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工作意见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725482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9.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工作意见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工作意见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工作意见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工作意见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工作意见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工作意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工作意见(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工作意见一、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一)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要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进一步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地区企业联合重组涉及“债转股”资产处置的,应根据实际情况试行新的处置方式,合理处置“债转股”股权。支持中央大型企业集团和地方企业相互联合重组。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投资主体参与老工业基地企业改革重组。优先支持实现兼并重组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平等保护各类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落实融资、财税及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政

2、策,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推动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经济的融合,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职工在企业改制中持有一定比例股份。引导中小企业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企业聚集的优势,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产业链的协作配套关系,促进其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完善中小企业创业融资服务,继续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扩展业务。(三)做优做强支柱产业。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淘汰落后,防止重复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用现代信

3、息手段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的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比例。支持老工业基地优势产业、骨干企业、重要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大力发展地区具有优势的大型铸锻件、核电设备、风电机组、盾构机械、先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大型农业机械、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高档数控机床等市场急需产品及关键配套件。鼓励采购国产设备和推广应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进出口银行每年安排一定的信贷额度用于支持地区重大技术装备出口,人民银行和外汇局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努力促进地区汽车产业调整结构,重点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小排量汽车、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继续调整钢铁工业产品结构,加强节能减排,淘汰

4、落后产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和对外合作力度,提高矿石资源的保障水平。优化提升石化产业,抓紧组织实施大型炼油、乙烯项目,提高加工度,发展精细化工、化肥等。(四)积极培育潜力型产业。依托装备制造业整机制造能力强的优势,发展基础配套零部件、加工辅具和特殊原材料等。依托国防军工企业汇集的优势,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军民融合,增强军工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原材料加工基地的优势,努力发展下游特色轻工产业。依托农林产品商品量大、品质好,畜牧养殖业发达的优势,大力发展农林畜产品精深加工业。依托北方中药材资源优势,发展现代中药(北药)产业。依托地处亚中心的地缘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能源和资源

5、开发合作。积极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鼓励地方政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支持潜力型产业发展。(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继续支持中外金融机构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办事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城市进行金融改革创新,积极稳妥地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推动设立汽车金融公司,拓宽汽车消费融资渠道。推进产权交易平台互联互通、区域整合和功能拓展。支持商品交易所建设亚洲重要期货交易中心,在做精做细现有上市期货品种的基础上,推出地区具有优势、符合商品交易所功能定位的期货品种。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制定地区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统筹建设一批重点区域物流园区。加快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建设好

6、、三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积极支持延吉、绥芬河等城市利用独特区位优势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贯彻落实文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支持文化创意、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旅游业,抓紧研究出台地区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旅游目的地,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大无障碍旅游区。(六)扶持重点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推动辽宁经济带、经济区、哈大齐工业走廊、经济区加快发展,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产

7、业基地。组织编制发展规划,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和“两区一带”等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推进东部地区能源重化工基地、东部煤电化工基地和北煤化工基地建设,提高资源转化利用水平。充分发挥、和等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和产业集群。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有影响、有规模的特色产业园区,加快汽车产业开发区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发展,抓紧研究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静脉产业类)。加快推进地区符合条件的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和重点省级开发区升级工作。二、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七)加大企业技术改

8、造力度。企业技术改造是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要内容,也是振兴工作取得成效的一条重要经验。要继续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从现有相关投资专项中分离设立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以及利用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近期筛选一批项目予以重点支持。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用于老工业基地中央企业的比例应有所增加。抓紧完成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设立工作,重点支持地区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人才优势,建立健全鼓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要在老工业基地重点发展领域,依托重要骨干企业、重大工程项目,组织实施一批带动力

9、强、影响面广、见效快的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要充分利用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科研和产业优势,通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创新能力建设专项,支持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支持企业有效吸纳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支持老工业基地引进一批重点行业发展急需的创业、研发领军人物及团队。国家“”、“百人计划”等项目要重点支持老工业基地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鼓励采取技术入股、期权激励等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为引进高端人才并使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九)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大力推广应用自主创新成果,努力将其转化为先进生产

10、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航空航天、高速铁路等高技术领域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自主创新成果,鼓励更多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继续组织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重点用于老工业基地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创新能力建设等。有关地方政府要制定政策,支持老工业基地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地区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抓紧研究

11、制定加快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结合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强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形成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加大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力度,大力推广高产优质、节本增效新技术。优化农机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农机具停放场库和机耕道建设力度。研究实施深松等重点环节农机作业补贴。抓紧研究稳定玉米、大豆生产的长效机制,适时对地区玉米、大豆继续实行国家收储政策。发挥国有农场在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场县共建”,为地方农业发展提供示范和社会化服务。加强地区农业对外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从事农业合作开发。(十一)加强农业和农村

12、基础条件建设。开展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水、电、路、气等为重点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引嫩入白、三江平原灌区、尼尔基水库下游灌区、绰勒水利枢纽下游灌区、大安灌区、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节水灌溉示范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推广科学储粮技术,支持粮食银行等新型粮食仓储流通业态发展。推进散粮“入关”铁路直达,提高散粮铁水联运比例,建设大型粮食物流基地、节点和战略装车点,以及粮食仓储和烘干设施。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支撑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统筹城乡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小城镇和中心村发

13、展,全面改善村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取消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县及县(场)以下资金配套。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振兴创造条件(十二)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开工建设客运专线和等铁路,推进牡绥等既有线路改造和沿边铁路、铁路、煤运专线、铁路大桥、铁路建设。统筹干线和支线机场建设,完善地区机场布局,抓紧推进“”期间地区机场的改扩建和新建迁建工作,做好“十二五”期间机场改扩建、新建迁建的前期工作。根据地区公路建设相对滞后和高寒地区的特点,进一步加大对、吉林和东部地区的高速公路和“村村通”公路建设投资力度。成立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组,协调、指导和推进地区交通设施建设,组

14、织编制地区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十三)优化能源结构。抓紧开工建设东部和两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东部和煤电外送通道等项目,加快红沿河二期工程、和核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强地区电网建设,大力推进既有电网改造,提升骨干电网送电能力。加大农村电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林区的电网改造力度。研究解决风电等分散电源上网问题。率先在电网开展智能电网建设试点。五、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四)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是资源枯竭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的根本出路。组织实施好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专项,扶持引导资源型城市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鼓励开发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

15、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在产业布局、项目审核、土地利用、贷款融资、技术开发、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组织研究制定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规划并做好实施工作。(十五)构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抓紧出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由政府统筹部分准备金专项用于解决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等问题。在资源开采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资源型城市开展可持续发展试点。抓紧研究制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出台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将转型工作情况纳入资源型城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综合考核

16、评价体系。(十六)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指导,提高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使用效益。中央财政要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特大型矿坑、深部采空区治理的支持力度。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资金在安排上要向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城市倾斜。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资源型企业开发利用区外、境外资源。六、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十七)加强生态建设。坚持以生态为主导的林业和林区经济发展方向,进一步调减地区国有重点林区木材采伐量,促进林区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育林和管护。高度重视大小兴安岭的生态屏障作用,组织编制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切实加强天然草场恢复和保护、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生态工程建设。切实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沙化土地治理和矿山环境整治等生态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扎龙湿地核心区生态移民。(十八)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