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论述类阅读教学案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24368 上传时间:2017-05-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般论述类阅读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般论述类阅读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般论述类阅读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一般论述类阅读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一般论述类阅读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般论述类阅读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般论述类阅读教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导学案(一)了解考纲考试大纲对“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的要求有二: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文题阐释1、解说:高考对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科技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 2、什么是一般论述类文章?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

2、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所以阅读此类文本要主要把把握住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论点、论证、论据和文章的结构。3、命题特点选用材料的新颖性,高考选用的材料,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具有鲜明的新颖性。对于议论性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先要提取其观点,然后弄清楚材料与观点、论证方法与结构等关系,进而才能全面处理信息。(三)考查内容论述类文章的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论述类文

3、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文中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 ,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从多年论述类文章阅读测试题来看,有时要理解的句子往往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这样我们就要通过理解喻体的意思来理解本体的意思,进而理解全句的意思。3.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的信息论述类文章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往往要摆出

4、一系列证据,不少证据往往是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即新信息。我们阅读它就是获取信息。这个获取的过程,就是筛选的过程。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论述类类文章的阅读一直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为考查的一个重点。不过,题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

5、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等,把握这些句子,都有助于正确的分析概括(四)方法点拨 根据处理信息的过程,一般说来,阅读论述类文章宜采取三遍阅读法。(1)读文审题,明确信息角度 第一遍阅读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阅读前可提出设问:文章对论述的问题有什么见解和主张?运用了那些材料? 阅读时要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要

6、阐述的概念术语,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等。 “角度”是指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文章有时有“角度性标志语” ,如“为什么、怎样、如何、认为”等。同一个角度的文字往往集中在一起,即使有时没有这些语句,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语言块的内容来概括。且试题的题干、选项也相应从一定的角度来设计,不仅读文时要注意,读题时也要明确。(2)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 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强便于扣住目标,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解。查找的方法有两个:投石探波法。将题干或选项表明目标的关键语句作为“石子”投到文章这个“水面” ,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一圈圈

7、一层层查找。一是找准信息区在上文、在下文、在上下文、在一句子、在一层、在一段、在若干段落、在全文。 二是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有一点或若干点。借助“标志语” 。除了借助前面说的“角度性标志语” ,还要借助“结构性标志语” ,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 查找信息一定要细心、周全,尽可能不偏移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3)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 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透彻、全面,将题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是确定选项的最后一道“工序”

8、 ,要特别注意。基本方法是“文题比对” 。 为了保证准确性,对每个选项可以进行两种处理。一是“投石探波” 。二是“选项切片” ,有些选项是比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比对时除了借助“角度性标志语” 、 “结构性标志语” ,还要注意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等。 最后,再看一下题目是要求选择“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检查答题思路方向是否与要求吻合。2一般论述类阅读选择题干扰项设置法教学案教学目标: 了解一般论述类文章的特点,掌握其一般解题方法及

9、技巧。教学重点:运用基本方法,提高解题能力。教学方法:典题导引规律总结巩固练习教学时数:3 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语二、考点解说:1、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对科技说明文的考察,改为对一般论述类文本的考查,在考查要求方面有继承,也有发展变化。继承方面有继续考查对文章中出现的重要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的能力,继续考查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准确筛选和提取的能力等;发展变化有取消第三题的根据文意进行推断想象类题型的考查,代之以关注文意本身、是否符合文意类题型的考查,强调论述类文章观点和材料统一的文体结构规律的考查等。2、 高考透析(1)考察频率:本题型是高考必考题。(2)考察题型: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三、

10、试题导引,方法探究例题导引一:阅读下文,分析 A 项从中得出的判断是否正确。(1) 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人们越来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潜能都解放出来”,然而,“人们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A、创造能力最容易受文化水平的影响。(2)中国人还有对于”动态“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文化“一词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A、太极图与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显示出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

11、特点。总结一:例题导引二:阅读下文,分析 A 项从中得出的判断是否正确。(1)美国市场上现有的抗蛇毒药物是从注射了蛇毒的马血中提取的,马血中的红血球被去除了,只留下含有数千种不同抗体的血浆,而这些抗体中只有几种能解蛇毒,这样患者在使用了这种解毒药之后,会对血浆中数千种其他的抗体和蛋白质产生若干种过敏反应,而且,使用剂量还必须很大。新一代抗蛇毒药物是从注射了蛇毒的羊血中提取的,其血浆经过提纯,使其中仅含能解蛇毒的抗体。在迄今接受这种新药治疗的 32 位患者中,大多数都没有产生副作用,没有一个产生使用传统解毒药时经常出现的严重的过敏反应。A新研制的抗蛇毒药物使用时所需剂量小,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12、2)斯库耳 克拉夫特用“图腾制度”来表示氏族制度。对此,摩尔根认为:“倘若我们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这种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那么,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使用这个术语亦自有其便利之处。”在这里,斯库耳克拉夫特和摩尔根都认为图腾制度就是氏族组织制度。其实,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A、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施行图腾制度。总结二:例题导引三阅读下文,分析 A 项从中得出的判断是否正确。到宋代,内地茶叶生

13、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A、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总结三:例题导引四阅读下文,分析 A 项从中得出的判断是否正确。以上这些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

14、有机 与动态几项,只是从不同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几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则衰,否极泰来“。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却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已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观,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潮头,3调整自己的劫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蠢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能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

15、慧。A、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全由直觉获得,没有有深度的哲学探讨。总结四:例题导引五阅读下文,分析 A、B 项从中得出的判断是否正确。风格的多样性不仅表现于不同的艺术家的作品中,而且也表现于同一艺术家的作品中。伟大的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包括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他的创造才能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他所创作的作品虽然有着一种主导的、占优势的风格,但并不排斥他创造出具有多样风格的作品,布封曾说:”随着不同对象,写法就应该大不相同“,”一个大作家决不能只有一颗印章,在不同作品上都盖上同一的印章,这就暴露出天才的缺乏“胡应麟对杜甫的艺术风格的评价是:”正而能变,大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众调。“这里所说的”本

16、调“与”众调“的关系,体现了艺术风格的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一般说来,沉郁是杜甫作品中占主导的风格,但并不能用这一种风格来说明杜甫全部作品的艺术特色。杜甫的艺术风格是丰富多采的,有”欲倾东海洗乾坤“那样的豪放,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样的深沉,也有”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那样的悲壮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那样的轻灵尽管杜甫作品中的基调还是那种积极的忧国忧民的沉郁的精神。其次,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的发展,常常包括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同时期,由于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生活经历的变化,构成了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可能性。A、 一个作家艺术风格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间当然会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总结五: B、伟大作家的创造才能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是因为其作品反映的生活包括了广阔的天地。总结五:例题导引六:阅读下文,判断 B、D 两项说法是否符合文意。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 26 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