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新证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20043 上传时间:2017-05-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新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新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新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新证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新证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新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新证(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新证(修改稿)孙 景 坛提要:本文对孔子思想核心的“礼、忠君、三纲、孝、仁孝、忠恕、中庸、仁恕”等说的看法和“仁”说的论证提出了批评。本文赞同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但认为:孔子的仁是一种政治思想,而不仅仅是伦理道德;把“仁”作为政治思想是孔子的新发明;孔子的“克己复礼”落脚点是归仁,不是复礼;从仁评价孔子的历史地位,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一中央集权制最初一位思想家。关键词:礼让为国 孟僖子 晏子 孟子 仁德 仁政 克己复礼 爱人 爱民 孔子思想核心的问题,是孔子研究中的最大问题。理论界对此的说法已不下十种,几乎穷尽了孔子思想的全部范畴,如:“礼”说, “仁”说, “忠君”说

2、, “三纲”说, “孝”说, “仁孝”说, “忠恕”说, “中庸”说, “仁恕”说等,其中以“礼”说和“仁”说的影响较大。但到目前为止,各家的论证均不充分。对此,笔者想在肯定“仁是孔子思想核心”的基础上,谈点新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一、 “礼是孔子思想核心”说之商榷“礼是孔子思想核心”说,在现代的主要代表是蔡尚思先生,这里就想以蔡先生的观点为例来探讨。如蔡先生的主要根据是:“孔子生长于鲁国, 周礼在鲁 。孔子从少好礼,入周公庙问礼,而成为名闻天下的礼教家” ;孔子还常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等;

3、“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如说:礼让为国 , 齐之以礼 ”;“教育宗旨最重礼” , “强调不学礼,无以立 ”;“以为礼的根本一直相因不变,礼的枝叶可以有所损益,周礼虽到百世也不会变革” ;乃至经常批评别人不守礼,并主张“克己复礼”等;许多后儒如司马迁、柳宗元、张载、朱熹、顾炎武、王船山、颜元、阮元、章学诚、陈灃、张謇等, “都看出礼是孔子的中心思想” 。 (1)笔者认为,以上蔡先生所言均属事实,但这都值得商榷。第一, “孔子从小学礼,知礼,立于礼”与其思想的核心无因果关系。孔子生当重礼时代,他不学礼学什么?他从小学礼,难道将来其思想核心就一定是礼吗?第二, “以礼治国”不是孔子的发明。这里先要解决几

4、个问题:1、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孔子,有现实存在的孔子和被后人加工了的孔子,我们现在研究的是哪一个孔子?回答应当是春秋后期现实存在的孔子。2、春秋后期现实存在的孔子至少又要一分为三:作为政治家的孔子、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我们现在研究的又是哪一个孔子?回答只能是作为思想家的孔子。3、如果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作为思想家的孔子,那么判定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核心的思想标准是什么?是看他从前人那里接受或继承了什么思想呢?还是看他自己创立了什么新思想?回答显然是以他自己创立的新思想为准。只有他自己创立的新思想,才是他思想的真正精髓。如果说判定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核心应以他自己创立的新思想为准,那么蔡先生

5、所引孔子对礼的全部论述都成了一纸空文,因为这些观点均不出自孔子,都是他前人的思想。如以左传为例:1、 “礼让为国” 。桓公二年载:师服说:“礼以体政” ;僖公十一年载:内史过说:“礼,国之干也”等;2“教育宗旨最重礼” 。昭公七年载:当年孟僖子办学时,教育宗旨就是礼;他只开一门课,就是教礼;还告戒学生2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 ;3、 “周礼虽到百世也不会变革” 。昭公二十六年载:晏子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4、 “批评他人不守礼” 。如僖公三十二年载:王孙满说:“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5、 “克己复礼” 。昭公十二年

6、载:孔子自己就说过:“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由此可见,孔子关于礼的主要思想无不来自前人,它根本不是孔子本人的思想,不能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第三, “许多后儒都看出礼是孔子的中心思想”不等于此说已成定论。这里蔡先生所举的人虽多,但笔者只想举一个人,即能说明问题。这个人是谁呢?就是孟子。孟子是公认的亚圣,名字长期与孔子相并,只有他最了解孔子和孔子思想的核心。孟子之所以为孟子,在于他压根儿就没有发展孔子的礼,而是发展了“仁” , “仁政”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如果蔡先生硬要将礼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孟之道”又该作何解释?二、 “仁是孔子思想核心”说以往论证之献疑“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说,在现代

7、的主要代表是匡亚明先生,这里就想以匡先生的观点为例来探讨。如匡先生认为:“在论语中仁字出现 109 次,礼字出现 75 次,可见仁在孔子学说中的重要” ;“孔子的仁包含哪几层意义?最通常的意思仍然是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仁的另一层意思是修身,是对道德准则的遵从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说:仁者人也 孟子说:仁也者人也 这是仁的第三层意思,是作为孔子人本哲学核心概念的仁的涵义” ;“在国语中仁凡二十四见,基本意义是爱人, 左传中仁凡三十三见,除爱人之外,其他几种德行也被称作仁,然而这些材料中反映的有关仁的思想,都是零散的,无系统的,思想内涵也是比较肤浅的,孔子在形成自

8、己的思想时,抓住当时在意识形态中已经出现的仁的观念,明确它,充实它,提高它,使它升华为具有人道主义博大精深的人本哲学。 ”(2)应当指出,匡先生的论证并不充分。第一,关于论语中仁、礼频数问题。应当肯定,这种频数统计对研究孔子思想的核心具有一定帮助,特别是再将左传 、 国语中仁、礼的频数与之比较,就更能说明问题。但是,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一个特定的学术范畴,学术范畴必须要用揭示其内涵的方法来证明,仅用频数统计来证明欠妥。第二,对孔子的仁的内涵揭示不确。匡先生对孔子的仁的论证,只局限于伦理道德领域。应当说,把仁作为伦理道德,也是孔子前人的思想成果,不是孔子的新发明。如以国语为例:周语说:“爱人能

9、仁” ;“言人必及人” ;晋语说:“为仁者,亲爱之谓仁”等。前引孔子自己的话也说:“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这些谈的都是仁的伦理道德。匡先生所论孔子的仁,与蔡先生所论孔子的礼,在方法论上是一样的,都欠妥。第三,关于孔子对仁的升华。首先,匡先生对国语与左传中仁的频数的统计不准,仁在国语中,至少 62 见;在左传中,至少 39 见;其次,在左传与国语中,仁虽都主要是伦理道德,但有时也有向政治领域跃进的趋向。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说:“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 ;国语周语说:“仁,所以保民也” , “不仁,则民不至”等。这是企图用仁来治国理民的思想萌芽,不能说这里的仁的思想内涵都“比较肤浅

10、” 。再次,匡先生对孔子的仁的思想内涵之揭示,全都停留在伦理道德领域,这种“人本哲学”本质上仍是伦理哲学,还不是政治思想,而孔子思想的本质是一种治国学说。3三、 “孔子思想核心的其他说法”之一瞥关于孔子思想的核心,理论界还有许多其他说法。笔者认为,这亦值得商榷。如:第一, “礼、仁”说。 “礼、仁”说的主要坚持者,据说是冯友兰先生。冯先生将“礼、仁”合起来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目的是想回避与调和孔子思想核心的“礼”说与“仁”说的矛盾,但冯先生这样做显然不合适:1、作为孔子的思想的核心,只能有一个学术范畴,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范畴,否则岂不成多核心了吗?2、冯先生将“礼”作为孔子的政治纲领,将“

11、仁”作为其最高道德原则。这样,事实上还是承认“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要从属于礼,与“礼是孔子思想核心”说本质相同。因此,将“礼、仁”合起来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说不通。第二, “忠君”说。 “忠君”说的主要坚持者是梁启超、易白沙、陈独秀诸先生,这种说法在“五四”时期很盛行。事实上, “五四”时期所有因反孔而成名的青年学者,他们无一懂得历史上的真孔子是什么样子,他们所砸碎的孔家店,严格说来是南宋朱熹开的朱家店。孔子代后人受过,冤哉,屈哉!忠君思想亦不是孔子的发明,如左传成公十年说:“君赐臣死,死且不朽。 ”相反,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3) 。也就是说,孔子的忠君是有条件的,

12、如果君不“使臣以礼” ,而臣只单方面“事君以忠” ,那么“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4) 。怎么能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忠君呢?第三, “三纲”说。 “三纲”说与“忠君”说实质相同,宋明理学即本于此。我们知道:“三纲”之为“三纲” ,非孔子所发明,孔子至多是有点三纲思想的萌芽(当然笔者对此仍有异议,拟另文商榷) 。 “三纲”的形成过程是这样:始作俑者是法家的重要代表韩非,如韩非子忠孝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 ”后西汉董仲舒将其发展成“三纲” ,如他在春秋繁露基义中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

13、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在东汉的白虎观会议上,一些学者正式用“三纲”来解经。因此,将“三纲”说成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是自我作古。第四, “孝”和“仁孝”说。本于前者者,据说是钱穆先生;本于后者者,据说是李石岑先生。应当指出:“孝” ,作为一个伦理道德范畴,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并且有将其作为政治思想的倾向,孔子对此曾持肯定态度。但如何将“孝”升华为政治思想,孔子未有突破性的理论贡献。 “孝”作为一个政治范畴,是孔子之后提出来的,即出自孝经 。 孝经虽假托孔子所作,但孝经所引的孔子的语录,却在论语 、 国语 、 左传等记载孔子言行最早的文献中找不到。所以, “孝”不能

14、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孝”说。该说的侧重点在“仁” ,但李先生对“仁”的论证与匡亚明先生一样,也不充分。同时,亦有陷入“多核心”说之嫌。第五, “忠恕”说、 “中庸”说、 “仁恕”说等。 “忠恕”说的代表者是清初陈锡嘏。 “忠恕”与“孝”一样,孔子只是将其作为一个伦理道德范畴,并且作为伦理道德范畴的“忠恕”在孔子之前亦已有之。中庸”说亦然,孔子只有中庸思想的萌芽,这种萌芽在孔子之前亦可找到,并且主要在伦理道德领域,把“中庸”作为一个政治范畴,是孔子以后的事。“仁恕”说与“仁孝”说一样,实质是仁,宗此说的是焦循,但他对“仁”的论证亦落俗套。因此, “忠恕”说、 “中庸”说和“仁恕”说等,也均

15、不能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四、 “仁是孔子思想核心”之我见笔者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但这个问题必须要从政治的角度来看,不能从伦4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孔子的仁不是伦理道德,而是政治思想,即他已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从而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国学说。以往关于“仁是孔子思想核心”的论证,最根本的缺陷,就是没从政治上看问题。第一,把“仁”作为治国思想是孔子的新发明。孔子是怎样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仁的政治思想的呢?以论语为例(下同):如颜渊说:“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这是继承了前人“出门如宾,承事如祭”的试图将仁超越伦理

16、道德而向政治领域跃进的思想倾向。 卫灵公说:“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这是对前人“仁所以保民也” 、 “不仁则民不至”的思想的升华,明确提出了用仁来治国理民,仁已被当成政治思想。在子路中,孔子还预言:“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对此,杨伯峻先生解释说:“假如有王者兴起,一定需要三十年才能使仁政大行。 ”(5)其说基本正确。正如毛泽东把中国古代“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概括为“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并以此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一样,孔子把仁作为政治思想,确是前无古人的,它标志中国古代一种新的治国思想家的诞生。第二,孔子对“仁”比对其他范畴都重视。从统计频数上来看,在论语中,仁的频数最多,1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