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美育》教学设计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907148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与美育》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美学与美育》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美学与美育》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美学与美育》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美学与美育》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学与美育》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与美育》教学设计(1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学与美育 教学设计,马显辉 电大临夏分校,课程概况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课程概况:,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2.课程的特点 。 3.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go,返回首页,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美学与美育是培养学员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素养、较高的审美鉴美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的课程。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美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时实践的结合。,over,2.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和辅成性,在知识内容上涉及了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内容。,over,3.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2、理解和掌握美学与美育的基本理论知识。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分析和鉴赏生活、自然以及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审美塑造的自觉性和在教学中贯彻美育的能力。,over,第一章,什么是美学,考核要求:,了解西方美学发展的五个阶段: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 了解美学作为现代学科在中国发展的六个阶段及代表人物。 识记五种美学研究方法:对话法、体验法、思辨法、实验法、阐释法。 了解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理解美学学科的性质。理解美学的对象。识记并掌握美学的定义。了解美学的基本问题。理解美学的特点。掌握学习美学的基本方法。,重点问题分

3、析:,1.本质论美学。 2.认识论美学。 3.语言论美学。 4.语言在现代中国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 代表人物。 5.美学的性质。 6.美学的对象。,go,返回首页,1本质论美学 :,本质论美学是指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其突出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本质论美学是西方美学的发生期形态,对于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柏拉图。,over,2认识论美学 :,认识论美学是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至19世纪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它不再沿袭上帝创造美的神学美学思路,而是突出了理性思

4、考的重要意义,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认识论美学的五种形态中,德国古典美学最为重要。德国古典美学是同这些重要人物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康德、席勒、黑格尔。在德国古典美学这里,美学研究虽然仍旧没有脱离“认识论转向”所开辟的理性主导轨道,但却大大提升了感性的地位。可以说,正是在对理性与感性的关系的新理解中,美学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大发展,使其成为古希腊以来西方美学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段。认识论美学代表着西方美学的活跃时段,尤其是其中的德国古典美学标志着西方美学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over,3语言论美学 :,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期发生“语言论转向”以来盛行于20世纪的以语言问

5、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美学流派。这种美学在今天影响很大,需要特别关注。,over,4美学在现代中国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代表人物。,美学在中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经历了清末民初美学、五四美学、20世纪3040年代美学、20世纪5070年代美学、20世纪80年代美学和90年代美学六个阶段。其中,王国维借鉴西方美学观念和术语撰写的一系列论文,使他在中国现代美学发展中占有创始人的地位;朱光潜在美学的学理化建设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宗白华倡导并亲身实践体验美学,提出“艺术意境”、“节奏”等现代美学重要概念及理论

6、,这些思想在20世纪8090年代甚至时至今日产生着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over,5美学的性质 :,第一,把握形象。 第二,突出具体。 第三,强调体验。 美学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over,6美学的对象 :,美学的对象在于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这可以从如下四方面理解: 第一,美学研究富于生命活力的形象。 第二,美学研究人的丰富与完整特性。 第三,美学研究人的整体形象。 第四,美学研究具体审美活动。,over,第二章,美及其形态,考核要求:,了解历史上根据不同探索途径所提出的关于美的本质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掌握关于美的含义的基本概括。 掌握美的基本特征。

7、 理解自然美的特征。了解自然美的界定和实质。 理解社会美的特征。了解社会美的界定和实质。了解人的美在各种形式中的表现。 识记界定艺术美的要素。掌握艺术美的界定。理解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掌握艺术中“化丑为美”的原则和基本途径。 了解科学美的界定和科学美的种类。了解技术美的界定。 理解西方文化中的几个基本美学范畴:优美与壮美,崇高与滑稽,悲剧与喜剧,荒诞。理解中国文化中的美学范畴:阳刚与阴柔,典雅,自然。,重点问题分析:,1几种关于美的本质的代表性观点。 2美的含义与特征。 3自然美的特征和实质。 4社会美的特征和实质。 5艺术美的含义及主要特征。 6科技美的含义。 7美学范畴。,go,返回首页,1

8、几种关于美的本质的代表性观点。,英国艺术批评家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说。 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趣味无可争辩”、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车提出的美就是直觉。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认为关系产生美的效果。 俄国的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著名的“美是生活”的美学观点。,over,2美的含义与特征。,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具有无功利性和感染力的活的形象,具有符号性、感染性、无功利性、形象性四个基本特征。,over,美的符号性特征:,美的符号性是指美所具有的物质化形态的特性。,第一,美以符号形式向人类传达其内在意义.,第二,人类通过符号表达人生的美;,第三,人类还通过符号构建相互沟通的美的世界。,over,美的感

9、染性特征,美的感染性特征指指美具有一种使人感动的特性,,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感;,人与物之间的动感 ;,主体的精神性快感 。,over,美的无功利性特征,美的无功利性特征指美的无功利性是指美的事物具有与人的直接的实际利益考虑相脱离的特性。,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考虑;,主体也不对客体进行实际功利的评价。,over,美的形象性:,美的形象性是指美通过符号形式而创造具体可感画面的特性。,从客体方面理解,美总是在符号形式中呈现为具体可感、丰富活泼的生动形象;,从主体方面来说,美依赖于主体对形象的直觉。这主客体的交互作用造就了生动感人的美。,over,3自然美的特征和实质。,自然美,是指人所生

10、存于其中的自然界事物的美。它具有自然性、形式性和变易性的审美特征。,自然美的实质在于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成为体现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动的符号。,自然美的变易性特征,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认识:自然美是一种最活跃多变的天然符号,具有易于变动的特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自然事物引起人的不确定联想;自然事物本身就是气韵生动、变动不居的活的形象;人赋予自然事物不同的意义。,over,4社会美的特征和实质。,社会美是指社会事物的美,它是社会事物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其特征表现为具有社会性、意蕴性、稳定性。,社会美的实质是社会事物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成为体现人的自由本性和创造力的形象。,ov

11、er,5艺术美的含义及主要特征,艺术美是一种美的形态,是指人类创造的艺术的美,它是艺术符号系统所显现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艺术美的特征在于艺术符号中形式和意蕴的统一;艺术创造中创造和规范的统一;艺术接受中个体和社会的统一。,艺术的“化丑为美”,在艺术中,“丑”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要素。艺术运用符号把现实生活中的“丑”变为审美对象,赋予它审美的价值。这就是“化丑为美”。 艺术“化丑为美”的基本途径是批判、对照和形式创造。但是,我们还要认识到,艺术的“化丑为美”只是赋予了丑的事物以一定的审美价值,并不意味着丑的事物的本质也改变。,over,6科技美的含义,科学美是一种美的形态,它是指科学活动中的

12、美,是科学活动中那种能体现人的探索本性和认识能力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它包括科学对象的美,科学过程的美,科学理论的美。,技术美是美的形态的一种,指技术活动的美。它是技术活动中那种能体现人的开拓和创造本性并具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技术美有三层主要含义:一是指技术对象的直观形式使人类得到感官愉悦,二是指技术对象是对人的自由活动的肯定,三是指技术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审美世界。,over,7美学范畴,优美与壮美。 悲剧。 荒诞。 典雅。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特征及相互关系。,over,优美与壮美,over,悲剧,over,典雅,over,荒诞,over,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over,第三章,美感,考核

13、要求,理解美感与快感的关系。 了解审美心理、日常心理、审美态度的含义与相互关系。 理解美感的含义。了解美感活动主体与对象的互动关系。了解美感的要素。掌握美感的特征。 理解审美直觉的含义、界定、基本类型及作用。 了解审美情感的含义与特征。了解审美情感的呈现方式。了解审美情感的地位与作用。 了解审美想象的含义与特征。了解审美想象的基本类型。 了解审美理解的含义与特征。了解审美理解的基本表现形式。 理解审美体验的含义与特征。 了解审美体验的过程。 了解审美体验与艺术的关系。 了解美感培养与美育的关系。,重点问题分析:,1美感的含义与特征。 2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的关系。 3美感的心理要素。 4审美体验

14、与艺术创造的关系。,go,返回首页,1美感的含义与特征。,美感是一种特殊的快感,是人类性的自由的精神感受。美感来自于人类的符号实践。它是主体与对象互动中产生的、由感性力量超越心理结构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它是人的自由的象征性实现。美感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直觉中蕴涵着理性;第二,无功利的目的合乎人类的目的性;第三,个体的感受具有普遍可传达性。,over,2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的关系。,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日常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做出的实用功利和逻辑认知的反应,审美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作出的美感的反应。 联系:审美心理是日常心理的超越和升华,是主体从功利态度、认知态度向审美态度的转化

15、。,over,3美感的心理要素,美感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审美直觉、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理解。,over,审美直觉:,审美直觉是美感心理活动中最显著也最基本的一种现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感受方式,是主体对事物感性形式的直接的、整体的、动情的观照。审美直觉可相对分为审美感觉、审美知觉、审美统觉(联觉、通感)三种。,over,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美感心理关键的、决定性的要素。是一种蕴涵着理解、经过想象创造和升华了的情感。它具有理解性、想象性、人类性。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情感大致有三种呈现方式: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普遍同情。其中移情又可分为四种类型:统觉移情、经验移情、气氛移情和表现移情。,over,审美

16、想象:,审美想象是美感心理活动的要素,是一种自由地把握感知表象和创造感性形式的能力,是具有感性活跃性、情感渗透性和自由超越性的精神活动。它有三个基本类型:感知想象、再现想象和创造想象。,over,审美理解:,审美理解是人在审美中以感性直觉的方式、以情感为逻辑把握事物的本质意义。,over,4审美体验与艺术创造的关系。,艺术创造过程一般分为三个主要环节:兴发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它们互相关联、渐层推进。审美体验既是艺术创造活动的起点,又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创造性动力因素。可以说,没有什么体验,就没有艺术创造。,第一, 审美体验是艺术兴发的根本动力。 第二,审美体验是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第三,审美体验是艺术物化的终极根据。,over,第四章,什么是美育?,考核要求:,了解西方美育关的演变和基本特点。 了解中国美育观的演变和基本特点。 理解美育的含义。 理解美育的特征。 了解现代中国的美育问题的提出和使命定位。 了解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 理解美育的功能。 了解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