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第三章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2091971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心理学第三章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医学心理学第三章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医学心理学第三章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医学心理学第三章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医学心理学第三章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心理学第三章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心理学第三章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主要内容: 第一节 心理应激 第二节 应激源 第三节 应激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第四节 心理应激与健康 第五节 应激反应的心理中介因素 第六节 应对 第七节心身疾病,第一节 心理应激,应激是心理社会因素影响健康或导致疾病的重要环节,可以因为工作压力等消极事件而产生;也可以出现于旅游、运动、新的工作等积极事件中。,应激的概念,在应激状态下,机体内部会做出相应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透露出蛛丝马迹,应激主要表现为情绪、行为和生理方面的变化. (1)情绪信号:焦虑,冷漠,易激惹,心理疲劳。 (2)行为信号:逃避责任,远离人群,自伤等. (3)生理信号:对疾病极其担心,滥用药物,频繁

2、患病,疲惫,身体不舒服。,医学心理学从三个方面探讨心理应激: (1)引起应激的刺激因素,主要是那些生活事件、心理、社会文化因素; (2)由这些因素引起的心理生理反应; (3)刺激因素和心理生理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因此,特别在应激一词前冠以“心理”,称为心理应激以示侧重点不同。,个体在察觉(认知评价)威胁或挑战,必须作出适应或应对时的心身紧张状态。,心理应激,心理应激具有如下特征:,是一种涉及心身两个方面的紧张状态。 应激源广泛,涵盖生物、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 是一种内部状态,表现为各种生理和心理反应。 个体特点不同,应激 反应性存在个体差异。 是个体同刺激物相互 作用的结果。,心理社会因素

3、能影响身体健康,如通过改变免疫系统,造成机体处于易感易患状态,即所谓“板机”效应,第二节 应 激 源,应激源的概念,应激源(stressor)是指引起应激的刺激因素。,按应激源的内容分类,环境应激源,职业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1、 环境应激源,环境应激源指作用于人的肉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自然环境应激源和社会文化性应激源 .,(1)自然环境应激源,指各种特殊环境、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如:高温、低温、航天、航海、辐射、强烈噪声和振动等特殊环境,电击、损伤和生物原因造成的疾病也包括在内,(2)社会文化性应激源,社会文化性应激源包括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日常琐事、重大社会变故、文化冲突

4、等因素。,重要事件,是指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重要改变,比如:考试、就业、结婚或离婚、亲人患病或死亡等。,霍尔姆斯用生活变化单位(LCU)来表示生活事件的作用强度。观察发现,一年内的LCU累积分与来年患疾病存在相关关系,如果LCU累积加分达到300分,属于重要生活危机,第二年患病的可能性会达到80;若为200299分,则有50的人可能患病;若为150199分,有33的人可能患病;若一年LCU小于150分,第二年可能平安无事、身体健康.,生活事件心理应激评定表(举例),生活事件 LCU,生活事件 LCU,配偶死亡 100 离婚 73 结婚 50 退休 45 家庭成员患病 44 家庭添员 39 突出成就

5、 29 与上级矛盾 23,搬家 20更换学校 20 调换工作岗位 39 工作性质改变 36 饮食习惯改变 15 假期 13 圣诞节 12 打架 11,LCU的评定及其意义,年内LCU总分与个体身心健康的关系,LCU,300, 患病机率80%。,重大社会变故,指给所有人带来应激的重大天灾人祸,包括社会动荡、战争、动乱、变革、灾荒等。如美国“911”恐怖袭击,以及发生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都可造成较严重的应激反应。,日常琐事,是指能带来“烦恼”的小事件。如:不断地受到别人骚扰、频繁接待陌生人、担心经济收入和支出、责任太多或者缺少时间照顾家庭。,3.文化冲突,每个人都受到自己生活环境中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6、,小到社区、城市文化环境,大到民族、种族、国家文化环境。当迁居到其它地区、民族聚居区或国家开始新的生活时,总会面临适应生疏文化环境问题。,移民中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取决于: (1)原来的文化背景,对待移居的态度、对移居地了解的程度,以及精神病的遗传因素; (2)是在怎样的形势下移民,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移民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大小等。 (3)移居地的社会情况,当地对待移居的态度,是欢迎还是拒绝,是支持还是歧视等。,2、 职业性应激源,职业性应激源指与工作有关的应激源,它的产生常常由于个体与工作岗位要求不相匹配而引起。,工作职业方面,职业性应激主要来自如下四个方面: 工作者本身 工作

7、条件 工作性质 组织方面,工作职业方面,3、 心理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主要指发端于个体头脑内的事件,比如:不切实际的预测、凶事预感、心理冲突和挫折等。, 挫 折,挫折是指由于各种障碍而不能达到目的或趋向目标的进程受阻或被延搁的情况。根据造成挫折的原因不同,分为外部挫折和个人挫折。 外部挫折是由于个人以外的因素造成的挫折 个人挫折是与个人身心特征有关的挫折。, 心理冲突,心理冲突(mental conflict)是相互对立或排斥的目的、愿望、动机或反应倾向同时出现时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引起心理冲突的刺激或境遇称作“冲突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而又最难解决的动机冲突有:独立与依赖、亲近与疏远

8、、合作与竞争、冲动表达与社会道德准则。,人的基本冲突分成,趋趋冲突,避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趋-趋冲突又称“双趋冲突”,形容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指在一个人的面前同时有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必须从中抉择时发生的心理冲突。,“双趋式”心理冲突,避避冲突又称“双避冲突”,是指一个人同时面临着两件不欢迎或令人讨厌的事物,要回避其一就必然遭遇另一件时产生的心理冲突。,“双避式”心理冲突,趋-避冲突是指一个人对同一目标采取矛盾的态度,既向往(喜欢),又拒绝(厌恶)时发生的心理冲突。,“趋避式”心理冲突,双重或多重趋避冲突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各有优缺点的事物或目标间抉择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9、,第三节 应激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一、生理反应 应激状态下,个体为了应对紧张和压力,会发生生理适应性反应。生理反应涉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影响遍及全身。代表性理论有坎农的“应急反应”和塞里的“全身适应综合征”。,1、应急反应,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心跳供血 血压呼吸深、快供氧 脾脏、皮肤和内脏的供血血中游离 脂肪酸 凝血时间儿茶酚胺分泌CNS兴奋性 机体变得警觉和敏感投入搏斗或者逃 离危险情境作好准备,2、 全身适应综合征,警觉 期,抵抗期,衰竭期,生理基础: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激活,2、 全身适应综合征,警觉期,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去甲肾上腺素分泌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抵

10、抗期,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 皮质醇分泌增加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逐步消退,衰竭期,皮质醇分泌升高,数量亲和力下降 内环境明显失衡 导致心身疾病,3、应激对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接收应激性刺激信号后,经过对信号的分析和判断,决定是否产生应激反应.一旦发生,则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自主神经系统(交感和胆碱能系统),通过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物质、神经肽类物质等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被激活的免疫细胞,一方面与上述生理反应共同作用,另一方面,又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刺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机制,反过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在情绪方面,焦虑心境与NK细胞活性的降低有关,同时也

11、与免疫细胞对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伴刀豆球蛋白A(Con A)的增殖应答的抑制有关。,二、 心理反应,应激的心理反应主要有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认知反应和心理防御反应。,(一)情绪反应,焦虑:是预期发生某种灾难后果时的一种紧张情绪。 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而特定危险的逃避情绪, 愤怒:出现于在追求目标上遇到障碍、受到挫折。 敌意:是憎恨和不友好的情绪 抑郁:包括一组消极低沉的情绪,对生活失去乐趣和信心;严重时,悲观沮丧、绝望、有生不如死,甚至自杀。 无助:又称“失助”,是一种类似于临床抑郁症的情绪状态,表现为消极被动、软弱、无所适从和无能为力。,不 良 情 绪 反 应,(二) 行 为

12、反 应,1、针对自身的行为反应 指通过改变自身以顺应环境的要求。包括远离应激源,或改变自身条件、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 逃避(escape)是指已经接触到应激源后而采取的远离应激源的行动; 回避(avoidance)是指事先已知应激源将会出现,在应激源到来之前,采取的避免同应激源遭遇的行动。,行为的自控力下降或丧失,2、 针对应激源的行为反应,改变环境要求(即应激源)处理心理应激的行为。 攻击(aggression)是个体受到挫折后较常见的反应。 攻击具有破坏性,不为现代社会欢迎和鼓励。如果直接攻击代价太高或无法攻击就会发生替代攻击或转而攻击低风险对。有时会出现“替代链”,寻找“替罪羊”

13、。攻击可以分为内惩型和外惩型,遇到挫折,倾向于自我攻击,如自残、自伤和自杀等,称为内惩型。若倾向于攻击外界,称为外惩型。,(三) 认知反应,应激情境中,个体心理的内稳态受到破坏,应激源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降低认知能力。认知能力下降又会促使个体产生动机冲突,并使挫折增多,激发不良情绪,形成不良情绪产生与认知能力下降的恶性循环。 心理防御反应视作应激情境中的一种认知反应,人们在作出自我防御反应时所采用心理防御机制,或多或少都要改变现实。,认 知 能 力 降 低,(四) 应激的心理反应过程,警戒反应:面对突发事件,表现为警觉,引发情绪增加紧张度,提高敏感性,调动自我控制能力。 抵抗期:个体竭力找到所能利

14、用的资源和手段,设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避免倦怠等适应不良状态的发生,或强化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 耗竭期:应对手段无效,出现心理混乱和脱离现实,包括妄想和幻觉。如果应激继续存在,就可能发生心理崩溃。,第三节 心理应激与健康,一、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作用 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助于人类适应环境,二、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急性心理应激,恐怖事件引起的急性应激反应,慢性心理应激,慢性疾病引起的慢性应激反应,对已有疾病的影响,三、职业应激与健康,情绪枯竭,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第五节 应激反应的心理中介因素,应激源与心理生理反应之间,心理应激同疾病和健康之间,有

15、许多因素起着重要的中介调节作用,称作“中介因素”。,一、认知评价,初级评价,次级评价,再评价,对自己是否受到事件威胁做出判断,评估和选择对威胁事件的应对方式和适应能力,通过再评价可能会使应激的性质与强度发生变化,是对事件的认识过程,在发生和强度方面作用,二、 社 会 支 持,社会支持主要指来自于家庭、亲友和社会(同事、组织、团体和社区等)在情绪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援助。,主效果模型认为,缓冲器模型认为,社会支持具有普遍增益效果, 高的社会支持总伴良好的身心状况,社会支持仅在应激条件下能缓冲 应激事件对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有些因素会影响社会支持,社会交换感 交换定向和公共定向人格,三、 人 格

16、特 征,按人格对应激源易感或抵抗倾向,可以区分出两种人格分别称为应激易感人格和抗应激人格。 A型和C型行为属于应激易感人格, B型行为类型、坚韧人格则属抗应激人格。 1、A、B、C型行为型 2、坚韧人格 奉献控制转变 3、非理性非逻辑的人格 4、人格特征维度,四、 可控制性和可预测性,1、可控制性:对应激事件具有控制力,能减轻应激和损害。 2、可预测性:能预测应激事件的发生,即使个体不能控制,通常也能减轻应激的危害。 3、认知因素的作用:认知因素会影响事件的可控制性和可预测性。不真实的“不可控”和“不可预见”之认知,同样会影响应激水平。,应激事件的可预料性和可控制性,第六节 应 对,应对的概念,应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