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乡镇地名的来由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17616 上传时间:2017-05-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醴陵乡镇地名的来由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醴陵乡镇地名的来由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醴陵乡镇地名的来由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醴陵乡镇地名的来由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醴陵乡镇地名的来由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醴陵乡镇地名的来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醴陵乡镇地名的来由(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醴陵乡镇地名的来由 现有的醴陵乡镇地名主要是以地理面貌本身,即山川河流命名,另辅之以名胜、标志性建筑、民俗风情,是本地历史地理面貌、风土人情的缩写。你知道吗?来看看吧!一、水系1、以河流名称直接命名清水江乡在醴陵市的东南部,乡 ZF 驻地桥头,距市区 31 公里。其境内“铁水支流清水江,因水色清澈故名。乡、社以江命名” 。 这说明历史上铁水支流清水江两岸,植被丰富,生态环境较好。泗汾镇以河流形态命名。该镇在醴陵市的南部, 驻地黄图岭,距市区 17 公里,其“境内铁水(亦称泗汾河) 横贯东北全境。旧县志载:该河原分四水,因名(四分) ,后人于字旁各加三点水,成为泗汾 ”。这说明铁水流入该境东北部

2、后,原河水一分为四,形成四支小河,“泗汾”因此而得名。现泗汾河因解放后的改造,已成一条河流,横贯该镇东北全境。2、以河流深潭中天然物象命名。白兔潭镇在醴陵市东西部,镇 ZF 驻地白兔潭,距市区 25 公里。该镇“东濒澄潭江(今河水改道),江中有潭,潭底有白石如兔,名曰白兔潭” 。澄潭江为渌水上游的一段,原来从白兔潭镇东南方向流过,现河水改道后,澄潭江离该镇约有 1 公里。可惜的是, “白石如兔”的自然物象已湮没无闻了,只剩下“白兔潭”的地名延传至今。3、以河流交汇处和商运码头命名。浦口镇因地处河溪交汇处而得名。该镇在醴陵市北部,镇 ZF 驻地浦口,距市区 23 公里。因“地处小溪(现已变) 与

3、澄潭江汇合处,故称浦口 ”。 “小河入江处叫浦口”,浦口镇的得名,完全符合这种条件。船湾乡因河湾中有船运码头而得名,该乡在醴陵市南部,驻地下岭湾,距市区 30 公里。船湾是该乡的一个大的村镇,醴陵方言中,称停船为湾船。因“船湾地处铁水上游,河水流经市集,原为谷米码头, 来往船只常在此停泊, 故称船湾 ”。这说明该乡在历史上因得水利航运之便,早有经商传统。现航运码头已废弃。20世纪 80 年代以后,该乡以船湾村为中心,成为远近闻名的服装生产基地,其产品远销东南亚,显示了该乡经商的历史传承性。4、以桥梁命名。新阳乡在醴陵市西北部,乡 ZF 驻地吴家塘,距市区15 公里。清康熙年间,该乡有一小溪,因

4、溪流狭窄,不通舟楫,水运困难,乡人就集资开挖一条新河,叫新开河。后乡贤李纯在河上建桥,桥在他所在村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或水北为阳) ,命名为新阳桥,并称新开河为新阳河。解放后乡、社均以新阳命名。在这里新开河在先,建筑新阳桥在后,地名却以桥名命名,这在地名史上颇为罕见。从而也为新阳地名命名增添了特色。新阳桥至今还在,以当时建筑工程量看,也是较大的。 5、以人名姓氏与桥梁结合命名。均楚镇位于醴陵市西部,驻地金盆玲,距市区 35 公里。其“境内唐家垅有桥,系 1801 年(清嘉庆 6 年) ,唐徵楚捐款修建,以人名桥,称徵楚桥” 。后因“徵”与“均”音近,乡人就叫均楚桥,解放后区、乡、社、镇均以此命名

5、。虽人名后发生转音,但仍以人名得桥名和地名。关于唐徵楚其人其事,已不可考。另,均楚桥又称君子桥。据原均楚工委干部苏雪林先生的考证:均楚境内唐家垅有一小河,为方便生产生活,民国十七年(1928)前,一直用树木搭跳而过,一遇洪水或高水位时,便用木桶为船,方便两岸乡民。民国十七年以族人唐真楚为首,集资架设两拱木板桥, 取名为真楚桥。民国 29 年(1940)以族长唐蒲生为首又改木桥为石桥,百姓感其恩,取名为君子桥。贺家桥镇在醴陵市的西南部,镇 ZF 驻地叫湖塘,距县城 40 公里。相传明朝贺姓在境内建一石桥,名为贺家桥,解放后乡、社、镇均以此命名。这是以家族姓氏命名的桥梁。贺家桥仍在,工程不算大,但

6、该镇与攸县大桥乡毗邻,又地处交通要津,修此桥影响较大;加之贺家桥镇地处山区,大户人家不多,贺姓家族集资修建,也显示了贺姓家族在当地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6、以河流与桥梁结合命名。南桥镇在醴陵市的东部,与浏阳市相邻,镇 ZF 驻地颜家圳,距市区 31 公里。原名官寮乡,1952 年因忌“官僚”之音,遂改名南桥,以后区、乡、社、镇均以此命名。在这里,显然“南桥”二字是由“兰溪桥”转音而来。该镇原有一小溪因水流清澈,溪间遍生兰草而称兰溪,兰溪上架一民桥,就叫兰溪桥。 “兰”与“南”为异字近音,当地人将兰溪桥改为南桥,是图读写方便,并无其它寓意。7、以河流深潭与龙潭祭祀结合命名。沈潭镇在醴陵市的东部,镇

7、 ZF 驻地大坪里,距市区公里。大坪里“西行 1 公里,石山突起,迫使铁水傍山而下,山下有一深潭,深约 20 米,相传是龙神安居之所,有人曾特制石桌、石椅沉入潭中祀之,故名沉潭。后讳沉改为沈 ”以“沈潭”命名。祭龙习俗在汉族农村中普遍流行,多以建龙王庙的形式祭之。而典型的龙潭祭,在云南普米族民间多见,在汉族民间极少见。普米族一般是以食物(如酒、牛奶、酥油、乳饼、茶叶、鸡蛋等) 投入传说有龙神居住的深潭中祀之。沈潭镇则以精制的石桌、石椅投入深潭中祭之,显示了湘东的龙潭祭与别处不同的特点。二、山系1、以山峰险峻之状命名。大障镇在醴陵市的西南部,镇 ZF 驻地华岳湾,距市区 31 公里。其“境内西部

8、有全县最高峰明月山(现称高峰),海拔 859.6 米, 前人称为县南大屏障, 因名大障 。 ”其实, 大障镇并不靠近明月山(高峰) ,相距有 10 公里;倒是贺家桥镇就在明月山的山脚下,从镇驻地到明月山顶峰,直线距离不过三四公里,大障镇因明月山而命名,而贺家桥镇却没有,解释只有一个,大障镇是西南乡的乡村重镇,历史悠久,建镇的历史比贺家桥镇可能要早得多。2、以山体形状命名。黄达咀镇在醴陵市北部,镇 ZF 驻地黄达咀,距市区21 公里。其境内“有一山咀形似黄獭,故名黄獭咀,后改为黄达咀 ”。乡、社、镇均以此命名。咀, 在此与“嘴”同音同义。山咀,在这里是指山的形状突出的样子。獭,一种以捕鱼为食的小

9、动物,毛皮黄色,俗称黄獭。当地人将“黄獭咀”改称为“黄达咀”,大概也是取其谐音图其书写方便之故。3、以山中特有树木命名。枫林市乡在醴陵市西部,乡 ZF 驻地庙湾,距市区 30公里。 “枫林市历为小集市,四周原多枫林,故称枫林市。 ”乡、社均以此命名,这是以小集市周围多枫林而命名的乡镇。但遗憾的是枫林早已砍伐无存,只有少数杂木仍存。 栗山坝镇在醴陵市西南部,镇 ZF 驻地龙井,距市区 33 公里。相传明清之际,境内有一山,栗树成林,浓荫蔽日,山下有一座坝,故称栗山坝。乡、社、镇均以此命名,这是将特有山林与人工造物结合称呼其名的,含有纪念之意。如今栗树山已成油茶山林,古坝还在,是可为证。板杉乡在醴

10、陵市中部偏北,乡 ZF 驻地刘家圳,距市区 10 公里。 “因地多杉木林,店铺均以杉皮当瓦,木作板墙,故名板杉铺。 ”乡、社均以此命名。 “板杉铺”含有商店或小集市之意,与栗山坝镇的命名有所区别,而与枫林市镇有些类似。 三、标志性建筑物1、以佛寺、名胜命名。 东富镇在醴陵市东南部,镇 ZF 驻地岔路口,距市区8 公里。境内有一佛寺叫东富寺,初建于 1816 年,原为南联高等小学校址,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7 年,MaoZD同志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时,在此住过 3 天,还在寺内召开过农运骨干会议和群众大会,并到附近村作调查。1961 年将八里坳公社,改名为东富公社以此纪念。以后镇也以此命名

11、。2、以特色凉亭命名。石亭镇在醴陵市西部,镇 ZF 驻地石亭,距市区 36 公里。据醴陵民国县志建置志记:清康熙 21 年(1682 年) ,改明制都坊为都境,列石亭之名;又据清同治醴陵县志文艺录丁德阜过石亭诗:“半山棱似削,雄距石亭巅。 ”可知半山(又名半边山) 之顶,确有一座石亭子。现存的石亭子,是 1979 年修建的,立在石亭大桥的桥头,依稀可见当年石亭风韵。乡、社、镇均以此命名。至于这石亭纪念什么,已无可考证了。3、以“堡垒”命名。东堡乡在醴陵市远郊,乡 ZF 驻地黄土坳,距市区 8公里。相传古时有一年大旱,禾苗枯萎,境内独有一水凼涌出泉水,近处禾苗得救。当地乡民在此处建一台,以保水源

12、,石台似堡垒,又位于县城东郊,故名东堡。这是以类似“堡垒”之状命名的乡镇。说类似“堡垒”,是因堡垒原指军事上防守用的坚固的建筑物,旧时北方一般为土石筑就,南方多为砖石筑就。这里的“堡垒”是为了保护水源和滋养禾苗的。以此也可推测旧时东堡乡境内是个缺水而旱涝难保的地方,不然乡民不会筑石台保护水源。四、其他1、以姓氏命名。富里镇在醴陵市的东北部,镇 ZF 驻地马道岭,距市区 36 公里。 “相传明初此地仅有傅(现无此姓) 、李两大家族,故名傅李。后有易、潘、何、陈等姓迁居于此,才以同音字改为富里” 。解放后乡、社、镇均以此命名。虽“傅李”以后改为同音字“富里”,但其以姓氏命名的实质未变。 孙家湾乡在

13、醴陵市的南部,乡 ZF 驻地樟树林,距市区 11 公里,乡以境内孙家湾村而命名,这是以孙姓家族聚居地的孙姓村名命名的乡镇。王坊镇在醴陵市东北乡,镇 ZF 驻地青彭雪开,路 明:醴陵市乡镇地名初解山庵,距市区 28 公里。因“境内一村原王姓聚居,故名王家坊,简称王坊” 。解放后,乡、社、镇均以此命名。这与孙家湾乡的命名类似,只不过是王姓家庭聚居地的王姓村名的简称而已。2、以历史传说命名。官庄乡在醴陵市的北部,乡 ZF 驻地金井岭,距市区35 公里。 “传说元末陈友谅据江西称帝时与朱 yuan 璋决战,境内一村庄曾遭血洗。明初赣粤闽等地移民至此,见到人被杀光,屋被烧光之惨状,因称为光庄 。移民以后

14、,人口日增, 官绅辈出, 始取近音字改称官庄 ”。解放后乡、社均以此命名,这是以历史传说中的战后村庄惨象而命名的乡镇。在这里历史传说中战后村庄惨状,已不可考,然而近代此地官绅辈出却是不争的事实,如国民革命时期的政坛风云人物程潜及解放后地方政权中有影响的人物程星龄,就是官庄乡人。3、以乡风民俗命名。嘉树乡在醴陵市中南部,乡 ZF 驻地嘉树村,距市区17 公里。 “相传百多年前,有一良医,因为人治病,奔走四方,未能及时给父治病,返家时,父已病故,他自觉不孝,葬父后,麻衣未脱,跳火焚身。为了悼念他,人们立庙于几棵大蜡树下,称此处为蜡树下,并题庙额为麻衣庙 。后人为赞颂他一心为人治病的忘我精神,又将蜡

15、树改称为嘉树,以示 ji 念。 ”解放后,乡、社均以此命名。由于历史的局限,良医的孝行之愚妄不可取,但并不能改变乡间良医从医孝父的民间形象。 神福港镇在醴陵市的中西部,镇 ZF 驻地神福港,距市区 25 公里。境内“旧俗,定期祀神吃肉,称为打牙祭,亦称打神福 。相传明正德皇帝路经此港时,在镇上吃了一顿祀神的肉,故名神福港 ”。解放后,乡、社镇均以此命名。在这个风俗传闻中,可以看出此地有定期“打牙祭”的习俗。打牙祭为湘东地区古老的习俗,即在一定时期内吃肉祭祖宗神灵,如阴历 7 月 15 日鬼节即如此,是日要杀牲吃肉,祭祀祖宗亡灵。至于相传明正德皇帝在镇上吃了一顿祀神肉的事,实难考证。不过,神福港

16、之命名与湘东古老的打牙祭的食俗有关,是肯定的。4、以神仙传说命名。王仙镇在醴陵市中部偏东,镇 ZF 驻地王仙铺,距市区 15 公里。据湖南通志(卷十四地理十四山川二)王仙山,一名大山,又名王乔山,世传王乔炼丹于此。又相传王乔在三狮洞炼丹成仙, 后汉?郡国志引荆州记,始有王仙山之称。解放后乡、社、镇均以王仙命名。王乔为道仙,王乔即王子乔,为有名仙人,古诗十九首中有“仙人王子乔”句(刊“仙传奇传”)。三狮洞至今还在。洞面向东北敞口,洞可容数百人。在洞口旁另有一小洞,可通入洞中阴河,其洞中空间可容上千人。20 世 ji80 年代初,当地乡民开发此洞时,还发现近阴河的洞穴中有石桌石凳,可见先人曾在此活动过,是否是王乔隐居此洞炼丹,也无确证。三狮洞外,有三座红石山头,酷似狮子坐卧,故有三狮村、三狮洞之名,加之相传王乔在此炼丹成仙,才有三仙山之称,其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