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委服务业建设发展规划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649888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8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市委服务业建设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关于市委服务业建设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关于市委服务业建设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关于市委服务业建设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关于市委服务业建设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市委服务业建设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市委服务业建设发展规划(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市委服务业建设发展规划现代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我市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扩大就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必然要求。为推动我市现代服务业在“十二五”时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省、市服务业专项规划相关精神,特制定本规划,以进一步明确服务业“十二五”时期的主要思路、发展重点、重点举措,并为编制相关产业专项规划提供依据。一、发展基础(一)“十一五”发展成就1、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十一五”以来,市服务业总

2、量规模迅速扩张,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2个百分点,比“十五”时期增速提高0.7个百分点。XX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3%。2、贡献能力明显增强。XX年,我市服务业创造的税收占同期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5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达1/3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1:56.5:32.4,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了4.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整个经济增长、财政增收、地方就业等方面的贡献不断加大,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断提高。3、主要行业协调发展。“十一五”以来,我市服务

3、业传统行业稳定发展、新兴领域不断拓宽,服务业已基本形成以旅游业、商贸业和物流业等行业为支柱,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加快崛起的产业发展格局。旅游业总体市场发展稳定,XX全年实现接待游客341.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1亿元。商贸业保持较快增长,XX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5亿元,是XX年的2.29倍,为“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21%。4、重大项目加快实施。随着一批服务业集聚载体和平台的建设和培育,各类服务业重大项目加快实施。旅游综合体规划建设初现雏形,严州大道、洋安大桥、梅城和乾潭码头等交通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建成汽车专业市场、欧倍莎国际家居购物中心,完成桥东农产品批发(临时)市场

4、及7个农贸市场的建设和改造。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活动平台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我市服务业的集聚和提升发展,优化了我市服务业空间布局,拓展了服务业发展空间。5、发展环境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积极引导现代服务业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服务业发展考核办法。加大对服务业在市场准入、用地保障、税费优惠、政府投入、人才支撑等方面支持力度,为全市服务业加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形成全市上下重视服务业发展的浓厚氛围。积极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帮助企业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扶持。(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发展层次相对偏低。一是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偏低。XX年我市服务业

5、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国的43%、省的43.1%、市的48.7%。二是增长速度相对偏慢。与主城区以及其它萧山、余杭等区、县(市)相比,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相对较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服务业内部结构还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而具有生产型、知识型、外向型、创新型等特征的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行业结构不尽合理。2、空间布局有待优化。我市服务业尚缺乏空间系统优化,集聚度和辐射功能还不够强,服务业经营单位主要集中在新安江老城区一带,桥东、城南、桥南等新区和洋溪、更楼街道第三产业经营单位相对偏少,洋安新城正在建设中。城市新区服务业各类网点发展明显落后。3、基础投入明显不足。近年来,政府对服务业的投入增

6、长较快,但总体看,依然存在渠道不多、数量不稳、金融服务不到位、缺乏保障等问题。我市支撑服务业发展的要素制约不断加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完善,服务业科技支撑和社会化服务能力较弱,保障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投入有待进一步提高。二、背景与机遇(一)国家、省、市重视服务业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省提出重点发展十大服务业行业,创建100个左右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出台一系列具有高含金量的政策。市围绕国务院确定的“四中心”目标定位,突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主题,深入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这些对我市顺应产业发展潮流,加快推动服务业

7、的结构调整和高端化升级具有重要的引导示范作用。(二)转型升级对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出新要求XX年,我市人均GDP达到3.7万元以上,经济发展呈现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局面,经济增长转入主要依靠工业和服务业两轮推动的发展阶段,居民的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精神、文化、健康等服务类支出比重将大幅上升,进一步拓展了我市服务业的增长空间,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的趋势。展望“十二五”时期,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的需求空间将加速扩张。(三)城乡区域统筹和新型城市化带动服务业发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加快,为扩展服务业需求空间,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的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服务业城统

8、筹发展力度空前加大,“一小时半经济圈”加快建设,我市“一主两副两组团”的城镇发展布局进一步形成,这些都为我市承接大都市服务业转移提供了宽广平台,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四)节能减排为服务业带来新机遇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面对资源和环境的挑战,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当前重要任务。服务业能耗和污染排放相对较小,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对节能减排、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服务业发展获得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

9、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美丽宜居江城、旅游休闲胜地、幸福和谐家园”目标,以城市化、市场化、品牌化为方向,以“扩总量、优结构,筑平台、育产业,抓项目、创特色”为重点,全面构建生产服务业为骨干、生活服务业为支撑、新兴服务业为导向的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空间优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努力成为浙西服务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和新增长极。(二)基本原则产业互动,集聚发展。以三次产业互动发展为方向,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并举、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互动发展;优化空间布局,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实现专业楼宇建设和城市综合体建设有机结合,园区产业发展与楼宇(总部)经济有效衔接。

10、突出重点,分类推进。选择发展潜力大、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关联度高、发展机遇良好的旅游、商贸、物流等重点领域,集中突破发展。坚持分类指导,引导市域内各地区依据自身比较优势确定不同的发展重点,进行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发挥现代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和联动效应。强化龙头,扶持品牌。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重点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业龙头企业,发挥大企业示范作用,加快实施服务业品牌化,加大对重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培育省级以上服务业名牌,积极争创国家级名牌。接轨都市,特色发展。积极承接沪杭服务业的辐射,吸纳先进服务业企业入驻,完善服务业业态和功能。加强与主城区服务业分工和协作,

11、主动补位,适度错位,努力提供服务供给,共同推进服务业发展,完善大都市服务功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处理好政府主导力、市场配置力和企业主体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好政府的主导角色,制订优惠政策,规范行业环境;明确确立市场和企业的主体角色,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自主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努力成为浙西服务业新增长极、长三角以清凉宜居和养生度假为特色的知名旅游休闲目的地、区域性交通物流和旅游集散中心。2、具体目标总量扩大,贡献提高。“十二五”期间,服务经济加速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左右,到“十二

12、五”期末达到12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服务业领域投资保持较高强度。服务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超过35%。结构优化,升级显著。休闲旅游、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龙头行业加速发展,到XX年,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分别比XX年增长35%和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XX年翻一番。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养老养生、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等服务业重点行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显著增加,科技、信息、中介等新兴行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培育一批入选服务业百强的龙头企业,服务业领域市级以上著名商标个数翻一番,进一步打响“新安江旅游”品牌。空间提升,集

13、群凸显。服务业发展空间得以完善,初步形成“五体五区五基地”服务业发展空间格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新安江主城商务区、桥东城市客厅、洋安新城、大城东新城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平台,申报认定一批市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体制完善,环境优良。政府职能转变到位,发展服务业的氛围浓厚、推进服务业的领导机制、协调机制、考核机制较为完善,人才、资本、土地等要素保障有力。一些垄断服务行业开放度进一步提高,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区域服务业市场体系。四、主要任务(一)以实施旅游全域战略为主体,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1、发展思路以“一核、一区、一城、一轴,三板块和多点发展”为旅游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14、重点围绕打造“5A”级大新安江景区目标,提升完善旅游业软硬件支撑要素,加快实现由旅游城市向长三角区域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中心转变、由观光游为主向休闲度假游为主转变,进一步确立“新安江旅游”整体形象,提高旅游核心竞争力,逐步将打造成为以清凉避暑和休闲养生为特色的长三角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中心城市。2、发展目标到XX年,“5A”级大新安江景区整体框架形成,长三角范围内清凉避暑和休闲养生特色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3、重点举措构筑全域旅游空间发展格局。构筑“一核引领,一区引爆,一城联动,一轴驱动,三板块共进,多点辐射,全

15、域发展”的旅游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形成以城区为核心,以新安江(温泉)省级旅游度假区(待创建)为新亮点、以梅城古镇为发展重点、以新安江富春江为主轴,以中线板块、东线板块、南线板块和多点发展辐射全市的美丽乡村为支撑的目的地系统,构建形象鲜明、线路流畅,精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会务接待、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兼备的旅游产品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一个布局合理、互动发展,旅游线路、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有机连接的旅游网络。全面提升旅游业整体素质。实施品牌塑造工程,以“清凉世界,梦幻新安”为总体旅游形象,建设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旅游形象体系。实施营销保障工程,加强政府主导,制定营销专项规划,提出具有可操

16、作性的营销举措,提高旅游的知名度。实施景区提升工程,完善景区体系,着力打造一批生态观光、农业休闲观光、清凉避暑休闲、运动休闲旅游等具有个性特色的旅游精品景区。实施环境整治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沿江景观风貌协调整治,加强田园乡村、风情小镇等的建设,全面提升市生态环境品质。实施区域合作工程,以“两江一湖”为纽带,主动融入“大”旅游,加大与周边县市合作力度,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建,市场共拓,线路共连,共同推动浙西旅游腾飞。完善旅游服务要素配套体系。着力完善住、吃、购、娱等旅游要素配套,市政府每年整合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000万元以上,“十二五”期间,新安江景区努力争创国家5A级景区,加快提升东线、西线和南线旅游板块。结合黄杭高铁杨桥村交通综合体的建设,统一规划建立新安江旅游服务咨询中心,建设新安江至梅城的沿江观光旅游通道,构建新安江至各旅游区块的交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