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虚词归纳复习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907270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虚词归纳复习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考文言虚词归纳复习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考文言虚词归纳复习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考文言虚词归纳复习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考文言虚词归纳复习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虚词归纳复习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虚词归纳复习ppt课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文言虚词归纳,1.了解文言虚词复习要点。 2.掌握虚词“之、其、而、以、于、乃、则” 的意义与用法。,学习目标,近年来,仙桃市中考语文卷中,增加了课外古文的阅读量。这类题目出题的原则就是“考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这就需要我们在复习阶段,系统地梳理课文中出现过的文言知识。现在,我把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作一个整理,仅供大家参考。,纵观近年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 二是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 三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中考文言虚词的考查角度,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之、其、而、以、于、乃、则、为、若、且、虽、然、乎、焉。本

2、节课主要归纳前8个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考点梳理,(一)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 1. “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如: .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传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一、复习“之”,(代物,它),(代事,这件事),(代人,他),3.“之”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4. “之”用作语气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如: 公将鼓之。久之,目似瞑。,(三)“之”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如: 送孟浩然之广陵,1.用作人称代词,代

3、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能指其一端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二、复习“其”,2.“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如: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 ,后 一个“其”可译为 马说),“难道”,“恐怕”,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

4、之间的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如: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十则,三、复习“而”,3、 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 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观潮,(一)“以”用作介词 ,有三种情况: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如:可译为( )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不以千里称也,四、复习“以”,因为、由于,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

5、译为 等。如: 以此自终 策之不以其道,“凭借、按照、依靠、根据”,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 等 如: 以衾拥覆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把”、“拿”、“用”,(二)“以”用作连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 如: 无从至书以观,“用来”、“来”,2表示结果,可译作 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以致”、“因而”,(三)“以”用作动词,可译为 如: 一儿以日初远(两小儿辩日) (四)“以”用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通“已”、“已经”。如:,“认为”,介词“于”的用法主要有五种: 1.表示处所,译作 等。 如:,五、复习“于

6、”,“从”、“在”、“到”,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 等。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向”“对”“同”“给”“到”,3“于”表示被动, 如: “受制于人”的“于”。 可译为,“被”,4.“于”表示比较,可译为 如: 贤于才人远矣。(伤仲永),“比”,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就”“于是” 如: 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六、复习“乃”,2、副词,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4、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如:王师北定中原

7、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1.却,可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 2.那么,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论语六则,七、复习“则”,说一说 “为”的用法有哪些?,(一)“为”用作介词,读作“wi”。主要有 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 “给”等。如: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3. 表示被动,译作“被”。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为”用作动词 ,读作“wi ”。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如: 知之为知之 (论语八则)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若为佣耕(陈涉世家),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如: 为坛而盟陈涉世家 以丛草为林童趣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为人五核舟记,(筑),(当作,作为),(认为),(雕刻),(三)“为”用作名词,如: 或异二者之为(指心理活动) 岳阳楼记。,今天这节课介绍了初中阶段常见的一些文言虚词,梳理了“之、其、而、以、于、乃、则、为”等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希望能给大家的文言虚词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