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必修4 第三单元 第8课 拿来主义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24197 上传时间:2017-05-1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必修4   第三单元  第8课 拿来主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必修4   第三单元  第8课 拿来主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必修4   第三单元  第8课 拿来主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必修4   第三单元  第8课 拿来主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必修4   第三单元  第8课 拿来主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必修4 第三单元 第8课 拿来主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必修4 第三单元 第8课 拿来主义(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版权所有: 中国好课堂 第 8 课 拿来主义(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希望用此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 年 5 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26 年 8 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

2、学任中文系主任。1930 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 10 月 19 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作品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 热风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且介亭杂文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等。译著:死魂灵(俄果戈理) , 毁灭(前苏联法捷耶夫)等。评价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二)人物轶事(一)理发乱付钱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有一天路过一家上等理发厅,就随意走了进去。理发师见他身穿一件褪了色的长袍,脚穿一双布底

3、鞋,头发乱蓬蓬的,心里看不起他,便很随便地剪了一下,不到十分钟就理好了。但出乎理发师的意料,鲁迅随手抓了一把钱给他,一句话没说就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这些钱竟比规定价格多了好几倍。过了一个多月,鲁迅又去这家理发厅理发,正巧又碰到那位理发师。版权所有: 中国好课堂 鲁迅还是那身打扮,却受到了非同寻常的招待。理发师又递烟又敬茶,足足干了一个多小时才把发理完。可令他惊讶的是,鲁迅这次并没有像上次那样抓一大把钱给他,而是认真地按照价格数好铜钱付了账。理发师不解,问其缘由。鲁迅笑着回答说:“上次你胡乱给我理发,我就胡乱给你钱;这次你给我理得非常认真,我自然就要认真地按价格给你钱啦!”理发师羞得满脸通红,

4、以后再也不敢“看人下菜碟”了。(二)拒见蒋介石从 1927 年 12 月至 1931 年 12 月,受蔡元培的聘请,鲁迅一直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的“特约撰述员”,每月薪金 300 块大洋。后来,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蒋介石,亲自兼任教育部长。这时有人向他告密说:“现在部里的特约撰述员周豫才,就是周树人,也称鲁迅。他就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和头子,最激烈地反对你的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告密者的本意是借机迫害鲁迅,但蒋介石却认为是一次拉拢鲁迅的好机会,便回答说:“这事很好。应该告诉他,我知道了这事很高兴。我很敬仰他,还想和他会会面。”接着,教育部派人向鲁迅转述了蒋介石的邀请。不想鲁迅断然拒绝,并

5、因此辞掉了“特约撰述员”的职务。(一)背景链接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掀起了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维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 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二)常识整理文学

6、常识杂文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鲁迅曾说:“杂文这种文体,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且介亭杂文 序)这是有关杂文特点的一种广义的说法。我们现在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厚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杂文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抽象地说理,或者简单地举例说明,而是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以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夹议等手法来阐发深刻的道理。杂文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篇幅短小,形式灵活。杂感、随笔、短评、札记、书信、日版权所有: 中国

7、好课堂 记、编后、序跋、演讲等,都可以成为一篇好的杂文。文化常识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冠冕:古代皇冠或官员的帽子,引申为很体面、有气派。古代“冠冕”演变:古代的冠通常仅仅覆盖一部分头顶,更多是一种礼仪上的要求。冠的使用一直沿续到中国封建时代的结束,其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冠式,其中皇帝重臣朝会或祭祀时所戴之冠又称为“冕”。(1)秦汉前没有“帽”这个字,古人将冠冕头饰统称为“元服”,因为“元”有“头”的意思。至商代,男子头上就已经出现了冠。 (2)汉代以前,只有士大夫才有资格着冠,普通平民则使用一块布包住发髻,称为帻(z)巾。东汉末年至两晋南北朝时期,风尚为之一变,文人士大夫也以着巾为荣。(

8、3)进入唐代,幞(f) 头普遍流行,成为官员的标准头饰。幞头源自民间的包头布,实际上是一种用黑色纱罗制作的软帽。宋代时,幞头结构也经改良,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故又称“乌纱帽”。(4)明代,汉冠再度流行,但样式已有很多变化。清代统治者为满族,满族服饰成为主流,体现在冠制上就是用顶子代替了各种汉冠。(一)读准字音单音字(1)掘起( ju) (2)残羹(n)(3)冠冕( min) (4)吝啬(ln s)(5)脑髓( su) (6)譬如(p) 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孱Error! (2)炮Error!2语境辨析法(3)王良善于审时度( du)势,终于度( d)过了困难时期。(4)他虽然取得了

9、冠( gun)军,但在获奖感言里并没有冠( gun)冕堂皇的语言。(二)写准字形1Error! 2Error!版权所有: 中国好课堂 3Error! 4Error!5Error! 6Error!(三)用准词语明确词义(1)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2)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3)冠冕:“冠冕堂皇”的省略,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4)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5)勃然大怒:突然变脸大发脾气,形容人大怒的样子。语境运用(辨析正误)该寺建于 1839 年,至今已有 177 年的历史。几经修复、扩建、装饰,形成了目前的由

10、祈祷大厅和内、外院组成的三部分,既冠冕堂皇,又具典型的民族风格,不再被视为残羹冷炙。辨析:“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应改为“富丽堂皇”,“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华丽。“残羹冷炙”指吃剩下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属用错对象。易混辨析1徘徊 vs 徜徉课本原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辨析“徘徊”多用于心里难以下决定,或者焦急;“徜徉”指很愉悦或者说心里很轻松。即境活用夜风掠过树荫送来阵阵凉意,淡雅的荷香不时引来鸣虫浅唱。徜徉在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中,我的眼前却浮现出一个在苦闷中徘

11、徊的身影,心中便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2未免 vs 不免课本原句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 “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辨析“未免” ,用来缓和句子的语气,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能作谓语;“不免” ,免不了,用来加重句子的语气,表示某种结果在客观上不可避免,有时可以作谓语。即境活用我国资源企业海外并购所面临的重重困难不免让人捏一把汗;有关专家也认为,这种“蛇吞象”的收购即便成功了,此后的经营也将面临诸多困难,未免得不偿失。第一步Error!快读课文明大意版权所有: 中国好课堂 1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明确:揭露“送去

12、主义”“送来”的危害、“拿来”的必要“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2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先列举了哪些现象?结果如何?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现象 做法表现 结果闭关主义 “碰了一串钉子”(行不通)送去主义先送“古董” ,再送“古画和新画” ,三送“梅兰芳博士” 听凭送来 大受其害之所以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因为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从表面上看是绕了弯子,实际上却是,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这样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二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明确:“自己不

13、去,别人也不许来”只送不取,沦为“乞丐”“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等“残羹冷炙”先破后立、破中有立“拿来主义”的对立物第二步Error!精读课文细揣摩学 习 目 标 1理解“拿来主义”的实质和蕴含的道理。2学会运用比喻、类比等论证手法,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耐人寻味。3分析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一)研习第 14 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1作者在第 1 自然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答: 明确: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

14、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版权所有: 中国好课堂 2分析下列语句的含意,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2)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3)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答: 明确:(1)“大师”暗含讥讽,“捧”表现了“大师”们恭敬的媚态,“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显得多么寒伧可怜,可悲可笑。(2)反语。正话反着说,讽刺更强烈。(3)这句话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就要亡国灭种。3鲁迅先生为了证明“送去主义”的危害,采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呢?请简要分析。答: 明确:采用了类比的方法。 尼采:自诩是太阳“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他发疯而死;中国:自诩地大物博只送去,不拿来亡国灭种。(二)研习第 810 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4本文把“大宅子”比喻成文化遗产,批判了哪几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占有”“挑选”文化遗产的?根据本部分内容,完成下面两个表格。表格一:三种错误态度三种类型 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