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铸民国开国纪念币背壹枚铜币》民国山西“壹枚开国纪念”币150 元左右笔者最近获得一枚“壹枚开国纪念”铜币,该币直径 2.8 厘米、厚 0.15 厘米,铜质略黄,虽品相不精,但图文均清晰可见其正面中央为双旗图,分别为“十八星军旗”和民国时的五色国旗,上缘铸“中华民国” ,下缘铸“开国纪念币” ,左右两侧各有卷草花五圆点,似梅花;背面两边铸有麦穗图,取丰岁足民之意,中间竖读“壹枚”字样我查了许多资料,大多钱币书籍均无记载,以为这枚铜币是赝品,后经请教专家,确定此币是山西铸造,为难得的铜元珍品之一 清末民初山西省一直没有铸造铜元,主要流通方孔铜钱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天下大乱,各地形成了军阀割据独立自治的局面,他们大多各自为政,自行造币南方诸省首先发行铜元,获利颇丰山西军政府也不甘寂寞,据《山西文史资料》第六十三期等资料记载,1918 年阎锡山从省外购回 16 部制作铜元的机器,并从南方招来熟练技工,在省城太原小北门外柏树院千佛寺内的陆军修械所内设立铜元厂,该厂从社会上大量收购铜钱,熔化后改制成铜元至民国十五年(1926 年)撤销铜元厂改为太原兵工厂,铜元停造为止,前后历时 8 年,最高日产铜元 120 万枚,当十铜元 即一枚铜元相当制钱十文 共造451608172 枚(另一说为 421138994 枚) ,当二十铜元共造 23257023 枚。
获利约 360 余万元山西铜元数额之巨,获利之厚,在民国时期各省中应名列前茅 山西壹枚开国纪念币,即为山西铸币之初(1918 年)所造,此钱大都是从流通币中拣出,此种山西造纪念币有二种版式,一是台湾艺术图书公司出版,孙仲汇先生主编《中国古钱》内有收录,正面五色旗旗幅布局合理,有飘动感,两侧卷草花五圆点,此币和我的壹枚相合;另一是郑仁杰先生编的《中国铜元鉴赏》 ,两侧为卷草花五角星,大陆钱币书籍收录的多为第二种版式因为山西以前没有铸过钱币,最初铸品为山西开国纪念铜币,经验和技术都不成熟,特别是在雕版及铸工方面都存在不尽人意之处,致使此币文字及图案均较为拙劣,文字突起部分不明显,较易磨损,因此品相不佳,后来改版大量铸造了具有山西特点的“壹枚”和二十文“中华铜币” 清末民初山西省一直没有铸造铜元,主要流通方孔铜钱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天下大乱,各地形成了军阀割据独立自治的局面,他们大多各自为政,自行造币南方诸省首先发行铜元,获利颇丰山西阎锡山军政府也不甘寂寞,于是在民国七年(1918 年) ,在省城太原小北门外柏树院千佛寺内的陆军修械所内设立铜元厂,采用机器铸造铜元 就目前一般认为,山西机铸铜币的最初铸品,为背铸纪地“山西”之壹枚铜币,是送长官部审定的“呈样”钱,后因以阎锡山为首的山西军政府,在制造铜元时隐藏了一个阴谋,把样品钱上的“山西”二字勾掉,成为没有地名、没有政府名的“无主”钱。
至于阎锡山在铸币上所耍的花招,根据其人所作所为,事实是可信的,但就纪地“山西”铜币的图文设计及铸工来讲,说它是最初机铸铜币,似乎有些不太合乎逻辑在设备简陋,技术条件差,从未铸过铜币的情况下,首次铸品竟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程度,实叫人猜疑就现已发现的实物资料分析,山西于民国七年(1918 年)设厂后,最初铸品应为“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背“壹枚”铜币,因技术条件差,在雕版及铸工方面都存在不尽人意之处,致使此币文字及图案均较为拙劣,文字突起部分不明显,较易磨损,因此品相不佳,后来在条件成熟,技术力量具备的情况下,改版大量铸造了具有山西特点的“壹枚”和二十文“中华铜币” 华光普著《中国近代铜币图录》1997 年版中也曾提到此品:“系山西建厂初期铸品,或系私版或地方军阀所为,暂无定论待考!” 台湾《新光邮钞泉币》杂志中曾有李永海先生撰文“闲话开国纪念币” ,也谈及此币“……初获时疑系赝品,经详鉴之,故确认该品时下应为难获之品,颇为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