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黄先生与我的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17886 上传时间:2017-05-1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位黄先生与我的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两位黄先生与我的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两位黄先生与我的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两位黄先生与我的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两位黄先生与我的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位黄先生与我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位黄先生与我的(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两位黄先生与我的 20072007 年于我而言是非常特殊的一年,这里当然只谈学习方面,而这种特殊,与我在这一年接触到的几本书有很大的关系,兹结合两位黄先生的著作,谈几点自己在中医学上思维的转变。先来看几段文字(我节选了几句黄煌先生、黄龙祥先生书中意思比较接近的言语,简单的做一对比,以体现二人在学术思想上的特点)经方研究首先要弄清“是什么” 的问题,至于 “为什么”的问题,必须在弄清“是什么 ”这些事实的基础上才能弄弄明白。黄煌经方的魅力也就是说,我们探索“为什么” 之前,一定要首先搞清楚 “是什么”。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我一直主张, “不求其全,但求其真 ”,即不想创造一种能够解释所有临床

2、现象的学说,而愿意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临床经验和事实。黄煌经方的魅力中医学说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该学说中“规律” 部分的实践含量,而不在于对“规律” 的解释,因为真正指导中医实践的是经验规律本身。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经方研究的原则,必须强调科学精神,即实证的研究,不研究看不见的东西,方证就是可以把握的东西。不去研究空洞玄虚的理论和无法在临床验证的假说。黄煌经方的魅力采用实验方法试图去证实中医学说中的“解释” (或“假说”)部分,实际是丢掉了珍珠而抓住了“鱼目” 。以古人的 “理论解释”为起点,以证实古人的假说为终点,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得中医的理论永远无法发展,实现不了“中医理论现代化” 的目

3、标,反而会强化人们 “中医不科学”的印象。 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金元之后,医学进入杂学化时期,各种学说空论一气。到明代,医学进入理学化时期,满纸阴阳水火太极八卦,太空泛!到清代,则进入医学的文学化时期,医家皆讲文字押韵对仗,连医案也写成骈体文了,医学离自然科学的路越发远了。黄煌经方的魅力古代中医学说中带有其所处时代的文化哲学的包装,如果不揭开这层层包装纸,我们就不能看到中医理论的本来面目。使得中医学无法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的实验研究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古往今来,中医的各家学说,都是对临床经验和事实的个体解释,想不通过临床实践,而通过理论的空想,就能完全掌握中医临床技术,那是空想。黄煌经方

4、的魅力关于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及其与内脏的关系,在古代有多种不同的记载,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种。传世的“经络学说” 古代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某一学派对所总结的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一种解释。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哲学理论是无法在实验室找到实质的,即使找到了所谓实质,对中医临床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黄煌经方的魅力中医理论在其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其所处时代所特有的的文化哲学思想或多或少的会渗透其中,将这些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混合体不加剖析地置于实验室,无论应用多么尖端的技术,不论研究多少年,也不可能获得明确的研究结果。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设想有那么一天,中医不讲六经气化了,不讲五脏五行

5、了,只要那时的中医还在利用中药防病治病,那也不足为怪,也许那就是 21世纪的中医。黄煌经方的魅力不论古人用什么样的概念(“脉” 也好, “经”也好, “络”也好)来解释这种联系,都不重要,而且古人给出的这些解释,以现代的科学水平衡量,正确也好,错误也好,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古人发现的诊疗规律本身,数千年前的中医学说对于今天,正如今天的医学假说对于千百年后的未来一样,随着生命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今天的某些学说肯定会被修正或取代。然而古代医家发现的现象和规律,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价值,我们应该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经络学说所揭示的人体特定部位间特定联系的规律上,而不应该被其中的“解释” 部分 十二条

6、脉牵着鼻子走。 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求实是经方医学的灵魂,多少年来,辩证论治,常常被理解为对病机的思辨,临床上直观的东西少了,而思辨的玄学的东西,许多本应该成为规范的东西变得不可捉摸,中医学必须回归经方医学的实证精神。黄煌经方的魅力当前,中医庸俗化的趋向比较突出,青年中医往往在一些不切实际的一些理论中纠缠不清,辨证论治成了一种踏虚蹈空式的游戏。黄煌经方的魅力无论何种辨证,最终都要落实到方药上去,离开具体的方药,辨证往往空泛而笼统。黄煌经方的魅力经络学说中带有很大主观推测成分的“解释” 部分是以一种貌似客观性描述的形式出现,它遮蔽了含有较多实践成分的“规律” 部分。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古

7、代经络学说即古人对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一种解释,它的精髓在于其中的观察对象本身人体上下内外联系的规律,而不在于其直观、类推式的理论说明十二经络循行线。 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 许多人认为中医的用药是严格的按照理法方药的程序进行的,但实际却恰恰相反。黄煌经方的魅力长期以来,中医界以“医者意也” 为搪塞,沉湎于笼统模糊的空眼虚论之中,应当指出,实事求是的医学态度,是中医学研究的灵魂。黄煌经方的魅力不要把大量的时间解释“为什么” ,而要让同学们明白 “是什么”以及“怎么干”,尤其不宜提倡古代的学说去解释“为什么”。 黄煌经方的魅力其实整个的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中都存在着如何准确把握研究对象的问

8、题。问题的症结在于对于古代中医学说的不同成分还缺乏科学的分析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用主观设计的理论框架套量客观实际,这样做的结果是减弱例如经络学说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并不缺乏客观事实,但为了维护理论体系形式的完美,往往采取“削足适履 ”的做法 ,对客观真实进行裁剪,以自圆其说。 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由于传统文化较强的文化性,各个时代的儒学文化、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以及地方民俗等,无不给中医学带来明显的烙印,如何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是摆在每个中医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难度相当大的任务黄煌经方的魅力重要的是先弄清“是什么” ,然后再探索 “为什么”。这也是科

9、学研究的基本程序,中医学之所以发展不快,从学术上找原因,那就是中医本身的许多临床经验和事实尚未整理出来,很多技术规范十分模糊,作为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尚未完成,如果急于寻找解释,那就容易导致学术陷于空泛。黄煌经方的魅力要对中医经络学说进行实验研究,第一项工作就是将隐蔽在学说中的“规律”部分、准确完全的剥离出来,并对古人归纳的这些规律所依据的“事实 ”进行严格的检验,以明确其实践含量,中国的经络学说的现代实验研究就是在缺乏这一基础的特殊背景下仓促上马的,从一开始就走如了误区:即将经络学说中的“解释” 的部分作为实验研究的对象而不自知。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1.有关于事实和理论家庭的影响,我选择了中

10、医院校,大学的前两年,我是个非常刻苦的学生,中医基础课程的教材每页都写的密密麻麻,那时真是一字一字的读书,认认真真的思考,中基、中诊、中药、方剂都是几十遍的看(这个数字没有夸张) ,晚上熄灯之后还在用电筒看书,那时不是想考试考的好,而是真的喜欢,不仅是看,而是认认真真的去想,刨根问底的去想。所以一直到现在我都奇怪那两年为什么有那么大的热情去学中医。大三时开始上中内,我却怎么也提不起兴趣,教材怎么看怎么无聊,于是只挑自己喜欢的课去上,同一学期开课的内经是四大经典之首,我怎敢怠慢,讲课的张登本老师是全国知名内经专家,课讲的极好,我上课还专门录音。有一天在伤寒教材上看到一个真武汤的病案,治疗眩晕兼肌

11、肉颤动(帕金森病) ,我立刻联想到经文“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片刻之间,只觉对这病的理解、对经文的理解都深了一个层次,心说“:经典就是经典,果然高深!”学期结束,我的论文论“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得了全年级最高分,后来,慢慢的开始疑惑,难道我真的要知道“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才会看这种 “阳虚动风”吗?非要知道这句话才会用真武汤吗?如果我只知道真武汤的方证,只知道用附子、用茯苓、用白术的指征而不知道内经的这句话,我是不是就真的处理不了这种疾病?反过来,如果我知道并熟悉这句经文,是不是我就真的能识得此证?是不是就真的能开的出真武汤?经文的确很好的解释了这个病案中的症状

12、甚至是用药,但是我脑海中没有这句经文,没有“阳气濡养筋脉阳气不足、水湿泛滥筋剔肉膶”的认识,我只知道这种体质、这种症状、这种脉象、甚至这种疾病对应的就是真武汤证、附子证、茯苓白术证(此处引黄煌先生学术思想中的名词) ,我能不能很好的处理这种病呢?我步入中医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无知晚辈,不肖子孙,不敢对先贤前人的经典妄加非议, 内经也确实凝结和体现了先人的智慧和心血,她对针灸的实践、人体生理、病理、养生甚至是人生、人与自然的独特视角,都有值得现代医学和科学研究和借鉴的地方,但是对于一个正真要打拼在临床上的中医来说,我们怎么对待前人留给我们的医学知识呢?重事实还是重理论?重规律还是重对规律的

13、阐释?什么样的理论能真正指导中医的实践?重其所然还是重其所以然?所以然中,又有哪些是能属于规律,哪些属于尝试性解释?现行的中医理论,的确最大程度上解释了临床事实,但也在最大程度上掩盖了遣方用药的真正规律和技巧,使真正能指导实践的理论隐而不彰,脏腑阴阳五行,的确能几乎通解所有的临床实践,而且只要需要,它可以无限的深入循环,比如大二学方剂的时候,我非常不满意教材的方解,觉得它说的不够圆满,于是自己动手写方论,参考各家方论,参考“药对” 学,写此方为什么一定用此药,往往写到“某经之邪,非此不能除也;某药配某药,上能通某窍,下可补某脏,左能入某经,右能达某络”的地步方肯罢手,一篇方论,往往有数个医家的

14、言论经我整合而成,看过的同学都说我写的比教材好的多,看起来似乎无懈可击。现在想来,这些方论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不过是我对这些既定事实的个体解释,是先有了方剂的功效和方证,然后我再根据自己的需要赋予某些药物某些特性,以期达到一个圆满的解释,但反过来根据方论推出一个结构严禁的方剂,却是万万不能。这种理论能解释实践却不能指导实践的困惑虽然也隐隐在心里出现,但那时学习的重点仍放在传统理论上,放在“所以然”上。直到 06 年底,接触到十大类方 ,思路上才有一点变化,07年初,我在图书馆见到了经方的魅力 ,从那时起,开始重点关心方证,重点关心事实和规律。2.各家学说我正式接触中医各家学说 ,是研究生复试阶

15、段,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在中医界存在这样的现象,即:医家用自己的语言来阐释临床实践。前人的语言,只是为了描述他们眼中的实践,无论是“肝肾不足 ”,还是 “胃火炽盛”,它们都只是医家的个体语言,是为了描述医家眼中所见到的医疗实践,但是在流传的过程中(尤其是以书面的形式) ,这种语言留了下来,但是它所对应的临床实际却模糊了,这里穿插一个小例子,我父亲在平时开处方时,常在诊断一栏中写上“肾气下陷 ”。按照教材上的标准,这不是一个规范的诊断,这只是他个人的语言。反过来说,因为有了这条“肾气下陷” ,在父亲的用方、用药经验中,有些方药就是能够“升举肾气” 的,而我学习的时候,也从来没有想过从“肾主封藏、肾为气之根” 等角度去分析他所说的“肾气下陷 ”到底是哪些理论推断而来的,到底和心火、肝阳、脾土有什么关系,我只是关注每当他做出这一诊断时,是看到了怎样的人、怎样的面色、怎样的体态、怎样的脉、怎样的症状,甚至是,怎样的化验结果。做出诊断后,用什么药,用多少。这才是一条经验中真正核心和有价值的方面,至于怎么去阐释它,与父亲的自身的所学、所想,以及他的表述习惯有关,如果父亲要写一本反映他学术经验的书,那么我想他一定会想办法让他的这条“肾气下陷”在理论上也能说的圆满,但这其实只是一种说法而已,不能反应出他的用药经验,只是在中医的理论方面,又多了一条个人见解。我的父亲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