,史料多有所载。唐代有牢丸2 的称谓,宋代又有角子3 的叫法,或曰V 出4,明清以降又有馄饨5、水包子6、煮饽饽、子孙饽饽7 等名称,不一而足。 饺子的饮食习俗,与其历史发展密不可分。由此形成了多彩多姿的食饺习俗。因此,饺子在北方人的饮食生活中,特别是形形色色的节日、喜庆、礼仪活动中,几乎无处不有。饺子的饮食习俗,从内容到形式,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岁时节日食俗。虽然每个节日都有一定的特定食品,但饺子几乎在所有的重大节日中都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主要有: 一、除夕:年夜饭吃更岁饺子,有辞旧迎新、招财进宝、全家团圆之寓意。 二、 春节:中国的春节可以称之为饺子节。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民

4、族节日,期间最重要的节日食品就是饺子。初一早晨吃抢福饺子;初二晚上吃送年接财 神饺子;初五吃破五饺子;初十吃石头生的杂合面饺子,正月十五吃散灯饺子;正月十七吃老鼠嫁女饺子等等。 三、清明节:吃青艾饺。 四、过半年:农历六月初一,有的地方民间有过半年的习俗,因此吃半年饺子。 五、七巧节:吃七巧饺子。 六、冬至:冬至饺子夏至面,是北方民间由来已久的习俗。 第 二类是礼仪活动食俗。礼尚往来、待友饷客、养老奉祀、婚丧嫁娶、生育祝寿等,都是中国人习以为常的礼仪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美食饺子亦是不可缺席。如:丧 葬奉祀供饺子;喜庆婚嫁吃饺子;饯行送远设饺子,民间有出门饺子回家面之谚;祝寿养老用饺子,甚至求学

5、及第也要吃状元饺等。 以上这些食饺习俗,几乎都是每个北方人所熟知的。尽管有些习俗在不同的地方有所区别,但以饺子作为生活习俗中的重要角色,精神却是相同的。 美食即虔诚的民族思维 舒服不如倒着(指睡觉),好吃不如饺子。这是人人皆知、广泛流行于中国北方民间的一句俗语。它充分揭示了饺子在旧时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饺子是集面食、菜食于一身的典型食品,它融主食、副食于一体,兼有主、副食的双重风格。 由 于饺子的美好风味,从它开始出现在人们餐桌上的那一刻起,似乎就确定它必然成为人人喜爱的食品之一。然而,尽管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饮食艺术的群体,但在漫 长的封建社会发展中,她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经济落后的年

6、代,人们根本不可能像今天一样,把吃饺子看得如此平常,腹且不饱,谈何美食。因此,类似饺 子的美食只能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向往。或许正基于这样的原因,饺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才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力。 中国人不仅是一个善吃的民族,更是一个礼仪文化发达的国家。尤其自孔孟以降,重儒尚礼之风深入民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不以礼节仪规来规范自己,尤其在各种礼仪活动、岁时节日中,更是把中国人的尚礼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祭祀内容不仅丰富,更是虔诚之至。 从 东西方文化差异来看,西方人表现对上帝或其它信仰对象的虔诚时,往往是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向信仰对象祈祷,或表示忏悔,或祈求降福。 比起西方,中国人更注重

7、的是实际内容。换言之,在中国人心中,虔诚的心灵,需要用某种实际的行为表现出来。于是,好友造访,倾其所有好食之物以待之;祭祀 先祖,也献出最精美的食品以供之。人们认为,自己喜欢的,天祗祖先肯定也会喜欢。因此,无论是冥冥之中的祖灵,还是虚不可测的天地神灵,都会为人们供奉的 美好食品而大受感动。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思维模式美食即是虔诚。而饺子恰恰是人们生活中被认同的精美食品,自然成为他们赖以表达虔诚的理想食品。此时, 饺子既是美食,更是礼食,地位自然非同一般。饺子蕴含包容的民族心理投射 饺子,就其历史而言,不是最早发展的,就其珍美程度而言,也只能在广大的平民阶层中得到认可,风味虽美,却无缘跻身贵族之列

8、。但为何人们偏偏要选中饺子作为美食呢?这问题早已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兴趣。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认为,人类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和发展自身。同样,人们的民俗活动也不例外。饺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心目中美食的代表之一,与人们自觉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密不可分。换言之,从食饺习俗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底蕴,正是中华民族某种群体心理的投射。饺 子,又名角子、交子等,清初年间刊行的肃宁县志云:元旦子时,盛馔同享,各食馄饨,又名角子,取更岁交子之义。尽管将饺子(交子)解释为更岁交 子 之意(即人们于每年的除夕夜子时新旧更替之时食用),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仅仅是个别观点。事实上,饺子、交子、角子,皆与我国古代的

9、钱币交子谐音,甚 至字音皆同。幸福美好生活的基础,是有丰裕的物质财富,而财富就是钱币的累积。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饺子不仅与古代的钱币交子相谐音,其形状也与古代 钱币中的金元宝、银元宝相似,甚至有的地方民间直接称饺子为元宝。因而,饺子是财富的象征,就更加被广大人民所认同。 这种认同从今天看来,似乎是一种历史巧合,但其实是古人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所做出的合理选择。财富除了代表富有之外,更有着幸福、美满、吉庆、祥和的延伸意义。因而,饺子作为中国吉庆食品的代表地位,完全得以确定。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理由,足以证明人们选择饺子作为美食代表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并由此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就

10、烹调技术而言,饺子是一种典型 的包馅食品。饺子的馅心各式各样,但都必须用面皮包裹起来。如果仅从饺子的外观,是无法直接知道其中的馅料。然而,饺子的精妙之处往往就在于它的馅料。所 以,和其它食品比较起来,饺子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包容性。而这种隐含包容的特征,恰恰与中华民族内向的群体心理特征相吻合。 中国人就其群 体而言,是趋于内向、隐藏的心理,其审美观则追求含蓄朦胧的风格,对人的个性几乎视而不见,抑或没有机会来展现自我。然而,内心世界的情感,尤其是民族群 体的生活激情,毕竟是不能永久隐藏的,它必须利用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于是,人们就在一年之中接二连三的节日里,将生活激情、心理愿望等通过某种形式表现 出来。在这些活动中,饺子作为理想的表达方式之一,最能展现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饺子的外观富有象征财富的审美,人们追求财富,用饺子来表达,无需直陈其 言,人人心中自明,甚至天地祖宗皆可昭示。而饺子所蕴含富有的内涵与包容精神,及其委婉含蓄的风格,不是饺子自有的,是人们所赋予的。饺子作为传达中国人 的内心世界,融展示性和隐蔽性于一体,可谓巧妙之至。事实上,只要留心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就不难发现,中国人似乎对包馅食品情有独锺,如饺子、包 子、烧卖、馄饨、春卷、元宵及各种馅饼,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