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鸭的疾病防治

上传人:极*** 文档编号:81708 上传时间:2016-11-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野鸭的疾病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野鸭的疾病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野鸭的疾病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野鸭的疾病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野鸭的疾病防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野鸭的疾病防治 绿头野鸭的抗病能力比家鸭强,一般成年鸭较少患病,但育雏期对温度、饲料品质和营养水平的要求较严,很少因传染性疾病而死亡。因饲养管理不当使雏鸭患病死亡,则是雏鸭死亡的主要原因。冬季和早春气温低,育雏管理如不注意保温,则鸭雏易扎堆或受寒拉稀,感染肺炎并造成死亡。霉变饲料易引起绿头野鸭霉菌中毒,其死亡率高于北京鸭与绍鸭。因此,野鸭饲料必须新鲜。虽然绿头野鸭抗病力强于家鸭,疾病较少,但在人工驯养及常与其他禽类接触的条件下也可感染不少禽类疾病。常可发生的疾病有鸭瘟、鸭病毒性肝炎、禽流感、禽霍乱、鸭疫巴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禽丹毒、衣原体、绦虫病与棘头虫病等。现介绍部分常见疫病及

2、防治方法:鸭瘟病原鸭瘟又称病毒性肠炎,是鸭瘟病毒引起游禽类候鸟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绿头野鸭易感染发病。本病可全年发生,但夏秋季多发。幼鸭、成鸭均可感染,种鸭发病死亡率高。病原存在于病鸭及带毒鸭分泌排泄物中,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交配、伤口与吸血昆虫等多种途径传播。症状潜伏期 2 天5 天。病鸭精神沉郁,厌食或绝食,腿麻痹无力,严重腹泻,拉绿色稀粪。鼻流黏液,呼吸困难,眼流浆液性或黏液浓性液体,结膜出血有小溃疡。部分病鸭头颈肿胀。病程 2 天10 天。病变头颈皮下水肿,皮肤出血,体内黏膜浆膜及多处器官出血。肝、脾脏肿大出血及灰黄小坏死灶。特征病变为口腔、食道及泄殖腔黏膜坏死,形成灰白色或黄褐色痂

3、。肠黏膜出血及小坏死灶,小肠环状带出血,肿胀及表面坏死。防治在疫区,每年用鸭瘟弱毒苗对鸭群定期接种,可预防本病。20 日龄雏鸭或成年鸭用苗后免疫期可达半年。发病后鸭瘟弱毒苗全群紧急接种也可控制疫情。病鸭用鸭瘟血清 05 毫升只肌注,有一定疗效。同时作好鸭场消毒及病死鸭处理。病毒性肝炎病原是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发生的一种传染病。本病主要发生于 5 日龄10 日龄雏鸭。在孵化季节,可在雏鸭中很快传播,常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症状潜伏期 1 天4 天,突然发病,病程短促。病初精神委顿,不能随群走动,不食,眼半闭呈昏睡状态,有的腹泻。随后病鸭出现神经症状,不安,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数小

4、时后死亡。死前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姿态。病变肝脏肿大柔软,外观呈淡红色或花斑状,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脏有时肿大,外观有花斑。多数鸭肾脏充血,肿胀。其他脏器无明显变化。防治本病尚无治疗药物。发病后可用高免血清或康复后鸭的血清进行早期治疗(05 毫升只,肌肉注射),可减少死亡和阻止疫病的扩散。另外在收集种蛋前 2 周4 周,给产蛋雌鸭肌肉注射弱毒鸭肝炎疫苗,可通过卵黄将母源抗体传递给雏鸭,使其在 15 天内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对无母源抗体的雏鸭也可直接注射弱毒鸭肝炎疫苗。鸭疫巴氏杆菌病病原本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主要感染家鸭,野鸭亦有易感性。1 周龄8

5、周龄雏鸭易感染发病,恶劣环境及大肠杆菌等并发病可促进发病,死亡率 2075不等。症状急性病鸭眼鼻分泌物增多,咳嗽与喷嚏,腹泻及运动失调,病程 2 天3天。慢性者拉稀,消瘦,步态不稳。部分病鸭有神经症状。病变特征性病变为心包、肝周及气囊附着灰白色纤维素。脾脏肿大,充血斑。有时见鼻窦内黏液浓性渗出物。防治氯霉素每千克 04 克06 克或每千克 06 克08 克土霉素,拌料投药 3 天5 天,配合使用 B 族维生素有较好的效果。根据用药效果,交替使用庆大霉素、新生霉素及林肯霉素亦能显著降低死亡率。平时应加强鸭舍通风、干燥、防寒及清洁卫生工作。鸭疫巴氏杆菌灭活苗或与大肠杆菌混合灭活苗接种 7 日龄10

6、 日龄雏鸭,可预防本病。鸭霍乱病原鸭霍乱也叫鸭出血性败血病、鸭巴氏杆菌病。是由禽型巴氏杆菌引起的对鸭危害极大的传染病。成年野鸭较易感染发病,死亡率很高。症状急性型鸭群突然死亡;亚急性型病鸭精神不振,体温升高,不食,爱喝水,不喜欢活动,呼吸加快,下痢,拉绿色或白色稀粪,发病快,死亡率高;慢性型病鸭关节水肿,跛行,常见咳嗽。病变最急性病例尸体剖检常未见特殊病变。急性病例,可在皮下组织、心冠脂肪、肺、气管、腹腔浆膜发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肠黏膜有程度不同的充血,出血,尤其十二指肠最为严重;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表面密布针头大灰黄色坏死点。防治加强饲养管理,搞好清洁卫生,发现有病发生,必须封锁,隔离和消毒

7、。发病鸭群,注射出血性败血症血清。未发病鸭接种禽霍乱疫苗,1 月龄以上鸭,肌注 2 毫升。在饲料中加入磺胺噻唑 0510,连续喂几天,同时加喂B 族复合维生素,可减少产蛋下降等副作用。每只成鸭肌注链霉素 10 万国际单位或青霉素 2 万国际单位,每天两次,可治疗本病。曲霉菌病病原由烟曲霉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发霉饲料、垫草以及霉菌污染的食槽、用具是主要的传染源。野鸭吃了霉变的饲料,易引起霉菌中毒,死亡率较高,尤其是幼鸭。症状多发生于 2 周龄内的雏鸭,病鸭精神萎靡,闭眼瞌睡,食欲减退或不食,口渴,吞咽困难。病情严重时,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口鼻有分泌物,后期下痢,消瘦虚弱而死亡。病变气管和支气管中

8、有淡黄色渗出物,肺部有小米粒大到绿豆大的黄白色或灰白色结节,较为坚实,内容物呈干酪状,含大量菌丝体。防治不喂发霉饲料,食槽、水槽、用具每天洗刷,保持清洁。鸭舍应通风、清洁、干燥,垫草保持干燥,鸭舍定期进行消毒。治疗可在饲料中加入制霉菌素,雏鸭每只每天用量为 2 毫克3 毫克。衣原体病病原为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多种禽类接触性传染病。野鸭也可感染。病原经病鸭呼吸道及消化道排出,健康鸭吸入空气中粪尘或飞沫而感染,也可经蛋传播。饲养管理不良,沙门氏菌及鸭疫巴氏杆菌也可并发感染本病。症状幼鸭精神不振,食欲废绝,眼鼻发炎,呆立颤抖,步态不稳,腹泻衰竭,后期痉挛死亡。病变病变类似鸭疫巴氏杆菌病及大肠杆菌病。气

9、囊、心包、肝、脾脏表面触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单核细胞浆内见包涵体可以确诊。防治氯霉素、金霉素混料投服,可同时控制鸭疫巴氏杆菌病及大肠杆菌病。平时禽舍应防止其他禽类及野鸟进入,加强场地清洁卫生及消毒。鸭棘头虫病病原是多形棘头虫寄生于鸭科禽类肠道而引起的寄生虫病。绿头野鸭易感染,幼鸭危害严重,死亡率高于成鸭。棘头虫常以几种淡水虾类为中间宿主,鸭吞食含有感染性幼虫的虾类而发病。感染季节多为 7 月8 月。症状幼鸭严重时表现为贫血、衰竭与死亡。成鸭多无明显症状。病变小肠内寄生的虫体呈橘红色,长几毫米至 14 毫米,肠有黏膜出血与溃疡,浆膜增生小结节。防治可用硝硫氰醚,每千克体重每次 100 毫克125 毫克投服,或用四氯化碳,每千克体重 05 毫克2 毫克 1 次嗉囊投入。平时应每年干塘,消灭中间宿主,定期驱虫及加强鸭粪处理。专利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