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多篇范文)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2082986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8.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心亭看雪教案(多篇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湖心亭看雪教案(多篇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湖心亭看雪教案(多篇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湖心亭看雪教案(多篇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湖心亭看雪教案(多篇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心亭看雪教案(多篇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心亭看雪教案(多篇范文)(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心亭看雪教案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品词赏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作者复杂而特殊的感情。教学过程:作者看雪的行为,在舟子看来是一种“痴”,文中从哪些地方看出张岱的“痴”1 找“痴行”张岱的“痴”体现在哪里?“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从听觉上写雪后景色,写出了雪后冰天雪地,万籁无声,森然的寒意。“独” 独自一人,不随流俗,内心孤独2 品“痴景”“天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出了万物融为一体,苍茫的氛围。“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在浩渺的宇宙中,人物显得很渺小。作者将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寄情与山水,

2、痴迷于山水。3 议“奇遇”相遇之后的心情如何? 大喜。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试分析?找痴行不入俗流内心孤独品痴景寄情山水 痴迷自然议奇遇超然世外,思恋故国第二篇:湖心亭看雪教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湖 心 亭 看 雪教案6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理解课文内容, 疏通文意2、学习文中白描的写作手法3、体会作者构思布局的妙处。过程和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译读、品读、背读、联读依次贯穿整个课堂。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悟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学习白描手法,解读作者痴心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

3、悠远脱俗的情怀。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预习课文2、课前播放有关西湖十景的短片教学过程:一、导入:刚才大家欣赏了美丽的西湖十景,你知道哪些有关西湖的诗句呢?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啊,同学们,诗人的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

4、温柔缠绵;诗人的心中有一份牵挂,他笔下的西湖就一枝一叶总关情。如果张岱(屏显作者简介)走进西湖,在他的笔下,西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西湖又牵系了他怎样的心灵絮语?带着这些疑惑,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陪张岱去湖心亭看雪板书课题、作者二、译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文言文,首先就要做到准确译读。(屏显)老师先将课文范读一遍,大家边听边标记出容易读错的字。2、师范读。同学们听得很认真,那这些生字谁来一显身手读一读?(屏显)点名读(屏显)齐读3、接下来请大家自读课文,仍是要求“不动笔墨不看书”,标出你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点名问、答。出示四组句子,点名答。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

5、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更有痴心相公者。还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白色余强欲三大白酒杯上下一白全惟长堤一痕一条是日更定这是金陵人是,表判断的词4、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听。这次的要求高了一点:老师觉得这篇短文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错误,请大家把它找出来。(明明还有舟子,为何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老师和同学们的想法是不谋而合,可张岱这篇文章几百年来一直很受人们的推崇,到底孰是孰非,咱们还是将课文仔细推敲后再作定夺,怎样?三、品读: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1、还没听大家齐声朗读过课文,老师能有这个耳福吗?现在大家便用心地将课文齐读一遍,注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同时还请你从文中

6、找出一个能概括作者形象的字。(痴)2、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首著名的诗,最后两句是“都云作者痴,谁是解其中味?”我想这大概也是张岱独立天地间心中的独白,现在就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味作者的一片痴心。“痴”,通俗一点讲就是傻气,呆气。大家再自由地读两遍课文,然后思考一下,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他特别的“傻气,呆气”?明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还去看雪“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点名读、评价、齐读。想象一下,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应是怎样的?书上从哪个角度进行了描绘?(“绝”从心理感受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大雪的威严,大雪后一片寂静,天寒地冻,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找一个意思相同的成语来概括

7、。(万籁俱寂)冰天雪地,人鸟俱绝,就是在这样的天气状况下,张岱驶一叶扁舟前往湖心亭看雪,可见他的确是个“另类”。刚才我们是从张岱的哪个方面进行分析的?(痴行)3、痴人就是痴人,连他眼中的景都是怪怪的,不信你把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找出来。 学生找写景句师问:古人写文章提倡简洁,老师觉得这个句子不用三个“与”字,句子更简洁,张岱这个老夫子是不是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学生齐读两句,讨论。明确:连用三个“与”写出了天云山水在雪的覆盖下已茫茫融成一片,突出了天地苍白,阔大辽远之势,让人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苍海之一粟”的感叹,

8、“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生发孤独落寞之感。出示: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学生齐读。学生讨论明确:前句描写的景物由大及小,后句由小及大,且前句量词的使用富于形象性,如此一来,景物随视线渐渐变化,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微小,衬托出小船在夜色中缓缓前进,展现微妙而灵动的意境,表现作者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已”不能去,与天地相比,堤也好,亭也好,舟也好,人也好,都是微不足道的,又一次表现了作者追求悠远脱俗的人生。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前面发现的“矛盾”是张岱不小心犯下的错误

9、吗?是因为张岱此时已心无旁鹜,完全融入此情此景,心中已无外、无外人,天人合一了!讨论:这两句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用白描手法,虽寥寥几笔,却创造了一幅空灵绝美的画面,同时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可以由此处的景物描写解读到作者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屏显: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它重在以形传神,一个重形似而求神似。教师举天净沙 秋思为例介绍白描。大家用心齐读这两句,你头脑中一定会出现一幅天地茫,不染纤尘的雪景园!(学生齐读)(痴景)4、好一幅“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雪景图,简直让人不敢高声语了!可出人意料的是,作者却偏偏笔锋一转,来了一段喝酒聊天,正是一樽还酹江雪!热闹

10、是热闹些了,但这样会不会把前文描绘出的意境给破坏了呢?咱们先来看看双方见了面,心情如何?(大喜)说了什么话?(“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喝完酒后还知道对方是“金陵人”“客此”)用什么语气读出这句话?你认为此人是指哪一类人?(雅兴、雅情、性情中人、清雅脱俗,任性放达,我行我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几位同样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之人,在短暂的相聚后即匆匆而别,如此异于凡人的举动令一旁的舟子,禁不住喃喃自语道:“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你如何来解读这颗痴心呢?现在请大家讨论思考以下两个问题。问题一: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是舟子对张岱的评价。那么,你认为张岱是个怎样的痴人?学生

11、讨论,交流。明确:“强饮三大白而别”a、本不善饮,但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而且连饮三大杯,可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b、饮后就别,情绪由喜而悲,生发人生聚散之感慨。“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表现了张岱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沟通,而对方的身份地位全不放在眼里,是个清高之人。作者写此文时已是清朝,但在本文开头第一句仍用明朝的纪年方式,表现了作者用这样特立独行的“痴”,化谴心中无可挥去的愁绪。问题二:文题 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二段却详写了湖心亭奇遇?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奇遇发生在雪中,是看雪行动中的延伸。情景交融,反映了作者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写景又写人,叙事与写景抒情融合,使文章一波三折,富有情趣

12、。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痴行痴景的解读,走进了张岱通位痴人的痴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陶渊明的“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是李白的痴,“小舟从北逝,江海寄余生”是苏轼的痴。和所有在现实中不能自由呼吸的文人一样,对张岱来说,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凝寒独立是其人格。如果说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痴”寄寓的是政治上的失意;那么,张岱的“痴”则有失国之痛,同时更多的是追求一种超然物外的雅情雅趣。其“痴”痴得可爱,痴得洒脱。(痴心)四、背诵: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学习经验。如何有效的背诵古诗文,我们可以采取

13、以下几种方法背诵。根据本文板书,你认为采取哪种方法最有助于记忆这篇文言文?现在就给三分钟给大家准备,有信心完成任务吗?注意文章先是描写作者的痴行,再是痴景,最后是一群痴人的痴心。开始!点名背、齐背,让我们一起深情背诵课文。回顾刚才学习过程,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屏显)。以后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同一种风格的文章了。五、联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同学们,千百年来,雪,燃烧了多少诗人的激情;雪,又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心事!下面,让我们一起放声朗读,走进雪的世界,奏响雪的华章!六、作业布置最后请同学们回家完成这个作业。第三篇:湖心亭看雪教案29 湖心亭看雪学习目标:1、朗

14、读背诵课文,翻译重点词语。2、了解作者情况,把握时代背景。3、解读人物言行,体会作者感情。4、感受西湖美景,学习白描手法。 学习重难点: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而西湖更是杭州秀丽风景的一张名片,这里曾留下历代文人墨客的足迹!刚才我们领略了杨万里笔下的夏天的西湖,欣赏了苏东坡笔下雨中的西湖,知道了晴天雨天西湖有着不同的景致,西湖的雪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作者介绍: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

15、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明亡后,拒绝清政府的多次做官征召,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岁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预习导航一、给加点字注音:更()定拥毳()衣崇祯() 雾凇()沆砀()()余舟一芥() 铺毡()对坐 余桡()一小舟相()公二、了解作者。(看202页课下注释一,体会下列信息。)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本书写于明朝灭亡之后,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怀恋。2、“明亡后不仕”,“不仕”是“不做官”的意思。考虑:作者为什么“不仕”?课堂探究一、读课文,打基础。1、细听录音,纠正不足。2、小组讨论交流,查缺补漏。(1)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莫说相()公痴。互相()(3)强()饮三大白强()大3、熟练朗读课文,争取背诵。二、译课文,知文意。结合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研讨完成)(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3)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