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德与当代道德教育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德育传统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2013538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道德与当代道德教育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德育传统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传统道德与当代道德教育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德育传统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传统道德与当代道德教育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德育传统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传统道德与当代道德教育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德育传统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传统道德与当代道德教育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德育传统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道德与当代道德教育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德育传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道德与当代道德教育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德育传统(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统道德与当代道德教育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德育传统,Contents,现代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问题原因探析,2,东西方思想家论教育,3,东西方思维模式与道德教育传统,4,主要问题,信仰危机,理论脱离实际,传统道德缺失,实效性差,教,教师道德受到质疑,主要原因,对学校德育本质认识上困惑,教师对道德教育的误读,学生生活与生命意义的缺失,第二条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学德育大纲(试行),中学德育目标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素质

2、和能力等方面。 除对高中、初中各年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良好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等以上各系列内容的教育外,还要随着经济、政治形势发展及党和国家重大决策进行形势任务和时事政策等教育;结合纪念重大节日以及班、年级教育主题的需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结合有关学科教学和各种课外活动进行审美教育。总之,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综合的、系统的、经常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它体现教育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忽略德育的理论性,将德育工作化。 忽略道德的知识基础,将德育口号化。 忽略道德的人性基础,将德育

3、非生理化。 忽略德育的双向性,将德育片面化。 缺乏德育能力,将德育庸俗化。,主要误读现象,目的与手段的颠倒:学生生活的异化 统一化的要求:个性的丧失 道德知识的容器:缺乏道德智慧 缺乏传统根基:普遍信任感的缺失,主要表现,Contents,西方思想家论教育,1,东方思想家论教育,2,Contents,苏格拉底,1,福禄倍尔,2,雅斯贝尔斯,3,康德,4,美德是什么? 美德可教吗?,苏格拉底的诘问,“虚伪是人们中间常有的事,是不是?”苏格拉底问 “当然是”,尤苏戴莫斯回答。 “那么,我们把它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苏格拉底问。 “显然应该放在非正义的一边。” “人们彼此之间也有欺骗,是不是?”苏格

4、拉底问。 “肯定有”,尤苏戴莫斯回答。 “这应该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 “当然是非正义的一边。” “是不是也有做坏事的?” “也有”,尤苏戴莫斯回答。,“那么,奴役人怎么样呢?” “也有。” “尤苏戴莫斯,这些事都不能放在正义的一边了?” “如果把它们放在正义的一边,那可就是怪事了。” “如果一个被推选当将领的人奴役一个非正义的敌国人民,我们是不是也能说他是非正义呢?” “当然不能。” “那么,我们得说他的行为是正义的了? “当然。”,“如果他在作战期间欺骗敌人,怎么样呢?” “这也是正义的。”尤苏戴莫斯回答。 “如果他偷窃、抢劫他们的财物,他所做的不也是正义的吗?” “当然是。不过,一起头,我

5、还以为你所问的都是关于我们的朋友哩。”尤苏戴莫斯回答。 “那么,所有我们放在非正义一边的事,也都可以放在正义的一边了?”苏格拉底问。 “好象是这样。” “既然我们已经这样放了,我们就应该再给它划个界线:这一类的事,做在敌人身上是正义的,但做在朋友身上,却是非正义的,对待朋友必须绝对忠诚坦白,你同意吗?”苏格拉底问。 “完全同意”,尤苏戴莫斯回答。,苏格拉底接下去又问道:“如果一个将领看到他的军队士气消沉,就欺骗他们说,援军就要来了, 因此,就制止了士气的消沉,我们应该把这种欺骗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 “我看应该放在正义的一边”,尤苏戴莫斯回答。 “又如儿子需要服药,却不肯服,父亲就骗他,把药当

6、饭给他吃,而由于用了欺骗的方法竟使儿子恢复了健康,这种欺骗的行为又应该放在哪一边呢?” “我看也应该放在同一边,”允苏戴莫斯回答。,“又如,一个人因为朋友意志沮丧,怕他自杀,把他的剑或其它这一类的东西偷去或拿去,这种行为应该放在哪一边呢?” “当然也应该放在同一边。”尤苏戴莫斯回答。 苏格拉底又问道:“你是说,就连对于朋友也不是在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坦率行事的?“ “的确不是。”尤苏戴莫斯回答,“如果你准许的话,我宁愿收回我已经说过的话。”,按上帝精神的作用和从人的完美性和本来的健全性来看,一切专断的、指示性、绝对的和干预性的训练、教育和教学必然地起着毁灭的、阻碍的、破坏的作用。因此,为进一步

7、接受大自然的教训,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地,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被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 德 福禄倍尔1人的教育,漫游花园和田野、草地和森林的人啊,为何不打开你们的心扉去听听大自然以无声的语言教诲你们的一切。看看被你们称为杂草的,在压力和强制中成长的,几乎捉摸不到其内在规律性的植物吧,在大自然中,在田野和花圃中看看它吧,看看它显示出何等的有规律性以及在一切方面和一切外表上协调一致的多么纯洁的内在的生命吧,这生命犹如从大地上升起的灿烂的太阳,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 德

8、福禄倍尔 2人的教育,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 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 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 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 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 东西和平庸的知识(当然,作为教育基础的能力、语言、记 忆内容除外)。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 每个人部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 德 雅斯贝尔斯 1, 什么是教育,当代教育已出现下列危机征兆: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

9、的文章书籍,教学方法和技巧亦不断花样换新。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个统一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此外,就是教育一再出现的特有现象:放弃本质的教育,却去从事没完没了的教学试验、做一些不关痛痒的调查分析,把不可言说之事用不真实的话直接表述出来,并不断地更换内容和方法做这种实验。 德 雅斯贝尔斯 2,康德: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2000年,第177页),Contents,周 易,1,老 子,2,孔 子,3,孟 子,4,道 可道,非常道。,道德经

10、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 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 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 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 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 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8章,上善

11、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 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 争,故无尤。,孟子,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而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第四

12、十八章,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道经,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道经,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此之谓玄德。,道经,德经,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

13、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道经,德经,系辞上,一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道”的演变,“德”的演变,道德的概念,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已之所独得。(朱子语录卷六) 道者,古今共由之理,如父之慈,子之孝,君仁臣忠,是一个公共底道理。德,便是得此道于身,则为君必仁,为臣必忠,皆是自有得于已。 (朱子语录卷十三) 德者,行道而有得于身也。( 。(朱子语录卷二十三) ),QQ:68424956,EMAIL:YLYSWU.EDU.CN 13509495610,023-68254064,023-68367201,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