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案例分析》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794473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5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刑法案例分析》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刑法案例分析》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刑法案例分析》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刑法案例分析》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刑法案例分析》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刑法案例分析》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刑法案例分析》ppt课件(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刑 法 案 例 分 析,阳 相 翼,第一讲 刑法的概说 一、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刑法的性质 (一)刑法的阶级性质 (二)刑法的法律性质,三、刑法基本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 1.含义: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罪刑法定原则的四个派生原则: (1)排斥习惯法 (2)排斥绝对不定期刑 (3)禁止有罪类推 (4)禁止重法溯及既往,3.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 (1)罪刑法定化:即犯罪与刑罚必须由法律事先加以明文规定,不许法官自由擅断。 (2)罪刑实定化:即对构成犯罪的行为和犯罪的具体后果,刑法应作出实体性规定。 (3)罪刑明确化:

2、即刑法条文必须文字表达确切、意思清楚,不得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二)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1.含义:“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2.具体表现 (1)定罪上一律平等 (2)量刑上一律平等 (3)行刑上一律平等,(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 “犯多大的罪,便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也应判处轻重相当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罚当其罪。” 2、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立法体现 确立了科学严密的刑罚体系 规定了区别对待的处罚原则 设置了轻重不同的法定刑幅度,四、刑法的空间效力 一)刑法的空间效力的概念 是指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

3、力。 二)刑法的空间效力的原则 1.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 2.我国刑法的属人管辖权 3.我国刑法的保护管辖权 4.我国刑法的普遍管辖权,五、刑法的时间效力 一、刑法的生效时间 二、刑法的失效时间 三、刑法的溯及力 1.刑法溯及力的定义是指刑法生效后,对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2.各国关于溯及力的原则 3.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 “从旧兼从轻原则”,六、犯罪与犯罪构成 (一)犯罪 1.概念: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的犯罪概念。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按照法律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

4、.特征: 1)犯罪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 2)犯罪是一种触犯刑律的行为。 3)犯罪是一种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二)犯罪构成 1.概念 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2.特征 1)犯罪构成所要求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都必须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 2)犯罪构成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3)犯罪构成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说明的是犯罪成立所要求的基本事实特征,而不是一般的事实描述,更不是案件全部事实与情节不加选择的堆砌。 3、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 1)犯罪客体 2)犯罪的客观方面 3)犯罪主体 4)犯罪的主观要件,第二讲 犯罪客体 一、概念 犯

5、罪客体是我国刑法说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二、特征 1.是一种社会关系。 2.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3.是被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三、研究犯罪客体的意义 四、犯罪客体的分类 1.一般客体 2.同类客体 3.直接客体 A.简单客体与复杂壳客体 B.物质性客体与非物质性客体 C.现实客体与可能客体,五、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1.犯罪对象的概念 指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2.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犯罪客体寓于犯罪对象之中,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外部表现。 区别:A、B、C、D、E,第三讲 犯罪客观方面,一、概念 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

6、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 二、要件 1.危害行为(一切犯罪的必备要件) 2.危害结果(大多数犯罪的必备要件) 3.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特定犯罪的必备要件),三、危害行为 1.概念:是指在人的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 2.特征: A有体性 B有意性 C社会危害性 3.表现形式: A作为 B不作为(要件:负有特定法律义务、有能力履行、不履行),4.不作为的义务来源 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2)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 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4)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四、危害结果 1.概念 广义:是指行为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损害事实。 狭义:是指犯罪构成

7、要件的结果,通常也就是对直接客体所造成的损害事实。 2.特征: A客观性 B因果性 C侵害性 D多样性,3.分类 A构成结果与非构成结果 B物质性结果与非物质性结果 C直接结果与间接结果 五、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人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1因果关系的客观性。 2因果关系的相对性。 3因果关系的必然性。 4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5要注意不作为犯罪中因果关系的特殊性。 六、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都是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第四讲 犯 罪 主 体,一、概念 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8、二、刑事责任能力 1.概念: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须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内容: A辨认能力 B控制能力,三、与刑责能力有关的因素 1.刑事责任年龄 A完全不负刑责年龄段(不满14周岁) B相对负刑责年龄段(已满14不满16) C完全负刑责年龄段(已满16周岁) 2.精神障碍 3.生理功能丧失 4.生理醉酒 四、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 五、单位犯罪,第五讲 犯罪主观方面 一、概念 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有的心理态度。 二、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 1.对于刑法理论的意义 2.对于司法实践的意义,三、犯罪故意 (一)概念和构成要素 指

9、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构,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构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1.犯罪故意和故意犯罪 2.犯罪故意的构成要素 A.认识因素 B.意志因素,(二)犯罪故意的类型 1.直接故意 2.间接故意 3.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四、犯罪过失 (一)概念 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 (二)类型 1.过于自信的过失 2.疏忽大意的过失,五、意外事件 1.概念 2.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异同 六、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1.犯罪目的 2.犯罪动机 3.区别和联系 4.研究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

10、意义,七、认识错误 1.概念 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的刑法性质、结果和有关事实情况不正确的认识。 2.法律认识上的错误 3.事实认识上的错误,第六讲 正当行为 一、概述 1.概念 指某种行为在外观上似乎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而实际上却是为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权益而实施的对社会有益的行为,或者虽对社会造成了损害结果,却不具备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 2.特征 正当性、善意性、私力性、有利性、损害性。,2.种类 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 C.依照法令行为 D.执行上级命令的行为 E.正当义务行为 F.自救行为 G.经被害人同意的行为 H.科学研究和自然探险行为,二、正当防卫 (一)概念和

11、意义 (二)正当防卫的条件 1.有实际不法侵害存在。 (起因和前提条件) 2.不法侵害必须正在进行。 (时机条件) 3.必须为了保护合法利益。 (主观条件) 4.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进行。(对象条件) 5.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限度条件) (三)防卫过当及其刑责,三、紧急避险 1.概念和意义 2.紧急避险的条件 3.避险过当及其刑责 4.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的区别,第七讲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一、概述 1.概念和特征 犯罪的完成形态既遂形态 犯罪的未完成形态预备、未遂、中止形态 特征:结局性 排他性 局限性,2.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意义 3.犯罪停止形态的范围 4.犯罪未完成形态负刑

12、责的根据 二、犯罪既遂形态 1.概念:是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的犯罪行为,已经符合刑法规定的完成该种犯罪所要求的全部构成要件的情形。,2.犯罪既遂的类型 结果犯的既遂 行为犯的既遂 危险犯的既遂 举动犯的既遂 3.既遂犯的处罚原则,三、犯罪的预备形态 (一)概念和特征 1.概念:指行为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于实施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2.特征 (二)犯罪预备行为的类型 (三)预备犯的处罚原则,四、犯罪的未遂形态 (一)概念和特征 1.概念: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2.特征 A.

13、行为人已着手实行犯罪 B.犯罪未完成而停止 C.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三)类型 (四)未遂犯的刑事责任,五、犯罪中止形态 (一)概念和特征 概念:是指在犯罪过程中,由于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使犯罪终结的犯罪形态。 特征:1.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 2.行为人主观上有中止犯罪的决意 3.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 4.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的 (二)犯罪中止形态的类型 (三)中止犯的处罚原则,第八讲 共同犯罪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 (一)犯罪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 (二)犯罪客观方面必须

14、是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三)犯罪主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三、共同犯罪的认定 (一)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况 1.俩人以上共同过失行为 2.单方故意与单方过失行为 3.两人以上实施犯罪时故意内容不同的 4.同时犯 5.超出共同故意范围的犯罪 6.事前无通谋的窝藏、包庇行为 (二)片面共犯 指一方行为人明知他人正在犯罪并参与犯罪,二而人并不知情的犯罪形态。,四、各共同犯罪人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 (一)主犯的特征及其刑责 (二)从犯的特征及其刑责 (三)胁从犯的特征及其刑责 (四)教唆犯的特征及其刑责,第九讲 刑罚概说,一、刑罚的概念和特征 二、主刑 一)管制 1.管制的概念 2.管制的特点(P2

15、41-242) 二)拘役 1.拘役的概念 2.拘役的特点(P242-243),三)有期徒刑 1.概念 2.特点 四)无期徒刑 1.概念 2.特点 五)死刑 1.概念 2.适用死刑的限制性规定,三、附加刑 一)罚金 二)剥夺政治权利 三)没收财产 四)驱逐出境,四、 非刑罚处罚方法 一)概念 二)种类 1.判处赔偿经济损失或责令赔偿 2.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或责令赔礼道歉 3.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 三、非刑罚处罚方法的适用条件,第十讲 刑罚制度,第一节 刑罚裁量制度 一、累 犯 一)累犯的概念和意义 二)累犯的构成要件 1.主观要件:前后罪必须都是故意犯罪 2.刑种要件:有期徒刑以上

16、3.时间要件:5年以内 三)累犯的刑事责任:“应当从重处罚”,二、自首和立功 (一)自首的概念和意义 (二)自首的种类及其成立条件 1.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 1)犯罪人自动投案 2)犯罪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2.特别自首成立要件 1)主体限制 2)必须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自己的其他罪行。 (三)立功的概念和意义 (四)立功的种类及其表现形式,三、数罪并罚 (一)概述 1.概念 2.特点 (二)数罪并罚的原则 1.并科原则 2.吸收原则 3.限制加重原则 4.折衷原则 (三)不同情况下数罪并罚的具体适用,四、缓刑 (一) 缓刑的概念和意义 1.概念和种类 2.缓刑与其他刑罚制度的区别 3.意义 (二)一般缓刑 1.适用条件 2.考验期 3.对缓刑犯的考察 4.缓刑的法律后果 (三)战时缓刑 1.适用条件 2.战时缓刑与一般缓刑的区别,第二节 刑罚执行制度,一、减 刑 (一)概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