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护理导论第三章》ppt课件

tian****1990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98MB
约112页
文档ID:82180602
《护理导论第三章》ppt课件_第1页
1/112

第三章 护理相关理论与模式,主讲教师:阳爱云,知识结构图,人类基本需要理论 成长与发展理论上 压力与适应理论上,需要的概念 需要的分类及特征 需要学说及模式 需要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成长与发展的概念 有关成长与发展理论 成长与发展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有关压力的理论模式 压力反应、适应与应对 压力与适应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护理相关理论与模式,,,,,第一节 人类基本需要,一、需要的概念(名解) 需要(need):是机体、个体和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人的基本需要意义:是维持个体生存、成长与发展、及身心平衡的所有最基本的需求它是人类所共有的,必须满足的基本需要二、需要的分类(单选、多选),按起源:,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生理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2.按内涵:,3.按多维分类法,生理性需要(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社会性需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情绪性需要(外界刺激) 智能需要(认知、思考) 精神性需要(寄托与俯仰),,,,三、需要的特征,1.共同性与独特性 2.动力性及无限性 3.整体关联性 4.社会历史制约性 (考简答、多选、单选),2.需要的特征不包括 A.需要的动力性及无限性 B.需要的共同性与独特性 C.需要的整体关联性 D.需要的适应性 E.需要的社会历史制约性,1.精神需要的存在与发展以物质需要为基础和保障,而精神需要的满足又可作为物质需要满足的补充,体现了 A.需要的共同性 B.需要的独特性 C.需要有整体关联性 D.需要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E.需要的无限性,1.生理因素 2.情绪因素 3.个性特点 4.知识因素 5.信仰与价值观 6.环境因素 7.社会文化因素,四、影响需要满足的因素(简答),(一)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理论 马斯洛简介 (Abraham Maslow, 1908-1970)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对健康心理的探讨及存在心理学的探讨 考单选: 如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提出者? 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的是谁?,,三、需要学说模式,1.人的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考名解、简答、单选、多选,会分析案例。

1.人类最基本(最低层次)的需要是什么? 维持生态及各类延续最基本的需要是什么?,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什么? 某田径运动员在比赛前因不慎受伤住院,不能参加比赛,情绪低落,此时护士应考虑其…,3.下列哪项需要的满足会使个体产生自信、有价值和有能力感?,4.耐心解答患者有关疾病情况的疑虑,是为了满足患者的什么需要? 手术前病人表现为焦虑不安,这是对哪项需要的表现?,5.“饿死不受嗟来之食”体现了人的哪种需要?,6.病人住院后想家、想孩子属于,7.病人住院后希望亲友常来探视和陪伴,这属于什么需要?,2.各需要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1)必须首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考虑较高层次的需要 (2)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时间不同,有些需要必须立即且持续地予以满足(氧气);而有些需要可以暂时延缓满足(食物、水、睡眠);还有些需要可以无限期地延缓,如性的需要如住院病人必须立即满足的需要是?,(3)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是较高层次需要产生的基础 (4)各需要层次满足的顺序不是固定不变,最明显、最强烈的需要应首先得到满足 (5)层次越高的需要,其满足的方式差异越大.,2.各需要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1.古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反映的是 A.基本需要的满足程度与健康密切相关 B.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时间不同 C.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是高层次需要产生的基础 D.各需要之间的层次顺序固定不变 E.越高层次的需要,其满足方式和程度差异越大,2.古人“饿死不受嗟来之食”体现了 A.人为了满足基本需要而不顾一切 B.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时间不同 C.人为了实现高层次需要而放弃低层次需要 D.为了维护人的自尊需要而放弃生理需要 E.越高层次的需要,其满足方式和程度差异越大,(6)有些高层次的需要虽然并非生命所必须的,但它能促进生理功能更加旺盛。

在马斯洛基础上增加 刺激的需要: 活动、探险、好奇、操纵以及性的需要,二、卡利什(kalish)人类基本需要理论,,,,,,,,,(三)韩德森的病人需要模式,韩德森: 护理人员的独特功能是协助病人促进健康、保持健康、恢复健康或平静的死亡, 1966年提出了十四项帮助病人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问答题、论述题):,1.正常的呼吸 2.适当的摄入食物和水 3.通过各种途径的排泄代谢废物 4.移动及维持所期望的姿势 5.充足的睡眠与休息三)韩德森的病人需要模式,6.选择恰当的穿着 7.维持正常的体温 8.保持身体的整洁及皮肤的完整性 9.避免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并避免伤害他人 10.与别人沟通表达其感情、需要及各种情绪三)韩德森的病人需要模式,11.按照自己的信仰相关活动 12.从事可带来成就感的工作 13.参加各种不同形式的娱乐活动 14.学习、发展并满足有利于正常身心发展和健康的好奇心三)韩德森的病人需要模式,四、需要学说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一)需要学说对护理实践的意义 1.识别个体未满足的需要 2.领悟与理解个体的行为及情感 3.预测个体即将出现或未表达的需要 4. 识别个体需要的轻重缓急 5.不同层次需要的同时满足,可考简答题,论述题,(二)社区服务对象的需要,1.社区婴幼儿和儿童的需要 1)生理的需要 2)刺激的需要 3)安全的需要 4)爱与归属的需要 5)自尊的需要,2.社区青少年的需要,(1)生理的需要 (2)刺激的需要 (3)安全的需要 (4)爱与归属的需要 (5)自尊的需要 (6)自我实现的需要,3.社区中年人的需要,(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爱与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4.社区老年人的需要,(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爱与归属的需要 (4)自尊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5.社区妇女的需要,(1)孕前期妇女 (2)孕产妇 (3)围绝经期妇女 主要了解不同时期妇女的特殊需要,(三)住院病人的需要,1.生理需要 2.刺激需要 3.安全需要 4.爱与归属的需要 5.尊重的需要 6.自我实现的需要,住院病人的生理需要 (1)氧气(最先) (2)水分 (3)营养 (4)排泄 (5)温度 (6)休息和睡眠 (7)避免疼痛,新病人入院时进行入院介绍,提供恰当的疾病及其诊治信息,耐心解答病人的各种问题和疑虑,属于满足其,新病人入院时为其介绍同室病友,是满足其什么需要? 护士鼓励病人家属和朋友多关心病人,属于满足? 某女病友住院后想孩子、想家,属于哪种需要?,第二节 成长发展理论,一、成长与发展的概念 (一)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概念 成长(growth):(生长)指由于细胞增殖而产生的生理方面的改变。

量性增长) 有四种基本类型:增量性增长、细胞的增生、肥大和更新 发展(development):(发育)是生命过程中有顺序、可预测的功能改变,包括身、心两个方面表现为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是质的变化一、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概念,发展任务(developmental task):是个体在生命各特定时期出现的、并需要完成的任务或实现的成长发展目标 即个体在一定年龄阶段时,社会规范或标准要求他完成的任务,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 成熟(maturation): 狭义的成熟:指生理上的生长发育; 广义的成熟:包括了心理社会的发展成熟是成长与发展的综合结果,受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成长与发展的基本内容,1.生理性(physiological) 2.认知性(cognitive)获得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及现象 3.情感性(emotional)情感发展是人在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中判断其能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二、成长与发展的基本内容 4.精神性(spiritual)人在成长及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对个人的生命意义及生存价值的认识 5.社会性(social)是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发展的与他人、群体及社会相互作用的能力。

6.道德性(moral) 人在遇到利益冲突时所体现出的是非观念、理想与情操二、成长发展的规律及原则,1.有一定的规律性、以一定的顺序、可预测的方式进行 2. 成长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3.依照一定模式进行 4.各种系统及组织器官的发展不平衡性 5.个体差异性 6.关键期——个体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对环境刺激最敏感,且是发展某些技能和能力的最佳时期四、成长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 2.个人因素 3. 环境及其它因素,个人的健康状态 自我因素 其他个人因素: 内环境稳定、个人动机、学习与社会化等孕母的状况 营养 家庭 社会文化,,二、有关成长与发展理论 Development and Maturation Theory,,(一)弗洛依德的性心理学,(二)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理论,(三)皮亚杰智力发展学说,,1.弗洛伊德性心理学发展学说,,弗洛伊德(Freud,Sigmund 1856-1939) 犹太籍精神病医生;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 其学说包括: 意识层次 人格结构 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1)意识层次,(2)人格结构理论,(3)人格发展(性心理发展),(一)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学说,意识:个体直接感知的心理活动部分,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部分。

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 潜意识:个体无法直接感知的心理活动部分,通常是不被外部现实和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痛苦的过去事件潜意识虽然不被意识所知觉,但它是整个心理活动中的原动力本我:处于潜意识深处,是人格最主要的部分,是潜意识的根源. 自我:平衡本我和超我,是人格中理智而符合现实的部分 超我:是人格中最具理性的部分,由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组成2)人格结构,受快乐原则支配,受现实 原则支配,遵循完美原则,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之中,用社会所允许的行动满足本我的需求,这属于人格结构中的(B)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客观的我 E.主观的我,口欲期 0-1岁 原欲集中在口部 肛门期 1-3岁 原欲集中在肛门区 性蕾期 3-6岁 原欲集中在生殖器 潜伏期 6-12岁 精力集中在智力与 身体活动上 生殖期 13岁以后原欲又集中在生殖器,(3)人格发展(性心理发现展),人类的两大基本本能 1.爱及生存本能:包括性欲 本能与自体生存本能; 2. 攻击与破坏本能二)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艾瑞克森简介 艾瑞克森Erikson,Erik.(1902-1979)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1、心理社会发展学说中心思想,(1)注重人格发展及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力量 (2)人格各部分是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形成的,个体通过所有的发展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 (2)人格发展分八期,任何一期的发展,与前一期密切相关,为后期打下基础4)人生的每个时期,都有一个危机与转机的关键(developmental crisis ),即每期的特定问题 困难未解决--危机存在--人格发展障碍 困难解决--危机化解--人格发展顺利1、心理社会发展学说中心思想,艾瑞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示意图,婴儿期(0-18月),幼儿期(18月-3岁),学龄前期(3-6岁),学龄期(6-12岁),青春期(12-18岁),青年期(18-35岁),中年期(35-65岁),老年期(65岁以上),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愧怀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自我统一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2、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1)婴儿期(0-18月)发展危机:信任对不信任 (trust verses mistrust) 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