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版七上教案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2017958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书局版七上教案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华书局版七上教案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华书局版七上教案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华书局版七上教案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华书局版七上教案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书局版七上教案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课程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看图说出“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学习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通过列举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初步学会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养成。通过共同分析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的影响,学生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 通过思考“你如何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史实,知道各民族友好往来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培养其民族友好交往的意识。学生通过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旧势力

2、的反对,坚持改革,并在改革中以身作则的史实,促进其积极进取人生态度的形成。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学准备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掌握的状况和已有经验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第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对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已有初步的了解;现实生活中,民族间友好交往的事实对学生的影响较深。. 初一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分析。初一学生的知觉、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所以,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长期融合的史实,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教材分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

3、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而北方民族大融合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课共设有两目:一是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二是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主流。孝文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顺应时代潮流,实行了改革。所以,孝文帝改革是边疆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的产物,而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教材处理. 将课文中的第一目(楷体字部分)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列为学习的内容。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纳入学习范围有利于学生对孝文帝促进民族

4、融合措施的理解。.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一目中加入相关的图片。由于民族融合对初一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因此,在学习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时,将反映当时民族融合的一些图片出示给学生,增强学生对民族融合的感性认识。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搜集北魏孝文帝迁都的有关资料,编排课本剧。.制作辅助教学的课件,剪辑歌曲爱我中华等音像资料和文字材料。板书设计教学方法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对教材、教学环境、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由发散到集中,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学生的活动采取分析讨论、表演课本剧表演等形式。教学过

5、程导入新课播放影碟歌曲爱我中华。教师:同学们对这首歌一定都很熟悉,那么,哪一名同学来说一说,你觉得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意思?学生谈对这首歌曲的理解(略)。教师: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地广人多的国家,在我们国家里有五十六个民族,这五十六个民族杂居相处,亲如一家。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问题,现做一个现场调查。(教师现场调查班级里的民族分布情况)教师:请这些少数民族的同学告诉大家,你生活在这个社会、这个集体中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略)。教师:我们国家民族间友好相处、互相融合的现象古已有之,尤其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间的融合更为显著。具体的情况如何?这也是本节课我们要共同探讨的内容。讲授新课边疆少数民族的内

6、迁教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与汉族逐渐汇聚。那时侯都有哪些少数民族内迁?下面,请同学阅读书本的第一目,了解“五胡”指的是哪五个少数民族,他们分布在什么地区?(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指导学生读书读图)学生回答:(略)教师: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逐渐内迁,汇聚中原,和汉族人民一起杂居相处,在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上都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课题)民族大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下面,我们就以鲜卑族为例,了解当时民族融合的情况。鲜卑族的拓跋部在北方建立了魏国,定都在平城,史称北魏。同学们想一下,北魏皇帝处在一座远离中原的城市,

7、想要很好统治中原人民,容易吗?(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平城的地理位置图,师生共同分析平城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因素)学生回答:(略)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教师:同学们想像你就是北魏孝文帝,你想加强对中原人民的控制,会怎么办?(各小组学生交流并各抒己见,教师给予评价和引导)教师:那么,孝文帝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看一个课本剧就知道了。(学生表演北魏孝文帝迁都的课本剧)教师: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更好地控制黄河流域,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请同学们看书,总结一下孝文帝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学生看书归纳总结)教师:同学们推测一下,孝文帝的这些汉化措施会产生什么影响。(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孝

8、文帝的汉化措施使得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学们看下面这幅图,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服饰,能发现什么问题?(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穿汉化服装的少数民族贵妇图和北魏孝文帝像)学生回答:(略)教师:同学们再看这两幅图。(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反映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日常生活方面交融情况的墓室砖画)上面这幅图是两名汉族妇女正在制作蒸馍与烙饼;下面这幅图是两名汉族贵族正在吃烧烤食品。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烧烤也是少数民族的吃法,而魏晋时在中原地区却很风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略)教师:少数民族不但在饮食上对汉族人民产生了影响,在日常生活的其他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

9、响,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幅画,(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北齐“校书图”)同学仔细观察中间坐着的这个人,他坐的正是从北方少数民族传到中原地区的胡床。少数民族的方凳圆凳也传到了中原地区,成为汉族人民所喜爱的家具,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习惯。在当时“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比比皆是。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相互取长补短,互相渗透,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正是在这样的民族融合过程中,鲜卑族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请同学们议一议,你怎么看待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并发表见解)本课小结民族关系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今天学习了我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史实,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民族融合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北魏孝文帝顺应了历史潮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为以后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课堂测评. 你能将属于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内容放入相应的位置吗?(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到讲台前完成练习). 历史猜想(教师出示“五胡”“孝文帝”“洛阳”等名词,小组各派两名同学到讲台前,甲同学用与历史相关的语言表述教师出示的名词,乙同学面向全体学生猜词。如教师出示“五胡”后,甲应该这样表述:两个字,历史上对魏晋以来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合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