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课时教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1946584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课时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课时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课时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课时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课时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课时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课时教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课时教案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课时安排说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共分两课时,课时,主要内容是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垂直的定义、表示方法、性质及其简单应用.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可供探讨和交流的空间,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2、,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积累了大量的方法和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二、教学任务分析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节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提炼归纳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推理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为后续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领域而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能够敏

3、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初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表达的基础上逐步达成有关情感与态度目标.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量和图形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三、

4、教学过程设计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以问题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了有效开放的学习环境。本节课共设计以下环节:环节:走进生活,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学以致用,步步为营;第四环节:拓展延伸,综合应用;第五环节:学有所思,反馈巩固;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能力延伸。环节走进生活引入课题活动内容一: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请同学们自学节,提前两天搜集有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图片,提炼出数学图形,进行归类,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提前一天进行筛选,

5、捕捉出有代表性的答案,课堂上由学生本人主讲,最后概括出有关结论。巩固:结论:1.一般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和.定义分别为:。问题1:在2.11中,直线和n的关系是;a和b是;a和n是。问题2:在2,12和2.13中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活动目的: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数学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体会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引入新课做好准备。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引

6、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加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在相互探讨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课堂效率。活动注意事项:在实际教学中可让学生自由搜寻,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搜集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注意捕捉有效信息,从激励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图2.11中,如果有学生提出a和有何位置关系,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果学生的作品中已经包含了“巩固”的内容,教师应恰当取舍。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究新知结合图形完成教科书的问题。

7、动手实践二补角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余角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活动目的: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相互交流中,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在相互补充、相互学习中,体验“互补互余”仅仅表明了两个角的度量关系,并没有限制角的位置关系;在合作共赢中,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可以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活动注意事项:教师首先应关注全体学生是否积极思考?是否进行有效讨论?在巡视中,还应关注学生的画图是否合乎要求,要及时收集学生一些好的画法进行展示,关注学习上稍微落后的学生,提前给予点拨,在集体展示时给这

8、部分同学展示的机会,可以极大的调动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巩固反馈:问题1:小组合作,每人编一道有关余角或者补角的题目,其余同学抢答,组长记录、整理各种题型,2分钟。教师巡视,给予评价,捕捉好资源。问题2:教师将捕捉到的好资源用投影仪集体展示,全班抢答,及时给予评价。问题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已知A=40?,则A的余角=500若1+2=90?,则1和2互为余角。若1+2+3=180?,则1、2和3互为补角。若A=40?26,则A的补角=139?34一个角的补角必为钝角。一个锐角的补角比这个角的余角大900活动目的:据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的心理,设置问题1和问题2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9、,在竞争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升所编题的质量,促进合作交流的意识。问题3是针对学生易错题而改编的一组判断题,这种形式能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余角、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活动注意事项:学生在编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仔细聆听每组的发言,对每组的表现予以点拨和激励,注意收集出色的资源及学生出错的信息,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具备了什么能力?还存在哪些不足?展示时给予合理的评价和强调。动手实践三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1=2,将图2.17抽象成图2.18,oN与Dc交于点o,DoN=coN=900,1=217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下列问题:在图2

10、.18中问题1:哪些角互为补角?哪些角互为余角?问题2:3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问题3:Aoc与Bo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活动目的: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同角或者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者等角的余角相等。”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简单推理。同时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来说明自己猜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合情说理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进行建模的能力。本着面向全体的原则,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熟悉的背景知识出发,通

11、过创设情境串-问题串,极大的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的舞台,以达到人人都能学好数学的目标!活动注意事项: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本环节的三个问题是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提出来的,前一个问题为下一个问题作好铺垫。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不能忘记学生是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角度出发,问题环节设计跨越性不能太强,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自己能够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实质,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敢于质疑;上课要渗透合情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三环节

12、学以致用,步步为营问题1:.因为1+2=90?,2+3=90?,所以1=,理由是.因为1+2=180?,2+3=180?,所以1=,理由是.问题2:用你手中的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如图2.19.则A是B的。变式训练:在的基础上,做cDA=900。如图2.110.则A的余角有哪几个?为什么?请找出互补的角,并说明理由。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试试看吧!活动目的:通过一题多变,可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本质找规律、通过规律找方法。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亲自画图,可以直观的发现有关结论,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对抽象数学的理解,为问题的

13、顺利解决而奠定基础。变式训练题的设置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超级变变变中体验数学的美,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活动注意事项:学生可能会认为概念和性质不难理解,但认识中却存在不清晰的地方。此处应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与思考的时间,可以分组讨论合作,也可以现场辩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他们之间思维互相碰撞,在争论中发现问题要比盲目的接受知识更有意义,特别是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学来的知识更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第四环节拓展延伸,综合应用问题1:已知:直线AB与cD交于点o,EoD=900,回答下列问题:AoE的余角是;补角是。Aoc的余角是;补角是;对顶角是。问题2:点o在直线AB上,Doc和BoE都等

14、于900.请找出图中互余的角、互补的角、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先独立探究,再小组交流。活动目的:通过问题串的巧妙设置,不仅高效率的复习了本节的知识点,而且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收获了一份自信!问题串的设置提高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活动的注意事项: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学习的知识和体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对出现的错误,一定进行积极的辨析,让学生学会解决的方法。第五环节学有所思反馈巩固归纳总结: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你学到了哪些方法?你还有哪些困惑?活动目的:本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把握知识方法,努力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引导学生时

15、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学习的知识和体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培养学生独自梳理知识,归纳学习方法及解题方法的能力。锻炼学生组织语言及表达能力,经历与同伴分享成果的快乐过程。活动注意事项:教师一定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对于知识点的整合,更要有所思考,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的目的。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纠正,教师也应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强调。巩固反馈如图2.1-13,直线AB与cD交于点o,Boc=900,EF经过点o.指出图中所有的对顶角;图中那些角与AoE互余?互补?若BoF=34,试求出AoF,BoE,DoE的度数.如图2.114,点o在直线AB上,oc平分BoD,oE平分AoD,请找出coD的余角和补角,并说明理由。学以致用:如图2.115:小颖想测量一堵拐角高墙在底面上所成的角A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