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和环境成人教育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681734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4.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和环境成人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人类和环境成人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人类和环境成人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人类和环境成人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人类和环境成人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类和环境成人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和环境成人教育(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胡前胜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系 2013.11,第一章,Human and environment,人 类 和 环 境,2,一、环境及其基本构成,1. 环境(Environment)的基本概念,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的或远期的影响。(WHO),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3,2. 环境的范围,环境的概念,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自然环境,环境,社会环境,上层建筑 经济、文化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 城市、交通 家庭 人口,自然环境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environm

2、ental matrices)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factors ),环境介质:自然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 三态(气、液、固)-空气、水、土壤、生物,Atmospheric sphere Hydrosphere Lithosphere biosphere,Environment,Natural environment,Living environment,Residential environment,amusement environment,public place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factor, such as

3、cosmetics,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 是指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间接对人体起作用。 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各种环境因素中既有对人体健康的有益因素,也有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7,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primary environment),有利健康因素,不利健康因素,促进健康,地 方 病,空气,水,土壤,阳光,微小气候,风光,水、土壤:元素含量异常,8,次生环境: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环境,环境污染是主要问题 (secondary environment),破坏生

4、态平衡: 次生环境质量恶化,保持生态平衡: 次生环境优于原生环境,促进健康,引起疾病,9,3. 构成环境的要素, 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 化学因素(chemical factor) 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 社会心理因素(Social-psychological factor),10,(1)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构成环境的要素1,微生物 寄生虫 支原体 原虫 生物毒素,环境中能引起健康危害的的生物病原因子,老传染病与新传染病共存: 霍乱、伤寒、鼠疫、炭疽 HIV、疯牛病、非典、禽流感、人-猪链球菌感染,11,构成环境的要素2,

5、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洪水、地震、风景、火山爆发,生活性三废排放 生产性三废排放 交通运输,化学组成变化 空气 水 土壤 食物,硫氧化物SOx 氮氧化物NOx 一氧化碳CO 烟尘,挥发性烃类CHx 重金属化合物Pb,Mn 苯并芘B(a)P,(2)化学因素(chemical factor),12,(3)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构成环境的要素3,气象因素:温度、湿度、气流、 气压、热辐射,电离辐射:X线和射线 非电离辐射:红外线、紫外线、激光微波、 超短波、短波、中波、长波 噪声、振动,电磁辐射:雷达站、手机、微波炉、 电磁灶、电视、电脑,物理因素 人类环境,13,(4)社会 心

6、理因素 (Social-psychological factor),构成环境的要素4,政治制度 经济水平 文化程度 生活方式 卫生服务,心理,人类健康,14,二、生态平衡 Ecological balance,构成环境的要素1,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具有活力、自调节能力和结构稳定的生态系统称为健康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健康的基础。

7、,15,水,水生浮游生物,鱼贝类,鸟禽类,畜类,空气,土壤,昆虫,植物,人,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环境中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可在体内蓄积,使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大大高于环境中的浓度。,16,三、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一)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通过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保持动态平衡,形成统一体,人体血液中和地壳中元素含量的相关性,17,适 应,长期适应,短期适应,(二) 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长期进化,形成了对环境的适应

8、。在不同纬度,人肤色差异很大。人的大拇指两节,便做精细动作,猩猩大拇指三节,便握持攀援。,生理生化调节,与不利环因素保持平衡,在进入黑暗的空间后,瞳孔会扩大。从事高温作业一段时间后,汗液的分泌会减少。,18,(三)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依赖、适应环境,人类生存、发展。 适者生存的定律被破坏。,19,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o l l u t i o n a n d i t s e f f e c t o n h e a l t h,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由于各种人为的或 自然的原因,使环境

9、的构成发生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 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 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环境污染物( environmental pollutant):进入环境并能引 起环境污染的物质,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后者为主。,概 念,20,一、环境污染及其来源,21,废水 生产性污染 废气 工业性“三废” 废渣 污水 生活性污染 粪尿 生活性“三废” 垃圾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来源,22,其他污染(Other pollution ),交通污染 噪声污染 光污染 放射性污染 农药化肥,23,二、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自净,24,(一)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

10、,污染物在空气中迁移 污染物在水中迁移 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 污染物在生物间迁移,25,(二) 环境污染物的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 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 自净是运用环境自身能力消除污染物的重要途径 环境的自净能力有限,环境:结构、状态,污染物:性质、数量,影响 因素,26,自净方式,物理净化:稀释、混合、扩散、沉降、挥发、逸散、凝聚 化学净化:氧化、还原、水解及中和、光解 生物净化:吸收、分解或降解、转化,影响因素,环境物理条件(温度、流量、流速、风速),污染物的物理特性(比重、形态、粒度),影响因素,环境化学条件(pH值、化学组分、氧化还原电势

11、),污染物的化学性质,27,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and excre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ant,吸收,分布,代谢,排泄,28,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与排泄,29,四、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参数及安全限值,毒性:化学物引起机体损害的能力 毒物: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较少剂量进入机体 后就能引起机体病理性损害的化学物质 环境毒物:环境中存在的毒物 生产性毒物:存在于生产环境中的毒物,30,(一) 致死剂量,绝对致死量(LD100):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如再

12、降低剂量,即有存活者 最小致死剂量(LD01):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起死亡 最大耐受剂量(LD0):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高于此剂量即可出现死亡 半数致死剂量(LD50):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毒物使受试对象死亡所需的剂量,31,(二)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量(LOAEL),(三)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量(NOAEL),在设定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未观察到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在设定的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观察到一种物

13、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变化的最低剂量。,32,(四) 阈值,(五) 安全限值,对存在有害效应阈值的化学物,安全限值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对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及各种环境介质(空气、水、食物、土壤)中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所规定的浓度和暴露时间的限制量。,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产生某种效应的最低剂量或暴露浓度,即低于该剂量或暴露浓度就观察不到或预计不会发生某种效应。,33,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与剂量关系,34,五、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Effec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s to mankin

14、d healthy,痛痛病,铊中毒,海豹畸形,水俣病,35,(一) 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Health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pathogenic factors,36,(二)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university) 多样性(diversity) 复杂性(complexity) 长期性(long-term),37,(三) 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水俣病,癌 症,胎儿畸形,38,1.急性危害,特点,事故性泄露 一次大量排放 不良气候条件、特殊的地形,成因,常常是事故性排放 易感人群发病率高 常为多种污染物联合作用,39,2.慢性危害 1

15、)慢性中毒:水俣病、痛痛病 2)致癌作用(化学、物理、生物因素) 3)对免疫功能影响(免疫抑制、变态反 应、自身免疫反应),40,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 致癌物分类: 第1类: 对人类致癌:对人类致癌证据充分 第2类: 2A类 对人类很可能致癌 2B类 对人类可能致癌 第3类:对人类致癌性尚不能予以分类 第4类:对人类很可能不致癌,3.致癌作用,41,已确认对人类致癌的物质、混合物及接触环境,致癌物质 致癌混合物 致癌的接触环境,42,常见致癌物质、混合物或接触环境及其癌症部位,43,常见致癌物质、混合物或接触环境及其癌症部位(续),44,常见致癌物质、混合物或接触环境及其癌症部位(续)

16、,45,对人类致癌的辐射及癌症部位或癌症,46,致突变作用: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发生可遗传改变的作用,4.遗传毒性,突变类型,基因突变:DNA的碱基组成或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 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 基因组突变:基因组中染色体数目的改变,致突变性:化学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引起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能力,47,5.生育毒性和发育毒性,反应停事件,48,某些可引起人类发育毒性的化学、生物和物理因素,49,6.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环境毒物对免疫功能的抑制 化学物作为致敏原引起机体变态反应 少数环境化学物可引起自身免疫反应,50,引起免疫抑制或超敏性反应的部分常见环境化学物,51,7. 干扰内分泌功能,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能够改变内分泌系统功能,从而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