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要求》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710142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2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要求》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要求》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要求》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要求》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要求》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要求》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要求》ppt课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要求,社会大变革:东周的建立(A) 经济领域的变革(B) 百家争鸣(C),周 朝,西周(镐京),BC1046 年,BC771年,BC770年,东周(洛邑),东周时代,为什么会出现社会动荡和连年征战的局面?,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处境与西周时代全然不同。 一方面是由于时代的推移,王室与诸侯间的亲戚关系逐渐疏远,诸侯间不再定期向天子述职纳贡; 另一方面是王室的衰弱: (王畿大为缩小,周天子所能控制的仅洛邑及其四周; 周天子因收入的减少不得不向诸侯求得经济上的支持) 渐失号令天下的能力,政治重心由王室转移到列国,出现了春秋战国争霸的局面。,“春秋五霸”的三种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

2、穆公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阖闾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都发生了许多急剧的变革。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政治领域:首先,社会秩序动荡。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权力由上而下渐次坠落,诸侯列国间纷争兼并不断,列国总数由多变少,华夏族与蛮、夷、戎、狄诸族渐次融合。其次,各国实行变法。列国当政者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行改革措施,贬抑或废黜无能的旧贵族,起用贤能才干之士,实

3、施耕战并重的政策。以富国强兵为主旋律的改革,在战国时达到高潮。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改革的范围扩大到官吏、行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等各个方面。 经济领域: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各国之间,以及各国内部的空旷生地,不断地被开辟为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诸侯与一些卿大夫群相争占土地,列国之间的战争也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兼并战争推动了各国耕战奖励政策的推行,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优胜劣汰的新局面。 思想领域:由流动中的“士”唱主角,思想活

4、跃,诸子蜂起,学派并作,出现了儒、法、道、墨、兵、医、名、杂、农、阴阳、纵横、小说等学派百家争鸣的盛况。,【练习与测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些变化?变化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提示:六大变化:,对“礼”和“信”的遵守与不遵守;对周天子的尊奉与不尊奉; 祭礼、聘享制度之执行与不执行;血缘原则(宗

5、姓氏族)的讲究与不讲究;饮宴时赋诗与不再赋诗;周天子的讣告和策命之下达与停止下达。 结果: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练习与测评2,人们常用“礼崩乐坏”来指世道衰退,你能说出其中的历史内涵吗? 礼崩乐坏是对东周时期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的一种形象描述。在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西周确立的封邦建国体制和礼乐制度逐渐瓦解,具体表现: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阻止;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卿大夫出的局面。,非礼勿视、听、言、动 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觉

6、地、主动地,2、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1)儒家: A、(孔子):“仁”、“礼”、 人性本善 B、(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孔 子,孟 子,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荀 子,C、荀子:人性本恶,(2)法家(韩非子):提倡“法治”和专制独断、严刑峻法,韩非子,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老 子,庄 子,(3)道家(老子、庄子):主

7、张“无为而治”、朴素的辨证法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朴素辩证法,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哪里?,孔子以伦理道德和自我约束来协调人际关系,常被人视为迂阔空想。但每当社会失范、道德沦丧时,人们又会思念起儒家关于道德必要性的思想价值,意识到这是一份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财富。 法家思想以对社会世象进行冷静分析为依据,其“法后王”的主张成为历代统治阶级改革家革除弊端、力行新政的有利武器,在中国古代社会一再起到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然而其提倡专制独断、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 道家的“无为”思想,一方面体现了人对自然、社会规律不可抗拒性的初步认识。但另一方面,在强调无为的同时,又贬抑了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道家关于事物的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