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ppt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2011287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3.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ppt(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主讲教师 临床药学部,目 录,一、免疫反应生物学(biology of the immune response),免疫(Immunity):意为“免除疫病”及抵抗多种疾病的发生。目前的含义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非己抗原的一种生物学应答过程,以维持体内的生理平衡。 特点:特异性的指令系统,高度特异的效应器官,复杂的调节机制以及达到全身的能力。 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系统。,基本功能: 免疫防御:对外界病原体做出快速特异的应答,防止其侵入。 免疫监视:监督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免疫耐受:对自身组织表达的抗体抗

2、原不发生免疫应答,能区别自我和非我的功能。 免疫调节:与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共同构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这一网络调节系统。,2019/2/23,免疫器官,一、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 成熟的埸所,骨髓,胸腺,二、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T细胞和B细胞定居 、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构成淋巴细胞再循环的埸所。,淋巴结,脾,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三、淋巴细胞再循环,2019/2/23,9,骨髓(Bone marrow),1、哺乳动物和人的造血器官,2、B淋巴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埸所,3、抗体产生的重要部位,2019/2/23,10,胸腺(Thymus),是T淋巴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埸所。,201

3、9/2/23,11,淋巴结,B细胞区,T细胞区,是T、B细胞定居、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再循环和滤过清除的埸所。,2019/2/23,12,脾,脾的功能:滤过清除;T、B细胞定居、增殖、分化的埸所;产生免疫应答;构成淋巴细胞再循环。,T细胞区,B细胞区,淋巴细胞经淋巴循环及血液循环,运行并再分布于全身各处淋巴器官及淋巴组织中。 淋巴循环汇集于胸导管,再入上腔静脉,进入血液循环。血液循环中的淋巴细胞及各类免疫细胞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高内皮细胞微静脉(high-walled endothelium of the post-capillary venues,HEV),进入淋巴组织及淋巴器官,

4、再由此入淋巴循环。从而使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互相沟通,免疫细胞得以畅流全身。,免疫细胞 分类: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肥大细胞、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NKT细胞 特异性免疫应答细胞:T细胞、B细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C),淋巴细胞前体,进入胸腺分化、发育、成熟,T淋巴细胞,TC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占外周淋巴细胞的60%70%。,2019/2/23,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C),1、TC亚群及功能:,根据免疫效应功能分为,辅助性TC(TH),细胞毒TC(CTL、TC),调节性TC(Tr),CD4 + T细胞,CD8 + T细胞,根据是否表达CD4或CD

5、8分子分为,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C),1、TC亚群及功能:,(1)TH细胞亚群及功能,CD4 + T细胞,抗原剌激,分化,TH0细胞,TH1细胞,TH2细胞,TH3细胞,2019/2/23,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C),1、TC亚群及功能:,(1)TH细胞亚群及功能,TH1细胞,TH2细胞,TH3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增强吞噬细胞介导的抗胞内菌感染。也是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效应细胞,故又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C (TDTH)。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BC的增殖分化和抗体生成,即辅助BC介导体液免疫应答。,分泌转化生长因子 (TGF-)可抑制TH1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2

6、019/2/23,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C),1、TC亚群及功能:,(2)CTL功能,CD8 + T细胞,分泌穿孔素、颗粒酶、颗粒溶解酶、淋巴毒素,通过Fas/FasL途径诱导靶细胞凋亡,靶细胞,靶细胞凋亡,2019/2/23,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C),2、T细胞表面分子:,(1)TC抗原受体(TCR): 或异二聚体 (2)CD4和CD8分子: TC辅助受体 (3)协同剌激分子: CD28、CD40配体 (4)CD2分子: (LFA-2、SRBC) (5)细胞因子受体(CKR) (6)丝裂素受体(MR),2019/2/23,21,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C),2、T细胞表面分子:,(1)TC抗

7、原受体(TCR): 或异二聚体 (2)CD4和CD8分子: TC辅助受体 (3)协同剌激分子: CD28、CD40配体 (4)CD2分子: (LFA-2、SRBC) (5)细胞因子受体(CKR) (6)丝裂原受体(MR):PHAR,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BC),淋巴细胞前体,进入骨髓分化、 发育、成熟,B淋巴细胞,BC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占外周淋巴细胞的20%-30%,功能:产生抗体、主导体液免疫,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BC),2019/2/23,自然杀伤细胞(NK),NK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淋巴结和其它组织也有少量存在。主要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

8、):是指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其他免疫相关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等。,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g):是效应B细胞分泌的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又称抗体(Ab)。,分类: IgG、IgA、IgM、IgD、IgE,抗体抗原结合的生物学效应: 1、对抗病原微生物和毒素的侵袭; 2、活化补体,对病原体或靶细胞进行杀伤; 3、加强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吞噬或杀伤效应; 4、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结合,产生过敏反应,等,细胞因子,细胞因子(CK):是多种细胞分泌的能调节

9、细胞生长和分化、调节免疫功能、参与炎症和创伤愈合等反应的小分子多肽的统称。,主要的细胞因子: (一)白细胞介素(IL) (二)干扰素(IFN) (三)肿瘤坏死因子(TNF) (四)集落剌激因子(CSF) (五)转化生长因子(TGF) (六)趋化性细胞因子,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免疫反应: 特异性免疫反应: 免疫细胞因对抗原的特异识别而活化,增殖,分化, 最终形成效应细胞,并通过其所分泌的抗体或者细胞因子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利用特异性免疫反应造福人类:疫苗:,1)特异性:针对某种抗原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的免疫应答。 2)记忆性:初次接触某种抗原后,免疫系统可

10、长期保留对该抗原的“记忆性”,发生再次免疫应答。 3)识别“自己”和“非己”:个体发育过中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基本特征:,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形式:,体液免疫 免疫细胞 B淋巴细胞 CD4T淋巴细胞(TH) 效应物质:抗体(Antibody, Ab) 反应方式:直接特异性识别抗原、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启动其他机制清除抗原 细胞免疫 T淋巴细胞:CD4与CD8T淋巴细胞 效应细胞: CD8T淋巴细胞(TC) 反应方式:CTL对携带抗原靶细胞杀伤,PUMCH,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机体对体内外所有异物的反应。 如:各种屏障、白细胞杀伤作用、吞噬 作用

11、例:细菌感染,白细胞升高杀灭细菌, 当白细胞减少时易发生感染,当粒细胞缺乏时高危状态。,免疫防御,天然免疫反应 (绝大多数感染物的清除),获得性免疫反应 (疫苗、病毒抗体),天然免疫反应和获得性免疫反应之间存在联系,二、药源性免疫介导疾病 (DRUG-INDUCED IMMUNE-MEDIATED DISEASE),1.实质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 2.三种情况 免疫抑制(immunosuppression)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自身免疫(autoimmunity),免疫系统的失衡,(一)免疫抑制 1.概念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一个或多个组分损害,引起免疫功能的低下 2

12、.免疫抑制剂:一类具有免疫抑制治疗作用的药物。 3.毒性表现 感染性疾病发生增加;肿瘤发生,4,作用类型 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各种具有细胞毒性的抗肿瘤药物可直接杀灭增殖的免疫细胞。 抑制免疫细胞的分化:糖皮质激素、环孢素A 抑制T细胞活化:环孢素、雷帕霉素等。,3.免疫抑制的治疗药物 免疫抑制剂 环磷酰胺(CYP)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 硫唑嘌呤(AZA) 环孢素A(CsA) 雷帕霉素(RAP) 其他治疗药物 齐多夫定(zidovudine) 大麻素类(cannabinoids),环磷酰胺(CYP) 烷化剂类药物的原型成员 与DNA烷化作用而阻断细胞复制,DNA发生交联,影响细胞复制,烷化作用,烷

13、化作用,环磷酰胺,肝脏,微粒体酶,醛磷酰胺,肿瘤细胞,磷酰胺氮芥,环磷酰胺(CYP) 临床应用: 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和骨髓移植患者的预处理。 免疫毒理学研究应用: 免疫抑制实验的阳性对照药 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代谢拮抗药物(硫唑嘌呤),硫唑嘌呤,巯嘌呤,体内,次黄嘌呤核苷合成减少,DNA、RNA合成减少,淋巴细胞增殖受抑制,阻止致敏淋巴细胞向免疫母细胞转化,硫代次黄嘌呤核苷酸,磷酸核苷,应用于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 骨髓抑制和白细胞减少作用明显 对T细胞作用强于环磷酰胺,毒副作用轻,安全系数大,应用范围广。,代谢拮抗药物(硫唑嘌呤),肾上腺皮质激素类 最常用的有泼尼松、泼尼松

14、龙和地塞米松。 诱发T细胞凋亡 抑制巨噬细胞产生IL-1 抑制T细胞合成IL-2 还产生非特异性的抗炎作用以及抗粘附效应。 对B细胞的抑制功能尚未明了 临床上用于变态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44,淋巴细胞抑制剂(环孢素A),优点,缺点,无骨髓毒; 作用迅速; 选择性高,产生感染及肿瘤危险性小。,价格昂贵; 易复发; 肾毒性和肝毒性 长期用药安全性未定。,较新的免疫抑制剂:选择性地抑制T细胞活化,IP3,钙通道,Ca2+,Ca2+,环孢素A,IL-2、3、4,INF,GM-CSF等转录,T淋巴细胞,抑制核酸前体的掺入和RNA的合成及IL-2的释放,NFAT,NFAT是

15、T细胞活化核因子,亲环素,淋巴细胞抑制剂(环孢素A),骨髓毒性少见,但肝肾毒性大 选择性地抑制T细胞活化 临床应用:防治器官移植抗排斥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细胞抑制剂(环孢素A),本品为1987年FDA批准上市的第一个治疗艾滋病有效药物。 能够介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作用。 本品为各期艾滋病患者包括3个月以上婴儿的首选药物。 主要不良反应为抑制骨髓,患者可出现贫血、粒细胞减低,但对巨核细胞影响小。,齐多夫定(Zidovudine,ZDV; 又名叠氮胸苷,AZT),免疫抑制的毒物 工业污染毒物(TCDD、多氯联苯、苯并(a)芘等) 农药(有机磷等) 金属(铅、砷、汞、镉等),(二)免疫增强介导

16、疾病: 超敏反应 自身免疫,(三)超敏反应 分型:、型 共性:都需要预先接触抗原,以激发初次反应 各型特点:,超敏反应分型示意图,Th2,Th1,发病机理,型 变态反应(速发型),主要特点: 1.发生快、消退快,一般不易造成组织细胞的损伤,多表现为功能的紊乱; 2.参与的抗体为IgE,参与的细胞为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 3.补体不直接参与其反应; 4.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5.可经血清被动转移。,PUMCH,过敏性疾病 全身反应 过敏性休克 全身浮肿、肌肉溶解 局部反应 皮疹 哮喘 过敏性鼻炎,型 变态反应,型超敏反应的介质,组织胺(histamin) 生物学效应:作用十分短暂。增强毛细血管通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