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堂导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1859266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9.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堂导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堂导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堂导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堂导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堂导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堂导学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名师导学理清结构:有的人有的人行尸走肉活精神不死精神已死死人离开人世语言特色:语言直硬、冷峻,抒发出作者内心强烈的、压抑不住的火一样的感情。语言通俗、晓畅。茅盾评论作者的诗风时说,他的诗“只是用了朴素的字句写出了平凡的百姓的生活”。臧克家写的有的人巧妙地运用了大众的语言表达深沉的哲理。语言形象、生动。有的人所要告诉人们的是怎样对待生与死的人生观问题。作者并没有用哲学的方式,而是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表达重大主题。就是说,他把力量放在诗的艺术形象的表现力上。这无疑说明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这首诗富于节奏美、韵律美,格式严谨但又不刻意追求字句上的齐整,

2、思想感情的表达自然、流畅。把握重点:理解对比的写法。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一方面,作者灵活地运用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伟大精神的整体概括,另一方面以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作为一切反动派罪恶行径的形象概括,从人生意义、具体表现、不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褒贬鲜明,引人思考,给人以深刻印象。理解这首诗所揭示的人生哲理。这首诗一开始就点明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后面紧紧围绕人应该怎样活、怎样对待死来展开,把问题升华到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观的高度。鲁迅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人民就崇敬他,纪念他;反动派骑在人民头上,一心想流芳百世,人民就咒骂他们,唾弃他们。这首诗

3、就是在生与死、荣与辱、善与恶、美与丑这些人生观的种种具体表现的激烈交锋中,深刻地揭示了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心目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攻克难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靠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者”,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质询疑点:为什么说“把名字刻人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