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有趣简单高效的教学示例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941059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8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语文教学有趣简单高效的教学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让语文教学有趣简单高效的教学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让语文教学有趣简单高效的教学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让语文教学有趣简单高效的教学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让语文教学有趣简单高效的教学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语文教学有趣简单高效的教学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语文教学有趣简单高效的教学示例(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语文教学有趣简单高效的 教学示例,龚如君,一、鸿门宴教学案例,教学目标,共性目标: 1.背诵课文第3、4段,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与文学常识。(知识积累) 2.学习本文记叙几个人物的写法。(能力训练) 3现代审视,学习古人的生存智慧。(智慧养成) 个性目标: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状态与现阶段准备突破的语文问题确定一个自己学习本课的个性目标:,情景激趣,问:司马迁有哪些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学生充分讨论后归结: 一、司马迁有学习智慧 其智慧表现为一是有鲜明的学习目的。司马迁的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他也必将当史官,写成一部空前规模的史书,成了他的人生志向,于是他的学习便以写史书巨著为目的。 二是

2、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无论是读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都是为了广泛搜集史料,他约22岁时开始外出游历,为写史记做实地考察,不放过任何一个存留于人们口碑上的故事,获得了许多古籍中得不到的史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同时他广泛接触民众生活,使他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深刻而独到的,保证了史记思想的先进性。此外他遍历名山大川,饱览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性情,从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学的表现力,保证史记的文学性与创新性。 正因为如此,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称赞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司马迁有生存智慧 这主要表现为

3、他面对挫折的智慧。 首先表现为他认识到了生命的真正价值。他四十七岁时以李陵事下狱,受宫刑,这在当时是极大的耻辱,按流行观念,应当自杀,但他却选择隐忍苟活,因为他认为“人固有一生,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他要他要产生重于泰山的生命价值,就必须写完史记,让“文采不表于后也”。 其次是善于用古人著名人物遭受挫折而不屈奋斗的事例激发自己,宽慰自己。他认为周文王写周易、孔子编春秋、屈原写离骚、左丘明写国语;孙膑写孙膑兵法等都是在遭受严重挫折的之后完成的,从而激励自己坚强活下去,完成史记。,三、司马迁有创新智慧 他写作史记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因而他写史记注重创新,一是写作了第

4、一部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期,记载了约三千年的历史,是古代历史的一次大总结,大汇集。 二是开创了纪传体的写史体例。二十四史的其余二十三部,虽略有改动,但基本体例依据的是史记。 三是取材广泛,史料丰富。广泛搜集整理了竹帛、青铜器铭文、碑刻、甲骨铭文等的资料,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传承,居功甚伟;它以社会为中心写历史,对帝王、将相、各级官吏、学者文人,游侠、刺客、货殖(工商业者)等各阶层的人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均有所反映;它对六经、诸史、诸子百家、科技、天文历法、医药等古代文化的诸多内容,均有总结与评介,堪称我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探究生趣,问:我们能从鸿门宴第三段中学到什么智慧? 一

5、、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积累知识。 指导学生速读课文,用批注的方式标出段落与层次,标出关键词语与语句,标出自己不懂之处,批上自己的阅读感受。 指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归结交流应掌握的文言知识。 老师总结强调。 (本环节,将识记与理解结合,在识记文言知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中又加深了记忆),二、指导学生速读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智慧 指导学生速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几个人的。 课堂讨论:作者是如何写几个人的? 在交流中,老师指导学生归纳明确: 1.要写出人物之间的关系: 项羽 项伯 张良 刘邦 本段文字是以项伯为中心来介绍人物之间的关系的,项伯与项羽是亲戚关系,

6、与张良是好朋友的关系,与刘邦是敌对关系。张良与刘邦是上下级关系。,以项伯为中心来介绍人物之间的关系,突出了项伯在鸿门宴这场危机中的关键作用。 因为他与项羽是亲戚关系,他的意见才会被项羽接受,项刘矛盾才有了缓和,历史才会因此而发生了新的转折; 与张良是好朋友的关系,他才会在关键时候“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以免朋友遭至不幸。 因为张良与刘邦是上下级关系,他才会把危机报告给刘邦,并帮他出主意化解危机。,2.要写出人物关系的转化。 该段文字主要写项伯与刘邦关系的转化,刘邦先因张良的关系与项伯成为了兄弟关系,再因为刘邦高超的人际交往艺术,他们成为了儿女亲家。 作者在写人际关

7、系转化的过程中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项伯与刘邦成为了儿女亲家,他才会转变态度,去劝项羽放过刘邦,使一触即发的危机得以缓和,才会在后文所写的项庄舞剑的危急时刻,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最终让刘邦得以逃归。 (在本环节,通过理解写人的技巧,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如何写多个人的最基本的技巧,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由于切入的角度新颖,又学之有用,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生存智慧。 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本段文字中张良、刘邦有怎样的生存智慧,项伯、项羽有怎样的智慧缺陷,我们能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课堂探究 1.张良有怎样的生存智慧?

8、 学生充分讨论后归结,明确:善于选择,善于让自己的意见得到重视。 面对项伯的密告,张良面临两个选择,选择项羽还是选择刘邦,选择友谊还是选择忠诚。张良都选择了后者,从历史的发展看,张良均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选择刘邦,他的作用才能得到更大的发挥,选择忠诚则由于大义。 面对刘邦的第一次征求意见,他没有回答,而是反问:“谁为大王此计者?”他要弄清出主意的人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以便弄清刘邦对把守函谷关的真实态度。,当刘邦回答之后,张良并不急于出主意,而是问刘邦:“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这一问是要刘邦自己意识到他的实力与项羽的差距,为他自己提建议奠定基础,这远比张良自己提建议后以实力不如作为理由要好得

9、多。 当刘邦第二次问意见的时候,张良才说出“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的主意,刘邦也就自然接受了。 如果没有弄清提出把守函谷关的人在刘邦心目的地位,如果不让刘邦先认识实力远不如项羽的实际,则他的意见很难为刘邦接受,而且还可能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带来危机。,老师补充: 司马迁这样写,实际上是融入他的人生的惨痛教训的。他在为李陵辩护时说,李陵的战功已经远远超越他自己的兵力所为,仅带五千兵,一次次以少胜多,战功累累,眼下只是身陷绝境,才作出了此番选择,凭他历来的操守,相信很快会回来报效朝廷的。 按照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文脉历史母本一文中的分析,汉武帝听了司马迁的话“就愤怒,认为司马迁不仅为叛将辩护,而

10、且还影射了李广义利的主力部队不得力”。 “为什么不能影射李广利的主力部队?因为李广利的妹妹是汉武帝最宠爱的李夫人。 李夫人英年早逝,临终前托汉武帝好生照顾哥哥。汉武帝出于对李夫人的思念,也就以极度的敏感保护着李广利。” 这都是司马迁在为李陵辩护时所忽略了的。,2.刘邦有怎样的生存智慧? 明确:善于听取意见,善于化敌为友。刘邦善于听取意见,有三点值得注意: 一是能清醒认识大局,善于对意见作出正确的选择。把守函谷关是一种意见,笼络项伯化解危机是一种意见,刘邦作出了清醒的选择。 二是善于弄清提意见的人的背景与意图。张良提出意见,刘邦并没有立即听从。而是问:“君安与项伯有故?”他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张

11、良提这个意见的意图,背后是否有阴谋,二是要弄清张良与项伯的关系究竟如何,项伯是否有帮忙的可能。 当张良回答:“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之后,他才立即按计施行。,在按计施行时,表现了刘邦化敌为友的智慧: 在没有关系时,通过第三者构成关系; 拉上关系后,善于转化为牢不可破的关系。 一般而论,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他理所当然地应该帮助项羽,但刘邦通过张良的关系,对项伯以兄事之,但他深知,这最多为一般的熟人关系,连朋友关系都算不上,于是刘邦在与项伯认识后,又结为姻亲关系,让项伯把感情的天秤倾向了刘邦,愿意心甘情愿的为刘邦出死力。,三是要有听意见的勇气。当项伯提出 “旦日不可不蚤

12、自来谢项王”意见之后,接受这个意见就得有一种勇气,亲自到项羽营中去解释,等于把自己的性命交给了项羽。 刘邦通过巧妙的方式,将敌人转化为了自己的铁杆盟友,为他的危机带来了转机,这就是了不起的生存智慧,也是事业发展的智慧。,3.项伯有怎样的智慧缺陷? 明确:缺乏远见,缺乏大局意识。项伯不能明确地意识到,秦王朝灭亡之后的局势发展,这是他帮助刘邦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帮助张良,虽然有讲义气的成份,但弄不清友谊与项氏集团未来的利益孰轻孰重。,4.项羽有怎样的智慧缺陷? 明确:缺乏远见,任人唯亲。项羽之所以听取项伯的意见,改变了早以制定的攻打刘邦的策略,是既没有意识到秦王朝灭亡后必定与刘邦争天下的趋势,也没有

13、明白优势与劣势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 听取项伯的意见而放弃了范增的意见,是因为项伯是他的叔父,而不是项伯的意见更正确,这里明显有任人唯亲的成分。,5.作品中人物的行身立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指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归结强调。,总结固趣,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 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5.归结学习的作用: 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 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

14、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自主反思 1.反思学习效果 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 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 2.反思学习态度 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反思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学习体验 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 2. 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 老师总结。 (从学习

15、态度、方法、习惯、效果等方面总结),设计意图,以学习智慧作为切入点 用智慧激活智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包含的智慧,通过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展示智慧,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激活学生的智慧,让作者的智慧、作品中包含的智慧、教师教学的智慧与学生学习的智慧相互启发,相得益彰,不断生成。,语文本身充满智慧。语文主要由课文组成,小到词语、修辞的运用,大到谋篇布局、立意无不显示作者的智慧。 刘锡庆在写作漫谈中将这一特点概括得很清楚:“一篇文章是由作者思想、生活、知识、文字(技巧)等各方面水平的综合反映。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作者执笔时都有要以自己全部的才学胆识和文学素养去拼搏、冲刺。作者各方

16、面的水平也总是能在一篇文章里综合地反映出来。”因而语文教学应将智慧作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语文教学应有知识、能力、智慧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的教学各有侧重又互为依托,每个层次的教学都与智慧相关。,知识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个层次,主要包括语言知识、修辞知识、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等。 应主要采用积累、理解、运用的方法。 语文知识的教学积累是关键,积累主要依靠识记,但又应与理解、运用相结合。 理解能帮助识记,运用是积累的目的,也能加深识记。 理解与运用能养成能力,形成智慧。,语言知识的学习包括对汉字音形义的综合把握,对新词、名言警句、语法知识(重点要注意有表达效果的句式的积累)的理解与积累,这些要以帮助理解文本与创造性运用为目的。 修辞的学习,要重点理解某种修辞的特点,作者运用的妙处与表达效果。 文学常识的学习,要把握作家的品质与经历,要把握作品的地位与人们的评价,要以让学生成为作家、作品的知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 文化常识的学习,要把握传统的思想、文化、习俗,特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