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765863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6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农业的发展阶段,原始农业 始于史前文化后期的新石器时代,历时约7000年 基本特征:使用简单的石制农具,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单纯依赖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来恢复地力,劳动者实行以部落内部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人们只能获得有限的生活资料来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3,古代农业 泛指从原始农业到近代农业之间的农业。大体上相当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农业 基本特征:以手工业制造的铁木农具为操作工具;以人畜力为主要动力;生产技术主要依靠农民在长期实践中逐步积累起的传统经验;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低,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型的自然经济状态;农业生产效率低,而且进步缓慢,4,近代农业 介于古代农业和现代农业

2、之间,大体上指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40年代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阶段 基本特征:机器大工业制造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农机具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工业生产的其它生产资料在农业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农业技术开始采用近代自然科学和农业科学的成果;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逐渐提高,自然经济向商品化生产转变;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和农民的比重开始下降 在我国,通常把古代农业和近代农业合称为传统农业,5,现代农业 代表当代世界先进水平,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目前发达国家达到的农业生产力水平 基本特征: 在生产资料方面,现代农业广泛使用现代工业为农业提供的物质技术装备和其它农用投入品 在生产技术方面,广泛采用现代农业生产

3、技术,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在生产力组织方面,农业已成为高度社会化的产业部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广泛运用 概括:机械化、科学化、社会化的农业。或,用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现代管理武装起来的农业,8,从广义和狭义分别去理解农业现代化 狭义:仅指农业生产部门的现代化 广义:农业产业现代化、农业环境现代化、农业主体现代化 既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也是为加快这一转变过程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90年代对农业现代化认识的深化,9,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科技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改

4、造成为既具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的定义,10,国外农业现代化的模式,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传统农业已经达到了资源配置最优的极限,要改造传统农业就必须引入现代技术 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的“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农业生产对技术的需求,取决于特定经济中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11,美国:农业现代化初期,首先抓机械技术措施,实现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在基本实现机械化后,再把重点转向生物、化学等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力 日本:农业现代化初期,首先选择了用化肥替代土地,并运用生物技术改良品种,通过兴修水利和合理栽培等,大力提高土地

5、生产率。然后,再把重点转向生产手段的现代化 西欧:同步发展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土地生产率并重,12,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建立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 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 建立繁荣、富裕、文明的现代农村,13,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教材中的指标体系,农业劳动生产率 土地生产率 农产品商品率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农业资源和环境指标 农民人均纯收入,14,农业部的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15,中国农大的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16,浙江大学的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17,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实现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与与技术创新 实行有机农业与

6、无机农业相结合 注重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 强调劳动集约和资金集约相结合 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逐步推进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8,可持续发展的提出,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推出保护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我们的共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19,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指出:为了保护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人类

7、的家园地球,要彻底地改变各国现行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传统的发展观念,努力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全球可持续发展执行计划和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文件对过去10年来被忽视和未得到解决的生态问题设立了解决的时间表,并将重点集中在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水与能源等五大领域,20,可持续农业的内涵,1985年美国加州议会通过可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2000年:转向可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报告 198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制定了“持续农业生产:对国际农业研究的要求”的文件 1991年4月FA

8、O在荷兰丹博斯召开了“农业与农村发展国际研讨会”,发表了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宣言和行动纲领,21,丹博斯宣言对可持续农业的定义: 采取某种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久的农业(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能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并不造成环境退化;同时,这种发展在技术上是适当的,在经济上是能持续下去的,并能为社会所接受。 战略目标: 积极增加粮食生产(温饱目标) 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收入目标) 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环境目标),2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模式,战略目标(

9、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 保持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确保食物安全 )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状况(发展农村经济 ) 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合理利用保护资源 ) 发展模式: 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23,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 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方针指导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以及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依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要求,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

10、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 体现以发展为主导的思想,在求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24,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从制度和政策上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制定和完善人口政策,减轻需求压力 制定和完善资源保护利用政策,缓解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约束 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中的地力补偿机制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25,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从生产技术上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组织力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和环境问题、食物安全问题、农药和化肥问题等开展综合研究 加强节地、节水、节能技术,科学施肥、施药技术,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农作制度等的研究 加快传统农业技术与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紧密结合,26,加强农业资源管理、保护及农业基本建设,从生产环境方面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资源管理工作 加强资源保护工作 加强农业基本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