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文体业工作规划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643302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区文体业工作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全区文体业工作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全区文体业工作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全区文体业工作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全区文体业工作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区文体业工作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区文体业工作规划(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区文体业工作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机遇,主动融入“两个加快”发展大局,推进我区新兴工贸旅游生态城区建设,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文化体育事业回顾1、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一是节庆文体活动形式多样。在节庆期间举办歌咏大会、文艺演出、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以及群众广泛参与的游园活动;认真宣传贯彻实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成立区围棋协会,举办篮球、足球、乒乓球、门球、拔河、登山、龙舟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促进全民健身活动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专题活动丰富多彩。相继举办“区迎新春慰问企业文艺晚会”、“天翼杯”青年歌手

2、大赛、“讲礼仪、迎农运”文艺活动、“交通安全与你同行”小品比赛、“迎奥运、盼农运”系列文体活动、“欢乐”暨“美”原创歌曲走进基层巡演活动、南音大会唱、“邮政杯”中小学生卡拉OK比赛、“送电影进军营”活动、“纪念俞大猷诞辰505周年”系列活动、“纪念阳桥建桥950周年”踩桥活动等。三是文艺创作水平不断提高。排练小品两岸老兵参加第三届市社区文化艺术节活动,获得金奖,并选送参加省第三届文化艺术节。选拔青年歌手参加省“金色海西”青年歌手大奖赛,获得第五名。组织合唱队参加市“欢乐歌颂祖国”文艺汇演和颂歌我的祖国合唱比赛,荣获铜奖。排练“大鼓吹”节目参加市民间音乐邀请赛,组织参加上级南音比赛,推荐戏剧节目

3、参加“威远楼之夏戏剧展演”,选拔文化协管员参加全市文化技能大赛,均获得好成绩。2、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一是区级文化“三馆”建设已着手进行。建设项目已获批准,正在办理土地报批等相关手续。二是基层文化阵地逐步完善。完成虹山乡、罗溪镇和双阳街道的综合文化站建设,河市镇综合文化站正在建设中。目前,全区行政社区、村(居)设置文化活动室55个,总面积XX多平方米,占全区行政社区、村(居)的64.7。三是农家书屋建设进展顺利。完成47家农家书屋建设,每个农家书屋配置书籍1500册,南塘村农家书屋作为先进典型被列为全省农家书屋现场会参观点之一。四是有线电视覆盖率大大提高。完成所有行政村、29个50户以上、43

4、个20户以上至50户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配合市广电部门全面做好全区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和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作,完成数字电视平移14567户,占全区原有模拟用户的80。3、文化队伍不断壮大。一是成立“三馆”机构。新增设置“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机构,新增事业编制6个。二是建立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制定并下发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公开选拔、聘用村级文化协管员67名,并进行岗前培训,颁发聘书。三是加强艺术人才培训力度。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开办讲座、举办艺术研讨会、选派文艺骨干进修培训、组织创演人员与外界开展艺术交流等形式,努力提高文艺队伍的素质和创作水平

5、。依托区南音协会,把南音引进校园,利用假期组织南音爱好者集中培训,参加南音比赛活动,提高南音艺术水平。四是壮大文化社团队伍。先后成立区艺术团、南音协会、摄影家协会、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音乐舞蹈协会、文化志愿者协会等。目前,我区有民间职业剧团4个,南音社团15个,掌中木偶剧团1个,大鼓吹表演队伍10余支,文化志愿者256人,群众文化队伍不断壮大。4、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一是积极申报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我区共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9类17项。“妆糕人”等3项入选省级非遗项目名录,“仙公山传说”、“大鼓吹”等9项入选市级非遗项目名录。我区张志勤、张丽水,黄平水、黄火伦等4人入选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

6、产代表性传承人。二是开展全区非遗普查。全区共收集非遗线索1028条,调查项目涵盖17个门类100多个种类,调查项目472项,其中新发现项目389项,占82.4%。5、文化产业经济总量逐步提升。一是文化产业种类明显增加。截至年,全区共有书刊零售单位11家,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单位4家,文印店2家,印刷企业15家;民间职业剧团5家;KTV7家,游戏机室7家,网吧23家;风景区管理处1个,旅游酒店2家;工艺美术品及玩具制造业121家。二是招商引资有较大进展。组织企业参加-年三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共签署3个投资意向书,签约项目总额达4亿元人民币。三是注重产业基地建设。我区的灵感书屋、仙公山风景

7、区被评为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建设网吧监督管理平台,实施远程监控措施和制度,实现以巡查到随时监控管理的转变。加强执法力度,坚持定期不定期开展文化市场巡查及“扫黄打非”专项行动,特别是在春节、“五一”、“十一”和高考、中考前加强对文化市场、出版物市场开展拉网式的检查,规范经营秩序。加强对娱乐、演出等场所的设立和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严禁歌舞、娱乐和游艺场所播放含有暴力、色情等非法内容的音像制品,严格查处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行为,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7、体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争取国家级资金40万元、省级资金714万元,区级配套投入60多万元,新建区级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

8、中心1个,乡镇(街道)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4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中心2个(国家级1个、省级1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144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130个、区级10个)。全区基层体育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实现每个行政村(社区)至少建有1个标准篮球场地和室外健身路径(或全民健身路径)。8、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组织参加市少年儿童篮球、乒乓球、围棋、举重和跆拳道锦标赛,市第八届运动会、第四、五届“公仆杯”篮球赛,第六届省农运会乒乓球比赛,组织双阳足球队代表市参加全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第十四届省运动会足球赛等,均取得较好成绩;组织参加第七届全国武术之乡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并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

9、中华武术协会授予“全国武术之乡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是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十一五”期间,全区组织参加各级体育赛事,获得国家级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3枚,省级铜牌1枚,市级金牌8枚、银牌11枚、铜牌11枚。9、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力。一是加强文物保护监督管理,认真做好文物“四有”和“五纳入”工作。二是开展申报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工作,新增加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全区共有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2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是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完成第一阶段普查前期工作及第二阶段实地调查工作及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共登记106处文物,其中复查3

10、3处,新发现73处。四是做好文物修缮工作,共投入21万元维修曾氏土楼、濠溪桥等文物保护单位。期间,我区的文化体育事业实现较快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文体基础设施仍较薄弱,公共体育场所匮乏且发展不平衡,没有区级文体活动场馆,缺少专业的文艺队伍和体育人才;群众体育城乡之间发展还不平衡,文化体育市场发育缓慢、总量偏小等。二、“十二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认真实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围绕全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

11、明建设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发展社会文化事业,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改善文体基础设施,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增强人民体质,为建设新兴工贸旅游生态城区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三、“十二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一)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加强区级文化“三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建设。立足我区文体设施建设规划的要求,在中心城区建设区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使文化“三馆”在全区范围内更好地发挥龙头和中心作用。文化馆和图书馆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影剧院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容纳观众850-1500人以上。通过建设文化“三馆”,全面带动镇(乡)文化站以及村级文

12、化室建设,力争完成国务院提出的“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有文化站”的要求。2、加快乡镇(街道)文化站及村(社区)文化室配套建设。全面完成河市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并投入使用。完成马甲镇综文化站改造和万安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全面推进实现全区有1个以上省定一级站、2个以上省定二级站的目标。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术段,及时向广大农民传送丰富的文化信息,力争基本完成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面达到全区村级10%以上,并加大扶持建设农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配置完善图书、书柜、乐器、音响等,逐步解决居民看书难、无娱乐项目等问题,并对丰富开展基层文化工作的村(社区)文化室进行表彰。3、

13、抓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农家书屋”工程是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实施的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民心工程。为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国家、省、市、区统一部署,至XX年全面完成所有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任务。4、打造农村文化活动交流平台。把农村的文化、艺术、宣传、科普、体育等工作融为一体,实现资源共享、设备共用、形成合力;立足区情,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每年举办农民艺术节、全区文艺汇演活动,不断丰富基层文化生活,挖掘基层文艺人才;开展农民作家文学作品

14、征集评奖活动、农民书法摄影作品联展、农民业余文化专业户活动精品展示等内容,加大基层扶持力度,努力促进区、镇、村三级文化网络的形成。(二)积极开展文化活动1、积极开展节庆文化活动和重大文化活动。结合我区重大文化节日和非遗民俗,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文化民俗在身边”、“展示我们的民俗民风”等活动,在节庆文化活动中让群众更好地了解本土非遗文化,在全区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2、发挥艺术团体优势,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充分发挥我区文化志愿者作用,开展“文化艺术走进乡镇”、“艺术扶贫”等活动,让文化艺术贫瘠的山村拥有专业文化艺术者的辅导,充分激发基层群众热爱文化、参与文化的氛围,并在每年举办“艺术扶贫汇报演

15、出”、“文艺大比拼”、“秀才展艺大舞台”等活动,为群众提供才艺展示平台。3、积极组织参加文艺演出和比赛活动。积极创作、编排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组织我区优秀节目参加省、市级文艺演出和比赛,为我区文化艺术人才提供施展平台,提高文化艺术水平。(三)加强文艺创作1、加强艺术精品创作。集中力量,统筹规划,重点组织好艺术精品的创作和生产,积极鼓励我区剧团每年排演1至3个新剧目,并组织优秀文艺作品参加省、市重大艺术活动,每届会演(调演)都要有剧(节)目参加市选拔,能有1台以上剧(节)目参加全省的评选,争取参赛夺奖。以不断提高综合艺术水平为重点,瞄准市场,生产各种形式的艺术产品,增强自身活动和市

16、场竞争力。积极支持和鼓励美术、书法、摄影、音乐、曲艺、影视、民间艺术等不同门类的艺术生产,鼓励校园、企业、政府机关等单位多出文艺精品,每年推出3部(篇)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2、重点扶持特色文化活动。每年举办优秀作品比赛或展览,每年举办一次文艺调演。扶持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艺术表演队伍,培育马甲小品、相声和双阳“异国风情”民俗文化表演,不断提高创作水平和艺术品位。(四)加强文艺人才培育和文化骨干队伍建设1、抓好艺术人才培养。借助区文化馆,加大对全区艺术人才的培训力度,着手进行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曲艺等艺术门类的创作和培训,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者队伍,每年组织若干期专业培训和比赛,为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阶段性地开展艺术创作比赛,为我区艺术人才提供施展平台的同时,不断提高我区艺术水平。2、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依托学校和企业等单位人才相对集中的优势,组建区合唱团、南音乐团等文艺宣传队伍,不断壮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