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1860334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的】、能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再创造。、能举一反三地学习更多更好的诗歌。【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吟咏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教学难点】对诗歌的再创造。【教学设想】、安排三课时。、方法:朗读法、研讨法。【教学过程】课时学习望岳一、导入杜甫在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杜甫的望岳诗有三首,分咏东岳、南岳和西岳

2、。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二、整体感知、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字词译释:钟:聚。会当:唐人口语,“一定要”凌:登,乘。三、逐句诠释、“岱宗”两句。“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

3、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造化”两句。“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荡胸”两句。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

4、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哲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四、总结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学生自由发言。五、作业背诵、默写本诗。第二课时学习春望一、朗读全诗二、介绍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

5、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三、赏析本诗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

6、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

7、想望亲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

8、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四、作业背诵、默写全诗。第三课时学习石壕吏一、介绍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这番痛苦的经历凝集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这是一首古体叙事诗,用了白描手法,诗人对故事作了客观描述,看似没有主观感情参与,但在事件

9、的发生过程中,读者会感到处处有诗人在,叙事带有明显的抒情色彩。两个“一何”是诗人感受到的差役的凶暴、老妪的悲苦;“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是诗人听说了一家人已为国家作出了多大的牺牲,“出入无完裙”食不裹腹、衣不蔽体是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别”诗人亲身感受到这一家的悲惨遭遇。本诗通过一家人在安史之乱时期的悲惨遭遇,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二、范读、正音:逾墙走邺城戍老妪泣幽咽、学生读课文。三、参看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重点诗语的解释四、按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给课文分段五、分析、这首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叙事的线索是什么?、说说本文的写作方法。围绕主题组织材料。全诗紧扣吏促人、妇诉苦,与这两者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情一概不写。明写和暗写相结合。条理清楚,结构完整。六、作业改写成记叙文。改写要求:、人称:、第三都可。、变换表达方式:将直接叙述改为人物对话。、人物不变。、顺序不变。、主题不变。、联系背景,构建生活场景。注意事项:字数不少于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