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企业道德自觉的激励约束机制(多篇范文)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2049075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85.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立企业道德自觉的激励约束机制(多篇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建立企业道德自觉的激励约束机制(多篇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建立企业道德自觉的激励约束机制(多篇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建立企业道德自觉的激励约束机制(多篇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建立企业道德自觉的激励约束机制(多篇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立企业道德自觉的激励约束机制(多篇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立企业道德自觉的激励约束机制(多篇范文)(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立企业道德自觉的激励约束机制文章标题:建立企业道德自觉的激励约束机制一、引言企业道德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脊梁。在西方社会责任运动和中国传统伦理的影响下,企业界越来越认识到需要承担社会道德责任。但是在经济理性的强大驱动力下,许多企业自觉不自觉地回避企业道德责任,保持道德缄默。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企业在赢得越来越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权利和机会的同时,能不能自主履行企业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不仅是一个影响某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微观问题,更是一个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宏观大问题。因此,在形成了自觉道德责任的共识的情况下,建立企业道德自觉的激励约束机制势在必行。二、企

2、业道德的界定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道德不仅是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的一般规定,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对企业道德的界定,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一直沿用的比较权威的概念是:“企业及其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以上概念并没有明确揭示企业道德与非道德,企业道德与不道德之间的区别。我们并不否认企业道德应该是各种行为规范的结合体。我们还应该强调企业道德行为的主动性、行为的控制力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企业道德要求企业的行为必须是主动自觉,企业能够对行为和后果进行控制且其行为对他人或社会的利益能产生有利的影响。如果企业的行为是被动的,对行为和行为的后果无法控制或者对他人或社会的利益

3、不能产生影响,那么这样的企业行为就只是非道德行为,文章版权归好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不具有道德意义。如果企业的行为是主动自觉的,并且对行为和行为的后果可以控制,但是对他人或者社会的利益产生有害的影响,那么此类行为是不道德行为。企业道德应当遵循正当的利益原则,允许企业的行为动机有合理的个人利益追求。企业的道德行为不应该提倡无私的奉献,强调行为动机的超功利性。企业在调节各方利益时遵循公正合理的原则,努力达到利益各方的共赢,而非以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维护他人或者社会的利益,即在企业获得自身利益的时候同时对他人和社会产生有利的影响。企业道德以促进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基本特征,具有外部经济性或者利他性,同

4、时企业道德遵循正当的利益原则,因此道德行为也符合企业经济效益。“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理念造就了蒙牛乳业的奇迹,“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的责任感促成了长虹的辉煌。但是奉献型经济伦理的土崩瓦解,导致了伦理道德标准混乱,社会行为脱序的局面。许多反伦理行为让我们触目惊心,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屡禁不止;信用水平低下,逃税现象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等等,有的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不择手段。忽视道德、排挤道德、甚至不讲道德的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比比皆是。更不能接受的是面对社会的指责、舆论的讨伐以及消费者的遭殃,有部分企业管理者采取不是躲避就是藐视的不予理睬态度。面对企业道德责任的

5、滑坡,我们不禁要问,企业道德怎么会沦陷?三、企业丧失道德自觉的原因分析(一)企业道德自觉的制度缺失1、合理评价标准的缺失道德本身并没有标准。通过行为规范,将其作为手段,致力于企业内外部和谐伦理关系的形成。然而传统企业伦理研究由于致力于建立企业行为规范,重点放在对企业不道德行为的谴责上,造成了一个不良后果,就是人们把企业道德规范看成是外在的。社会强加给企业的,企业一旦没有履行职责就遭到谴责和批评。在此前提下,人们对企业道德规范形成了反感、惧怕,进而出现逃避道德规范,逃避道德责任的心理,更不用说建立企业的道德规范。2、市场经济体制的缺失由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客观上存在着企业利用信

6、息不对称谋利的可能性。虽然市场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不完全竞争、外部经济和价格信号失真的存在,市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失灵是难以避免的。只有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中,道德才能成为私人物品,道德的投入与产出机制才会起作用。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中国,社会道德很大程度上还是公共物品,于是搭便车的心态和行为就会滋生。率先采取非道德行为的人是享有别人的道德行为的好处,自己去不承担道德行为的成本,这种行为的成功,及其示范效应很容易使非道德行为蔓延开来。这使得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下降。原来选择道德自觉的主体也会放弃道德自觉,不仅因为他的行为不能改善社会道德水平,更重要的是他的行为让“搭

7、车者”获得了好处,由于道德成本的承担,导致自己的竞争能力受到伤害。3、法律的缺失法律是人们所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规范,它只是对触犯了“最起码的行为规范”的行为予以追究,对一般不道德行为并不追究。社会环境的瞬息万变导致了法律不可能适时做出反应,必定存在法律缺失的空间。因此即使有了完善的法律,在实施上也会遇到困难和阻力。所以仅仅靠法律调节不足以保证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恪守正当经营,使社会得到最大的好处。在法律本就不健全的中国,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比较新的事物,要求有完善的法律规范也是不现实的,因此社会责任的法律缺失成为了企业逃避道德责任的有力手段。尽管中国也引进了许多西方的规范,但是与中

8、国国情也有不符之处。生搬硬套,当遇到现实问题时就缺乏规范。尽管许多法律条文有相关的规定,但是很多都是虚设的无操作条款的条文。另外,立法部门也有制定许多与社会责任和企业道德相关的法律和条文,但是由于其适用的行业有限、立法时间滞后等,其法律的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及法的溯及力,都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违法者不受制裁的示范效应势必削弱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二)机会成本的认知不足和路径依赖企业对不道德的行为的机会成本的沉重认知不足,只追求短期利益,短期的货币形态的得失作为唯一目标。这是由于评价企业的绩效几乎还没有使用过真正的社会利益概念,企业的盈利和亏损是唯一的标准。因此企业只顾及会计成本的发生,而

9、不顾及机会成本的发生。而机会成本的隐性导致了企业对机会成本的忽视。当然不排除对机会成本有认知,但是存在路径依赖的原因导致企业道德丧失的情况。路径依赖是指选择另一条道路的机会成本比原有的路径选择更大,继续原来的道路承受的机会成本则可能递减。路径依赖可能是很多已经意识到应该自觉遵守道德的企业继续不道德行为的一个很大的原因。(三)企业文化的缺损企业文化的缺损是导致道德自觉丧失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的经营行为。卓越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原动力,团结、激励全体员工为了企业的长远利益自觉地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拼搏奋斗。若企业文化缺损,企业就如同一盘散沙,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别

10、人瓦上霜。员工为了各自的利益必然会出现不道德企业经营行为。(四)企业价值目标的一元性很多企业认为企业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经济价值是衡量企业成功的唯一尺度。他们认为,企业主管只是接受股东委托来经营企业,没有权利将企业的资金和利润用于社会,否则便会损害股东和消费者的利益。另外,企业参与社会责任将冲淡企业使命。企业的目的实现利益最大化,社会责任是政府的事情。再者,企业如果将资金和利润用于承担社会道德责任,将增加企业的成本,影响企业的盈利。企业只要按要求履行了法律义务,其他道德责任的履行在他们看来都是增加成本的行为。企业不履行法律规定和社会公众的最低期望的行为,企业的经营就会受到影响。对这些社会

11、的义务企业是有外部压力的,但是道德责任是企业发自内心的行为,既然企业的目标为利益最大化,企业必定追求最小成本,所以企业就丧失承担道德责任的自觉性。甚至企业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金钱至上的意识在某些企业的观念中还是有其不可动摇的基础。(五)管理者的道德迷失管理者是企业的灵魂。他们的道德观念,不仅影响着员工也影响着他们的决策。企业的管理者是否有足够的道德意识,有充分的社会责任感,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是否会制定道德规范,能否按道德规范经营的问题。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管理者的败德行为不可不免地存在。企业管理人员总希望付出较少的努力,得到更多的利益。这是人性使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管理

12、者就会产生短期行为。这些利益的获得建立在损害他人的利益、企业的长远利益甚至国家的长远利益的基础上。“利”字当头,企业管理者会道德迷失,从而导致企业道德的丧失。四、建立企业道德自觉的激励约束机制(一)建立企业道德自觉的外部激励约束机制企业道德自觉的外部激励约束机制实质上是以社会环境的道德氛围及公众舆论压力为主要制约力量的促使企业自觉形成符合道德的经营形式。企业道德自觉的外部激励约束机制主要由市场、政府和行业协会三大力量构成。通过制度的合理安排和协作,构建企业道德自觉的外部约束激励的三角稳定结构。1、建立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的激励约束机制市场经济是一种规范、开放、理性和竞争性经济,具有特殊的运行规律。

13、我们培养企业的道德自觉不要寄希望于改变企业的本性,而应该尊重企业追求利益的本性。我们要建立合理的经济制度,使企业的“利己”动机获得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表现形式。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最重要的是信息的流通和信息的及时反馈。这需要企业利益相关者和社会舆论的积极配合。企业利益相关者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抵制企业不道德行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治理企业不道德行为的根本。企业利益相关者正当利益受到侵害时,要敢于拿起“武器”保护自己,积极动用法律手段,使企业不道德行为无藏身之地。同时当企业出现不道德行为的时候,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应当毫不留情地疏远或放弃企业以作为回击。成熟的利益相关者们应当严密地

14、监督企业的社会行为,那些违背企业道德的就会被淘汰出局。这样既能有效地保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促进企业遵守道德及法律规范,积极从事道德的企业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实践证明,新闻媒体是“无冕之王”,其监督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对于企业的不道德的企业行为,应借助新闻媒介的作用予以监督和约束,通过舆论的力量,将信息及时反馈到市场,利用市场机制,使企业的不道德行为受到严厉的市场惩罚。只有提高企业不道德行为的机会成本,使其不道德行为预期收益低于道德行为预期收益时,才能使其回到企业道德的规范中来。同时对遵守商业道德,具有良好商业信誉的企业给予特别褒奖和宣传,使企

15、业获得比道德行为成本更高的收益,从而激励企业自觉遵守企业道德。2、加强政府对建立企业道德自觉的激励约束作用在运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的同时,由于市场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如市场中公共产品的提供、自然垄断、外部效应、经济周期等方面的原因会导致市场失灵,政府必须介入,并且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要保持一种“公正性”。在总体上,政府应当努力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体制,因为体制完善是道德完善的前提和基础。政府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经济的补缺。政府应当建立市场经济建设的良好外部性环境,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促进市场经济的完善。提供公共产品,合理组织非市

16、场经济领域活动;保护竞争,防止垄断;调整收入再分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采取必要的调节措施避免经济运行的周期性震荡。通过以上职能的履行使得企业能够成为真正的经营实体,在自利和竞争的压力下主动承担道德责任,以社会伦理规范为准绳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提高企业伦理水平。(2)法律体制的完善政府最大的作用在于利用其特殊的影响力完善法律法规,并强调法律的严肃性。法律的订立和修正要及时顺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法律规定了企业的最低的道德标准,法律明确的最低道德标准有利于企业进行道德自觉的自我检验,为企业制定及实施道德性决策提供良好的法律依据,从而促进企业遵纪守法。尽管对建立企业遵守道德的自觉性,重在激励,但是法律作为人民意志的体现,必须具有严肃性。对违背道德的企业的处罚不应该是补偿性的,而应该是惩罚性的。惩罚的力度要大,从而在事前就能遏制企业不道德行为的出现。同时强调法律的执行力,确保法律的执行,做到违法者必受惩戒,并保证遵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