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复习学案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23554 上传时间:2017-05-1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虚词复习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文言虚词复习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文言虚词复习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文言虚词复习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文言虚词复习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虚词复习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虚词复习学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虚词复习学案(1)学习要点:掌握“之” “而” “以”虚词的用法学习过程一、考点阐释2008 年的考试大纲明确有 15 个:而、何、 乃、其、且、若、所、为、焉、 以、因、于、与、则、之。“在文中的用法” ,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二、复习“之”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2、 辍耕之陇上。3、 奉之弥繁。4、 侵之愈急。5、 子孙视之不甚惜。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 汝识之乎?8、 可以知之矣。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1、余之

2、力尚足以入。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16、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17、顷之,烟炎张天。18、蚓无爪牙之利。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2、夫晋,何厌之有。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一僧欲 1 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 2 之应。久 3 之,此僧以箪食瓢饮 4 之助至南海,夸 5 之于唐僧:“ 此何难 6 之有?”唐僧曰:“ 汝 7 之百折不挠 ,实可钦佩。然汝 8 之言亦过

3、矣,君将骄而笑 9 之乎?”三、复习“而”典型例题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 图穷而匕见4、 余闻而愈悲5、 庄宗受而藏之6、 温故而知新7、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 徐而察之19、 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

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 既而儿醒,大啼规律总结课堂训练文言虚词练习(十四)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乃设九宾礼于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业精于勤、荒于嬉。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燕王欲结于君。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二、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冰,水为之

5、,而寒于水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三、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黄鸟 1 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 2 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3 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 4 于昔。吾乡之美已闻 5 于四方。世人皆欲老 6 于吾乡,此乃多人言 7 于我也,非吾杜撰耳。8 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 9 于是,不亦乐乎?文言虚词练习(十四)答案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1、2 句“在,从,到”;3、4 句“在方面,从中”;5 句“由于”;6、7句“向,对,对于”;8、9 句“被”;1

6、0、11 句“与,跟,同”;12、13 句“比”。二、AC(A 被 B 比 C 被 D 引进对象)三、1、 助词,动词词头2、 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3、 介词,可译为到4、 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5、 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6、 介词,表示方位,可译为“在”7、 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或“向”8、 同现代汉语,可译为“于是”9、 于:介词,可译为在是:代词,可译为这文言虚词练习(十八)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2、 辍耕之陇上。3、 奉之弥繁。4、 侵之愈急。5、 子孙视之不甚惜。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 汝识之乎?8、 可以知之矣。

7、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1、余之力尚足以入。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16、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17、顷之,烟炎张天。18、蚓无爪牙之利。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2、夫晋,何厌之有。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8、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一僧欲 1 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 2 之应。久 3 之,此僧以箪食瓢饮 4 之助至南海,夸 5 之于唐僧:“此何难 6 之有?”唐僧曰:“汝 7 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 8 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 9 之乎?”文言虚词练习(十八)答案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2 动词“到去”;37 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 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 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

9、节;1820 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 宾语提前的标志。二、BF(A 这 B 助词,提前宾语 C 往,到去 D 助词,不译 E 取独 F 助词,提前宾语)三、1、动词,可译为到、往2、代词,可译为他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 1 而二螯,否 则,何以 胜?故冯婉贞曰:“ 诸君2 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 3 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 贞博学

10、 4 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 5 而思也。三思 6 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 7 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 8 而。四、复习“以”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典型例题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 自以寿不得长3、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5、 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6、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 宫之奇以其族行 8、 农民以鬻子者9、 无以,则王乎! 1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 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3、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16、愿以十五城请易

11、璧17、请其矢,盛以锦囊 18、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9、余船以次进 20、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1、高祖以圣武定鼎 22、以相国守代23、以资政殿学士行 24、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8、木欣欣以向荣 29、 作师说以贻之30、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1、背晋以归梁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秉烛夜游,良有 1 以也。” 若 2 以己美于潘安, 则出无伤;否则,3 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 4 以书卷为 伴,弃夷 5 以近则随

12、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 6 以闹天宫” 之勇,从而可醉乎 “木欣欣 7 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 8 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 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 10 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 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 长享逸乐。吾虽 12 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 终未 13 以权贵交, 14 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 见用,忠不见 15 以”之叹。文言虚词复习学案(2)学习要点:掌握“乃”“因”“于”“所”虚词的用法学习过程:一、复习“乃”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

13、求之。(石钟山记)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6、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8、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 1 乃读之。至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 2 乃翁” 一句,大为感佩,其真 3 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 4 乃曰:“ 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 乃不得已而谢。二、复习“因”经

14、典例题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罔不因势象形。 变法者因时而化。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不如因而厚遇之。因击沛公于坐。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因拔刀斫前奏案。相如因持璧却立 于今无会因。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蒙故业,因遗策。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1 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 2 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 3 因。其常 4 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 因乘势击 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 6 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 7 因枯木变为

15、 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 8 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 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 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三、复习“所”典型例题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1、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2、 某所,而母立于兹3、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4、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5、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6、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7、 则以兵围所寓舍8、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9、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0、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11、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13、所以遣将守关者14、所以游目骋怀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6、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17、父去里所,复还18、离宫别馆,三十六所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所”在文中的意义。“吾 1 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 2 所钦。以其 3 所居位,能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