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输血安全.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680099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绪论、输血安全.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绪论、输血安全.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绪论、输血安全.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绪论、输血安全.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绪论、输血安全.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绪论、输血安全.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绪论、输血安全.ppt课件(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中山一院输血科 林静霞,视频输血与献血 http:/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 血液家族游览记,一、输血学定义,输血:献血者患者 定义:输血学围绕将供血者血液输给患者进行救治这一中心,研究、开发和应用一切可采用的科技手段及管理措施,提高供患者输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从而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二、输血发展史,异种输血 愚昧简单的认识 同种输血 死亡率极高,应用受到限制 同型输血 获得历史性突破 成分输血 不良反应大大减少,事件1492年,罗马教皇Innocent八世口服三个10岁男孩的血液,结果:未能挽救教皇生命 事件1628年,Harvey发现循环系统

2、,结果:经静脉输血成了可能 事件1655年,牛津大学科学家Lower首次进行动物输血实验,结果:动物-动物之间输血,接受输血的实验狗情况良好,ABO血型系统 是如何定型的?,ABO血型系统是以人体 红细胞上的抗原与血清 中抗体的种类而定型的。,抗原,A,B,抗体,抗A,抗B,红细胞上含A抗原,血清中含抗B抗体,红细胞上含B抗原,红细胞上含A抗原、B抗原,红细胞上无抗原,血清中含抗A抗体,血清中无抗体,血清中含抗A和抗B抗体,事件1900年,“血型之父”Landsteiner发现ABO血型,为安全输血提供了基础,为此获得1930年诺贝尔奖 事件1907年,Ottenberg研究证实输血前配合试验

3、对于预防输血反应的重要性 事件1939年,发现Rh血型系统 事件抗凝剂的发现和应用,使建立血库成为可能,保存血液备用 事件应用一次性密闭塑料输血器材,推动输血进入成分输血新阶段,我国输血事业: 最早的输血实践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 1944年昆明建立我国第一个血库; 1998年10月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三、现代输血的主要领域,(一)免疫血液学 研究:红细胞血型系统、白细胞的HLA系统、血小板抗原系统 输血配合水平不断提高 保证输血疗效,减少免疫性输血反应,(二)输血安全 输血:确保疗效,同时必须确保输血安全 1.输血相关传染病(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疟疾等) 采取措施:大力推

4、行无偿献血、严格检测血液、临床合理用血、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 2.免疫性输血反应(溶血反应、发热反应) 采取措施:血型配合性输血、高效除白细胞滤器的应用 3.其他输血反应(过敏反应、循环超负荷) 采取措施:尽量避免输血,避免大剂量输血,(三)血液成分输血 1.血液成分的分离和输注 全血分离成红细胞、血浆;血液成分单采机采集血小板 成分输血:提高疗效、充分利用血液、减少不良反应 2.血浆蛋白制品的制备和应用 低温乙醇组分分离制备血浆蛋白制品,经病毒灭活工艺处理 (四)输血质量管理 不允许有任何差错,输血工作必须强调质量管理,四、输血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一)进一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防止经血传播

5、HIV等传染病 引进核酸扩增检测技术检测血液 应用病毒灭活技术处理血液制品 (二)采供血集中化和计算机化管理 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三)无偿献血 目标:达到全面实施无偿献血 提高无偿献血“含金量”,弱化各种物质鼓励性质的激励机制,组建和扩大无偿献血者的骨干队伍,提高重复献血的比例 (四)新一代血液成分制品 前景鼓舞人心 (五)血液代用品/人造血的开发和应用 代血浆晶体液和胶体液,思考题,填空题:“血型之父”是_。 名词解释:输血学,第二章 输血安全,第一节 输血安全的意义,临床输血的基本要求:安全、有效 输血安全问题: 传播传染病病原体(病毒、细菌、螺旋体、原虫)输血传播病

6、毒是输血安全最主要的问题 免疫性不良反应(不配合引起的不良反应) 过敏性输血反应 其他临床输血反应(循环过载、大量输血的副作用),第二节 影响输血传播病毒危险性大小的相关因素,人群中病毒阳性率 人群中病毒阳性者多,参加献血的人群中病毒阳性率必然会相对较高。 如乙肝,我国乙肝病毒阳性者超过1亿,这就决定了乙肝病毒成为威胁我国输血安全的主要病毒之一。 人群中病毒阳性率和献血者病毒阳性率的差异 无偿献血制度的实施是提高输血安全,减少输血传播病毒危险的根本措施,卖血制度则严重威胁输血安全。 无偿献血制度下献血者纯粹为帮助他人捐献血液,人群素质高,感染病毒几率低于普通人群,更远低于有偿供血者,无偿献血的

7、血液的安全性明显更好。,病毒的感染力 各种相关病毒的感染力方面存在差别,必然影响到病毒经血传播危险的大小。 如乙肝病毒、HIV病毒感染力极强,一旦血液带有这些病毒,输给患者必然导致感染,危险性极大。 病毒感染的临床后果 可通过输血传播的病毒很多,但并不是对每一个都需要采取病毒检测等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只有当某病毒不仅可以通过输血传播,而且感染受血者后引起患者发病,对患者造成显著损失时才应考虑采取血液检测等预防措施。 如丙肝病毒丙肝肝硬化肝癌,必须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人群免疫水平 人群中对某种病毒的免疫水平决定该病毒经血传播危险大小的重要因素。如果人群免疫水平高,则输血传播病毒并造成危害的危险

8、较小。 如巨细胞病毒(CMV),献血者阳性率较高,一旦感染发病可造成严重后果。但是由于人群对CMV免疫水平高,即使输入CMV病毒也不会感染发病,因此CMV病毒不属于威胁输血安全的主要病毒,也不必进行CMV病毒的血液常规检测。 血液病毒检测的水平和质量 影响检测水平和质量的因素: 检测技术和试剂:新的检测技术病毒核酸扩增检测法,提高病毒检出率,减少漏检,从而进一步减少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 检测的质量管理:室内质控、室间质评,临床用血 必须进行合理的临床输血,即只给确实需要输血的患者输血,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输血,同时应用成分输血输给患者真正需要的血液成分。 血液制品的输注形式和使用量 血液制品的种类和

9、特点 由于病毒在血液的各种成分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因此如果血液为病毒阳性,各种血液成分制品的病毒危险程度是不一样的。 在输注血液和血液制品时应尽可能选用病毒危险较小的制品。,第三节 输血安全的战略和措施,国家协调的采供血机构体系 统一协调 合理布局 规范管理 高效运行 强调采供血机构必须统一规划设置和统一管理,无偿献血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前提和基础 仅从低危人群中的志愿无偿献血者采集血液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战略,这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无偿献血者素质高,无高危行为,输血相关病毒感染几率明显要低。 窗口期:从病毒进入人体起直到可以检出该病毒的标志物前的时期。窗口期是导致检测漏检并威胁血液安

10、全的主要原因(90%)。 HIV病毒目前试剂检测的窗口期为22天。 新技术病毒核酸扩增检测法可缩短检测窗口期,但主要还是应该通过减少献血者群体中处于病毒感染窗口期人的比例来减少因窗口期导致的漏检,所以必须大力推行无偿献血。,严格检测血液,提高输血安全性 对血液常规进行病毒标志物的检测预防经血传播病毒性疾病提高输血安全性。 病毒核酸扩增技术进一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临床合理用血 视频-输血要慎重,尽量不输血 http:/ 【文字实录】,合理输血(需不需要输?该输多少?) : 临床合理输血就是要做到只给真正需要输血的病人输血,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输血,从而减少病人不必要的冒经输血感染病毒的风险。 保险

11、血:医生估计病人不一定需要输血,但考虑到病情千变万化,担心万一有的情况没有考虑周到,或者对相关输血适应症没有完全掌握,为保险起见,还是决定给病人输血。(实际上病人并不真正需要输血,却冒了不必要的风险,属于不合理输血,应避免。) 输血量:一般情况下,输注2U红细胞悬液可升高Hb浓度10g/L。,成分输血 减少输血传播病毒的风险 病毒不是均匀分布在各种血液成分中,如血浆中,病毒分布多,危险性相对较大;红细胞中,病毒分布相对较少,因此危险性相对也小。临床需要输血的大部分病人仅需要红细胞,对于这部分病人来讲,只输红细胞,而不输全血和其它血液成分就可以减少他们因输血感染病毒的危险。 自身输血 由于是输注病人自己的血液,不存在感染外源性病毒的危险。 必须注意:实施自身输血应该计划周密,特别是术前采血保存式自身输血,若保存的自己的血液不够,还需要输入异体血液,那就失去了自身输血防止输血传播病毒的意义。,思考题,填空题: 1.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我国实施_献血制度。 2._是输血安全最主要的问题。 3.新的检测技术_,可提高病毒检出率,减少漏检,从而进一步减少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 4.输注2U红细胞悬液可升高Hb浓度_g/L。 名词解释:窗口期 简答题:输血安全问题包括哪些?,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