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内容摘要] “数字鸿沟”带来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是互联网发展必须应对的难题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字鸿沟的存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着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网络的使用者与非使用者之间的区隔已成为社会分层的新维度,它对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形成势不可挡的冲击;与此相关,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更是传播学界无法忽略的一个课题鉴于此,传播理论中原有的“知沟假设” (knowledgegaphypothesis)所关涉的传播过程中由社会分层形成的知识差异现象,理应成为数字鸿沟时代传播学研究的题中之义[关键词]网络传播;知沟;社会经济地位;互联网接入与使用;数字鸿沟前言:网络时代的“数字鸿沟”当前,正当人们还沉浸在数字化传播所带来的种种神话中时, “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 又译“数字区隔”等)的严峻现实却已摆在我们面前 “数字鸿沟问题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 、 ‘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问题 ”⑴数字鸿沟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积累沟” ,它是国家、地区、群体之间业已存在的社会发展差距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数字鸿沟表现在 4 个方面,简称“数字鸿沟 ABCD”A(access)指互联网接入与使用渠道互联网不仅需要信息基础设施,而且对终端用户来说,互联网接入价格由硬件/软件、提供接入费用及服务费三者组成,因此,社会经济差异是产生数字鸿沟的一大主导因素;B(basicskills)指数字化时代需要掌握的“信息智能”群体间信息智能的差异往往造成互联网利用能力方面的鸿沟;C(content)指网上内容在四通八达的网络世界里,谁主导着多媒体、多语言的信息内容和网络信息产品,这些内容与产品又以哪些群体的利益、爱好为取向,最终决定了这些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鸿沟;D(desire)指个人上网的动机、兴趣不同的“使用与满足”类型,决定了互联网用户在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方面的鸿沟上述 ABCD 所带来的种种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是互联网发展必须应对的难题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字鸿沟的存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着国家、社会、群体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网络的使用者与非使用者之间的区隔已成为社会分层的新维度,它对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形成势不可挡的冲击;与此同时,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更是传播学界一个无法忽略的课题。
鉴于此,传播理论中原有的“知沟假设” (knowledgegaphypothesis)所关涉的传播过程中由社会分层形成的知识差异现象,理应成为数字鸿沟时代传播学研究的题中之议2“知沟”理论假设的文献回顾1970 年,美国学者蒂奇纳等人提出了“知沟假设” ,其实质是对大众媒介普及时代信息流通的均衡性、公众在知识获取方面的平等性提出了质疑该假设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长,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⑵假设以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SES)作为考察媒介效果的变量(主要以受访者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作为 SES 的有效指标) ,尤其关注公共事务⑶、科技新闻等与公共决策、社会发展有直接关联的媒介内容能否为不同社会阶层所平等获取他们认为印刷媒介的中产阶级价值取向加剧了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知沟”假设被置于“社会变迁” (socialchange)的理论框架中,认为社会变迁以公共事务和科技知识的积累为基础,其进程表现为公众对某些观念或科技的不断接受——也就是社会学理论中的“积累变化模式”(accumulativechangemodel) 。
由于社会结构的次系统(如各社会群体)之间价值观、行为模式的差异,某些次系统能较快适应变革,而另一些次系统反应较为迟钝,甚至一开始有所抵触,因此导致在接受变革能力和速度方面的“鸿沟”(gap) 在这一理论框架中, “知沟”假设揭示了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即:随着社会信息流量的增加,高 SES 群体获取媒介知识的能力和速度较快,从而与低SES 群体之间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以此推论大众传媒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对社会变迁具有深远的影响知沟研究的分析单元是不同社会地位群体的知识差异,其分析的层次主要是宏观的社会结构——社会系统(社会或国家)或次系统(如社区) ,他们对“知沟”的解释更多地涉及社会结构与整个社会秩序的冲突及维系的问题1977 年,艾特玛和克莱两位学者在个人层次上对该假设作了重大修正,认为个体获取信息的动机及信息对个体的功用差异,是造成“知沟”的另一重要原因他们提议,从个体行为者的情境需求和动机角度解释“知沟”现象,从而在微观层次上开启了“知沟”研究的另一片天地⑷传统的“知沟”理论主要还是针对传统媒体由于互联网具有与传统媒体不同的传播特性,加上网络时代整个媒介构成的变化,因此,我们在考察互联网对“知沟”的影响之际,原先研究的一些变量需要作适度的改变。
网民的社会结构分析“知沟”假设着眼于社会结构,观察不同社会经济地位(SES)群体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知识差异,因此,其分析框架和社会意义也在社会结构及其制约性(社会结构的不平等状况、社会变迁、社会冲突等)中得以展示这一视野,同样是我们考察网络时代“知沟”问题的着眼点3数字鸿沟主要把全体社会成员区隔为网络使用者与非使用者两大类别,因此,在网络传播的“知沟”研究中,首先应关注这两部分人之间是否存在“知沟”现象但是,以网民与非网民这两种身份进行社会分层,是否能反映传统“知沟”研究中的社会结构特征?传统研究主要以接受正规教育程度作为 SES 的有效指标,这与网民、非网民的划分是否契合?我们首先根据 CNNIC 历年的统计资料,对我国(指大陆,下同)网民的人口和社会特征作一个基本描述在社会学领域,个人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职业声望,是衡量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SES)的最重要指标⑸,我们先从这 3 个方面观察中国网民的社会结构特征1)教育程度如表 1 所示,2001 年以前,将近 85%的互联网用户接受过大专、本科以上教育2001 年的两次调查,出现了新情况,高中(中专)学历的新用户有显著的增加尽管如此,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即所谓受过高等教育的网民,仍占网民总数的 60%以上。
如果以高中文化程度为界线,就可以涵盖 90%以上的网民由于互联网的使用需要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网络使用知识和一定的英语水平,因此,高中文化程度这一界限似乎很难突破正如有专家指出的:“互联网的发展受到复杂的相互影响的驱动,这些相互影响可以被恰当地称为后工业化也许,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教育 ”⑹2)行业结构表 2、表 3 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除在校学生外,其他的主流群体主要分布在科研教育、信息产业、企业和商界、国家机关,这与网民的职业结构中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生分列前二位的状况基本一致近几年,在校学生用户比例发展最为迅速(2000 年 7 月的统计可从“其他”一栏推断) ,从 1997 年到 2001 年 7 月增长近一成需要注意的是,具有高中学历的人口中,很大一部分可能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这与表 1 显示的近年来这一部分网民增长速度较快的趋向是一致的表 1 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受教育程度结构(%) (1998-2001)中专以下中专、大专本科4硕士博士1998 年 7 月6.934.249.67.51.8中专以下大专、本科1999 年 1 月1177102高中(中专)以下5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1999 年 7 月2122748922000 年 1 月3133245612000 年 7 月2.5612.832.845.94.912001 年 1 月6.4423.4528.9738.821.910.412001 年 7 月8.728.826.733.61.80.4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表 2 中国互联网用户的行业结构(%) (1997.10-2000.7)7行业类别1997.11998.71999.11999.72000.12000.7科研教育26.11912.614.911.412.6学生13.613.916.419.3821机关9.410.38.111.610.712.2媒体文艺体育11.84.52.33.65社会服务3.33.13.6934.64.5计算机行业1518.817.414.912.913.6邮电通信6.78.68.77.452.8金融保险54.86105.36.25厂矿企业11.111.311.918.620.417.2农业0.20.30.6其他8.88.41110.82.51.926.4合计1001001001009899.9资料来源:邱泽奇:《中国社会数码区隔》 ()表 3 中国互联网用户职业结构(%)――2002 年 1 月、2001 年 7 月(括号内)国家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9.75(8.8)24.84(20.6)办事员和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13.43(18.6)11.43(12.0)农林牧副渔水利业生产人员12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0.76(1.2)5.31(4.9)军人学生1.03(1.2)20.92(23.0)无业人员其他5.33(5.7)7.2(4.0)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3)经济收入。
一般说来,互联网的接入除了一定的技术要求外,还需要以经济条件作为保障,所以个人的收入也是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但从 CNNIC 的数据却很难看出这一点,2001 年 1 月和 7 月的两次统计都显示:月收入在 500 元以下(包括无收入)的网民占总体的三分之一;月收入在 501—1500 元的中低收入人群约占 42%这就意味着,目前中国网民的大部分(73—74%)属于中低收入甚至是无收入人群可以确定的是,其中超过 20%的无收入网民是在校学生;但对于另一半左右的中低收入用户,只能从另一项(用户上网的地点)统计数据进行推测,由于有 43—45%的用户主要在单位上网,所以在中国大陆,工作环境中是否拥有上网设施可能比个人收入更能决定一个人能否进入网民的行列但经济条件对互联网接入和普及的决定作用仍不容忽视,以上的统计仅针对只占总人口 2%左右的网民,如果从整体看,它更多地体现在中国当前地区性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上从收入看,在中国这样一个基尼系数(测量收入不均的一个常用指标,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为 0.458⑺)已超过国际警戒线的国家,地区间、城乡间、不同的阶层和行业间的人均收入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基数庞大的低收入阶层(人口中“下等阶层和边缘化群体占 83%”⑻)可能因纯粹的购买硬件及上网费用问题被拒于网络空间之外。
而且,教育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如上海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15 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占 8.68%;而甘肃这样的西部贫困地区则高达 25.64%根据 2001 年1 月 CNNIC 数据,我们作了一下简单的统计,上海的互联网用户占其总人口约 12%,而甘肃省的网民占全省人口不到 1%可见,区域性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地区性数字鸿沟的重要因素以上对网民社会经济地位的分析印证了“创新扩散”理论有关新技术的采用与人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关系分析 “创新扩散”理论认为,就人的社会经济状况而言,新技术的早期采用者往往有以下特点:(1)受正规教育时间比晚期采用13者长;(2)求知欲较强;(3)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包括收入、生活水平、财富拥有量、阶级归属等;(4)进取心较强,更不安于现状;(5)在一个社会系统中,其所属单位通常也较晚采用者更大,更有实力,这使得早期采用者通常对前途更有憧憬、更有信心⑼因此,收入、教育程度与职业(包括职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