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运输规划发展工作意见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710484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航运输规划发展工作意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民航运输规划发展工作意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民航运输规划发展工作意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民航运输规划发展工作意见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民航运输规划发展工作意见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航运输规划发展工作意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航运输规划发展工作意见(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航运输规划发展工作意见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确立民航在我国中部地区的枢纽地位,完善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现就加快全省民航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一、明确全省民航业发展的目标以天河机场建设为重点,以宜昌、襄阳等支线机场为支点,紧紧抓住实施“中部崛起”和“两圈一带”重大战略的机遇,加快完善民用机场布局,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中转便捷的民用机场新格局;积极拓展民航航线,形成国际国内覆盖广泛、干支衔接的航线网络;大力发展临空产业,形成科技应用发达、产业体系高端、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良的现代化新型航空城。到XX年,天河机场客货运输量进入全国前1

2、0位,居中部地区前列,全省民用机场客货运输量在全国的位次明显提升,航空产业发展全面起步;到2030年,天河机场客货运输量力争进入全国前5位、中部地区第1位,天河机场成为全国重要的门户机场和国际货运中心,全省民用机场客货运输量居于全国前列,航空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机场设施方面。重点抓好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及配套的交通中心建设,新建3600米长的第二跑道、40万平方米的第三航站楼及空管和航油供应保障设施,实现天河机场飞行区等级由4E提升为4F,满足3500万人次的年旅客吞吐量、44万吨的年货邮吞吐量和每年336万架次的飞机起降。在天河机场建设集航空运输、铁路、轨道交通、长途客运、市内公交、出租车等交通方

3、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中心,使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合理配置、有机衔接、换乘方便、集疏快捷。积极推进神农架机场、武当山机场建设,抓紧改扩建恩施机场、宜昌机场、襄阳机场,规划布局一批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形成以天河机场为主,支线机场为辅,通用机场为补充的民用机场新格局。到XX年,民用机场覆盖全省70%以上的县级城市单元、75%以上的人口;到2030年,民用机场覆盖全省95%以上的县级城市单元、95%以上的人口。航空运输方面。全面建设通达全球的航线网络,实施“进军欧美,发展东亚,拓展东南亚”的策略,大力拓展国际直达和国际经停航线,巩固港澳台地区航线;加快发展省内支线机场经天河机场中转连接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

4、城市之间的空中航线和以天河机场为核心的省内支线航线,形成国际国内“覆盖广泛、干支衔接”的轮辐式航线网络。到XX年,全省民航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超过23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30万吨,国内通航城市达到80个,国际直达航线达到20条;到2030年,全省通航城市覆盖全国机场的80%,开通国际直达航线40条以上,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起降架次在全国排名前列。航空运力方面。大力支持国航分公司、南航分公司、东航公司、友和道通航空公司等基地航空公司发挥主力军作用,引进大型宽体飞机以及便捷、灵活的支线飞机;鼓励其他航空公司(包括通用航空公司)在鄂新建基地、设立分公司,加大运力投放;积极培育网络型基地

5、航空公司;适时引进一些低成本航空公司。到XX年在我省投入运行的飞机总数达到100架以上,其中驻场飞机达到60架以上,航空运力在中部地区位居前列。航空物流方面。加快天河机场货运中心建设,新建国际货运站。大力支持友和道通航空公司、顺丰速运集团公司等开通国际货运航线。积极争取国际、国内大型物流商在汉设立国内转运中心,以国际物流、快递物流、保税物流、流通加工为重点,大力开展空公联运、空铁联运、空水联运等多种联运模式,加快航空物流发展,力争将天河机场建成国际货运中心。临空产业方面。依托空港大力建设临空产业园,积极发展高新技术、现代制造、现代服务、现代农业等临空产业。以和孝感为重点,鼓励国内外航空研发机构

6、、飞机维修和制造企业落户临空产业园,努力把天河机场打造成全国飞机维修中心,做大做强航空器材配送等服务型产业;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500强企业入驻临空产业园,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集约发展的临空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宜昌、襄阳、恩施等机场临空产业,建设临空产业园。二、统筹规划机场建设加强规划引导。由省发改委、民航监管局牵头,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机场所在市州政府及机场集团公司等单位配合,依据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编制全省机场总体规划。各相关市州政府依据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临空产

7、业园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产业园发展定位、规划范围、功能分区和产业重点。各相关市州政府要切实做好机场及周边区域土地控制,严禁挤占、挪用机场、临空产业园规划土地。对机场周边受飞行区净空限高影响的区域要严格控制,合理引导开发建设行为;在机场外围划定保护区,禁止一切影响机场发展的建设活动,为机场长远发展预留空间。保障发展用地。机场、基地航空公司建设及空管、航油供应等保障项目所需用地符合划拨用地供地目录的应直接划拨,纳入省、市、州、县用地规划并优先安排。各机场所在地人民政府负责机场建设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完善机场配套设施。机场场外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网络、通讯、排水等公用设施,主要由机场所在地人民政府按

8、城市总体规划和机场总体规划要求进行建设和管理。天河机场要高起点建设综合交通中心,实现机场与中心城区和城际通道的快速衔接。其他支线机场应建设进出机场、通达城区、联接对外主通道的快速运输通道,合理设置公交、长途客运和出租车停靠点。省及各相关市州政府要对机场集疏运体系建设和改造、公共交通停靠站点开通和设置给予大力支持。三、着力培育与完善航空运输网络推动航空企业发展。各相关市州政府要制定具体政策,在土地、财税、机场收费、设施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帮助争取民航主管部门在航权审批、时刻分配、资金补贴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优先加快基地航空公司发展,鼓励引进航空公司在鄂新建基地或设立分公司。新设立的航空公司享受基地

9、公司优惠政策。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为企业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鼓励新开国际国内航线。对新开航线航班和加密航班予以适当奖励,调整完善公务乘机政策,鼓励公务人员因公出差乘坐进出本省的航班。各机场对政府重点扶持培育的航线在开航初期采取减免起降费、停场费、服务费等措施,帮助航空企业渡过市场培育期,支持航空企业在做大做强。加强航线航班宣传与营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新开航线。鼓励机场、航空公司、航空货运代理企业、客货销售代理企业、旅行社采取积极措施,宣传、策划、营销航线航班,开拓客货运市场。四、加快空港产业发展培育临空产业。各相关市州政府应规划指导在机场

10、周边区域设立临空产业园,进入临空产业园的企业享受当地最高级别开发区的政策优惠。积极推进临空产业与航空港融合发展,鼓励机场以入股、参股等方式参与临空产业园的开发和建设。发展通用航空。抢抓低空空域改革机遇,整合通用航空资源,发展公务飞行、应急救灾、水上救灾、包机飞行等通用航空业务。鼓励发展空中游览业务。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投资兴办通用航空企业。五、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多渠道筹集机场建设资金。各级政府要积极争取国家预算内资金和国家政策性贷款的支持,足额安排机场建设地方配套资金。省及相关市州政府要鼓励投融资平台参与机场项目建设。鼓励通过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产权置换、BOT模式等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参

11、与航空业发展。探索授权机场公司采取土地开发等渠道筹措资金,缓解机场建设和运营压力。设立民航业发展专项资金。省级设立民航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航业发展。制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具体明确年度资金规模、资金来源、使用范围、奖励补贴方式等。各有关市州政府应设立本级民航业发展专项资金。落实有关税费优惠政策。在机场规划内的土地征用过程中,政府获取的土地使用出让等增值收益,按国家和省现行有关规定用于支持机场及其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有关民航企事业单位缴纳的建设行政事业性收费中属于省、市、县(市、区)收入部分,全额奖励给民航企事业单位用于民航建设;机场集团公司以上年度税收实际入库为基数,每年上缴的新增税收属地方

12、留成部分,由所在地财政专项列支,全额奖励给机场集团公司用于民航设施建设和相应的专项支出。对其他在鄂机场企业,可参照此办法由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六、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口岸建设。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支持口岸大通关建设。完善口岸查验配套设施,优化通关作业流程,提升口岸综合服务水平。进一步深化区域通关改革,创新进出口货物陆空联运的监管模式,完善电子报关措施,提高航空货运通关效率。完善东湖综合保税区、水运口岸、铁路口岸和航空口岸功能,构建与区域物流系统无缝衔接的联动体系和国际物流平台。优化空域结构。大力争取军航管理部门的支持,优化空域结构。加强空管工程建设,提升空管保障能力。降低通行费。适当降低机场高

13、速公路通行费收费标准,减轻航空公司、驻场单位和旅客的出行负担,吸引旅客选择民航出行。切实保障航空安全。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民用航空法、民用机场管理条例和省民用机场净空安全保护条例,加强对辖区机场净空、电磁环境及民航保障设施的保护,为民航安全运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充分利用国家“计划”和省“百人计划”,积极引进飞行、空管、机务、管理、物流、营销等民航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加强与高等院校等机构的合作,培养民航所需人才。推进机场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机场管理体制,发挥各方积极性,促进民航和地方经济融合发展。引导省内机场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推动机场公益性职能复位工作,将机场应急救援、公安、消防等公益性职能由机场管理转为地方政府和机场共同负责。七、强化组织保障健全民航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省政府领导同志挂帅,省发展改革、交通运输、国资、国土、财政、税务、口岸、民航监管、海关、边防、检验检疫单位和相关市州政府、空军指挥所为成员的全省民航发展协调机构,协调解决军民航空域使用、航线开拓、航班增加、机场建设和航空产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推进跨区域和部门的航空合作。建立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定期对各有关市州政府、机场、基地航空公司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组织评价考核并实施奖惩。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