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国卷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第41题命题规律与答题技巧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2124111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4.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全国卷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第41题命题规律与答题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2017全国卷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第41题命题规律与答题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2017全国卷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第41题命题规律与答题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2017全国卷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第41题命题规律与答题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2017全国卷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第41题命题规律与答题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全国卷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第41题命题规律与答题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全国卷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第41题命题规律与答题技巧(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卷文综历史第41题命题规律与答题技巧,全国卷文综历史第41题 命题规律与答题技巧 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第41题为开放性试题,这一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试题形式不确定,灵活多变,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试题求同思维的不足,能有效考察学生的历史认识和历史思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给考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思考与表达的空间。 中学历史适合教育实践研究课题针对高三教学实践,致力于研究高考第41题的命题规律和趋势,探讨答题模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一、2010年到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第41题的发展变化 1、2010年

2、新课标全国卷40题第三问“阐述对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的认识”,独辟蹊径,首开先河。 2、2011年评析“西方崛起”的观点,独立成题,初露峥嵘。 3、2012年“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进一步巩固该题的独立地位,但略缺新意。地位巩固,略欠新意。 4、2013年汉唐地图对比题(全国卷),“比较两图,提炼信息并予以说明”题,峰回路转,豁然开朗。 5、2014年修改“抗日战争”目录(全国卷),继往开来,匠心独运。 6、2015年探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公式题(全国卷),认证和修改公式,继承和发展。似曾相识,活泼新颖。 7、2016年全国卷历史第41试题“制度构想与实践”,突出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从“学

3、者观点”到“自成一说”。,二、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第41题对“论证和探讨问题”考查的变迁 2011和2012年的评“西方崛起”题和评析“冲击-反应”题,都是考查“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2013年汉唐地图对比“比较说明”题,考查的是“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014年“修改目录”题和2015年“公式探讨”题,都是考查“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并阐释、论证”。 2016年全国卷的“制度构想题”、卷的“玄奘和鉴真出游题”、卷的“自开商埠题”,要求考生“根据已有信息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适合的角度作答”。,三、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特点 1.试

4、题不断创新,年年“变脸”; 2.注重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 3.试题命制与学术成果、史学前沿动态联系密切; 4.均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鼓励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答案多元化); 5.2017年全国卷第41题将继续保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已从“评论学者观点”发展到“叙述自己观点”,要求考生根据已有信息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适合的角度作答。从“学者观点”到“自成一说”,角度更多,开放度更大。视野开阔,贯通中外,立意高远,直面热点。 此种试题一般以重大史观(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为依托,试题设问灵活多样,答案多元开放,最能考查学生的五大学科

5、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和四大学科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唯物史观主要观点:,唯物史观主要内容:,唯物史观主要内容:,唯物史观主要内容:,四、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第41题参考答案例示 (一)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I41(12分) 2016年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关于历史学科考试内容与题型示例论证和探讨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

6、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列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

7、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万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说明】本题围绕近代“西方崛起”这一重要历史主题,突出历史学习的时代性与基础性,提供两种相反的学术观点及论据,要求考生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之进行完整、合理的解读,在准确把握两种观点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评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题目并不设置有限的评论方向,只是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以便考生开放式作答,最大限度地展示考生的整体学科思维能力。考生在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时,应紧扣评论对象,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主要

8、观点。考生须调动已有知识,运用相关材料,选取合适史料,充分论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本题意在考查学科综合能力,展示考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观点1:西方崛起是欧洲自身文明发展延续的结果 观点2:西方崛起是本土文明延续和外来文明综合作用的结果,(二)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I41(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

9、、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示例: 我赞成用“冲击反应”模式解释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中国传统社会的惰性,缺乏突破传统社会的内部动力。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在西方的冲击下自然经济瓦解,传播了西方的生产方式;第二次鸦片战争冲击下,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为了富国强兵,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器物,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战争战败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派主张效仿日本,兴民权,设议院,实行群主立宪,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腐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建社会,革命派主张效仿美国,建立民主共和制,掀起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民主共

10、观念深入人心;巴黎和会上,列强损害中国主权,引发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由此可知:近代以来,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不同派别的反应是抗争与探索,促使中国近代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三)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I41(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问题: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两副图片反映了从东汉到唐朝开元年间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首先要求考生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其次要求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

11、的关键是先理清具体的变迁是什么,找准变化。题目虽然只要求回答两项变化,但审题需要最大限度地把有效信息全部提取出来。学生提取的信息不一定对,回答的原因也不一定全对。 “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其实就是让学生回答变化的原因,弄清楚命题意图,然后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说明原因。 宏观变化:由北密南疏到南北平衡(经济水平、经济重心);行政区划名称不同(行政区划原则,中央集权); 微观变化:所辖区域变化不大的地区汉代交州和唐代岭南;(经济发展缓慢);吐蕃、南诏、流求汉代从无到有(边疆民族发展以及与中原联系加强) 方法:先宏观(总体把握特征)后微观(局部不同内容)。结合题要求,地图反映政治、经济

12、、文化三者的关系,给予说明原因。,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如下:由州变为道,从地方州名与道名角度分析变迁,结合山川地理形势说明变迁的原因;北方行政区划变化不大,说明北方仍然是经济重心之一;南方变化大,说明汉到唐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南方的行政区到唐代增多,原因是经济重心逐步南移;西北的凉州变为陇右道,说明唐朝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西南地区到唐代新出现了南诏,说明唐朝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辖;西南到唐代出现了吐蕃(西藏),说明唐朝和吐蕃关系友好;东南到唐代出现了流求(台湾),说明和台湾有了来往。有学生回答流求、吐蕃的出现也是唐代加强了对东南、西南地区的管辖是错误的,说明、这两个信息是无效的

13、,流求、吐蕃是在元朝开始正式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示例答案1:信息:汉代的州(或地方行政区划,或地方行政管理)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或面积大小一致,或面积大致平均,或比较均匀)。(3分)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或从汉到唐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或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或南方经济得到开发)。(3分) 示例答案2:信息:汉代州名(或地方行政区划)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或行政管理机构不同,或名称不同。(3分)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或更注重地理环境或地形。(3分),示例答案3:信息:汉代交州与唐代岭南道所辖变化不大,或益州,或扬州(参考同类给分)。

14、(3分)说明: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或迅速)。(3分) 示例答案4:信息:吐蕃、南诏、流求不见于汉代。(任写一个给3分)。(3分)说明:从汉到唐边疆民族地区有所发展,或与中原联系加深,或民族融合加深。(3分),示例答案5:信息:唐代疆域比汉代扩大,或版图扩大,或统治范围扩大。(3分)说明:唐代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3分) 示例答案6:信息:唐代“道”的划分以山川地理命名。(3分)说明:中央集权加强,或强化对地方的管理。(3分),示例答案7:信息:唐代行政区域划分更加精细(或合理,或规范)。(3分)说明:唐代中央集权加强,或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军事增强,或民族政策开明(或向心力强,或民族融合

15、)。(3分) 从示例答案来看,“说明”一项集中在: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经济上重心南移,民族上边疆地区发展。考生从中找出两项即可。,(四)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I41(12分)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16、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解析:2014年41题以呈现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要,包含抗日战争的开始、进程以及最后的胜利等信息,相关内容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有较为明确的表述,但单就此目录摘要来看,明显地反映了上世纪60年代的革命史观,缺乏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客观正确的评价,题目要求考生通过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对相关目录进行分析,提取出1960年与现今新课标中相同内容编写的不同之处等信息,提出一条合理的修改建议,并予以说明。本题的新颖之处在于突破了以往偏重对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史实的传统考察形式,需要考生在获取目录信息的同时,能够结合相关主干知识,对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