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再论李白生卒年问题【内容提要】李白卒年,历来诸说纷纭,致其享年亦无定说李士训《记异》中明白记载了李白“大历初”仍在人世的资料,却始终未被研究者重视李文结合唐代诸家碑传、序文,考察李白系年诗文,证明李白应生于神龙初年(约 705)卒于大历初年(约 766) ,享年 62 岁 【关键词】 李白/生卒年/李世训《记异》 孟子曰:“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吾人于“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伟大诗人李白亦当如此然而恰恰在李白生卒年和出生地等关键事实上,偏偏出了问题自北宋以及清代,李白生卒年一直流行生于长安元年(701) 、卒于宝应元年(762) 、享年 62 岁说①,生于圣历二年(699) 、卒于宝应元年、享年 64 岁说②这些说法因与李白集中存在宝应元年以后诗文的事实不符,故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学人对李白生卒年又进行了新的探索不少研究否定了“宝应元年说” ,认为李白应卒于宝应以后:李从军《李白卒年辨》提出李白应生于长安元年、卒于广德二年(764) 、终年 64 岁[1];阎琦《李白卒年刍议》则认为生于长安元年、卒于广德元年、享年 63 岁[2]但这些说法仅解决了李白不卒于宝应元年的问题,对其生年却一仍其旧,这不仅与李华所撰《李君(白)墓志铭并序》 (下称李华《铭》 )说李白“年六十有二”不符,而且也无补于有关李白出生地问题的讨论。
鉴于此,林贞爱《李白身世及生卒年代新考》又提出生于神龙二年(706) 、卒于大历二年(767) 、享年 62 岁说[3],却又缺乏坚实的证据上列诸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占有史料不充分、擅疑古书、误解古人的毛病如“卒于宝应元年说”的共同不足,都是曲解李阳冰《草堂集序》 (下称李阳冰《序》 )原意,将“疾亟(病危)授简”的“疾亟”理解成“死亡” (或临死) ,将李白病中嘱托李阳冰编《草堂集》的时间说成是李白死亡之年从文字本义上考察, “疾亟”只是病危的意思,本身并无“死亡”之义,据此而说李白“卒于宝应元年”是不可靠的由于“宝应元年说”将李白生卒年提前了,就与李阳冰《序》所说李白父亲“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指李白—引者) ”的记载相矛盾,于是又擅自把“神龙”改为“神功” ,甘冒“擅改古书”之大不韪!“宝应以后”诸说,虽不再误解李阳冰《序》 “疾亟”之意,并对李白宝应后诗文进行了重新论定,但是在李白生年上仍沿袭了长安元年说(《林文》除外),于是将李白的享年增加了数岁殊不知这个“生年”正是在他们已经否定了的“宝应元年卒说”的基础上逆推出来的基础既然已经被自己否定,怎么还能相信据此而推得的“生年”呢?况且诸说在论证时,凡遇与自己立说相矛盾的,就毫不犹豫地指为“伪作” ,如指李华《铭》为“伪作”[1],或者指《铭》为“残文”[2],或肯定《铭》不伪,也否定了“宝应元年说” ,但又怀疑李白《自荐表》为“假托” ,却又提不出任何可靠的证据[3]。
凡此种种,都不能令人信服此外,2李、 阎二文虽持“宝应以后说” ,却又受清人王琦“生于长安元年说”[4] 误导,不顾李华《铭》 “年六十有二”的明文,擅增李白享年他们虽然志在求真,但却存在擅疑古书、妄改古志的做法,实不可取!与此相联系的是,由于误定李白生年,有的学人遂以为李白父亲“神龙初”潜回四川时,李白已经五岁,故李白出生不在蜀中于是李白生于何处也成了问题,遂有生于“西域说”[5][6]、 “中亚碎叶说”[7]更有甚者, 连李白的族属是否为汉人也有问题,于是有李白为“胡人说”③此等皆由曲解李白的生卒史料所致这种靠窜改史料、怀疑传世文献建立起来的种种“新说” ,自然是靠不住的,其方法也是不可取的[8]一、李白纪年史料分析关于李白生活下限的资料,目前所知至少有六种:一是收入《宗玄集·别录》中传为“唐元和戊戌(十三年)吴筠”所作的《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原序》:“元和中, (吴筠)游淮西,遇王师讨蔡贼吴元济,避辞,东之于岳,遇李谪仙,以斯术授予曰云云 ”[9] 似乎李白至元和时期(806—820)仍在世但是据权德舆有关吴筠的传文和集序,吴筠已于大历十三年(778)去世,何得至元和十三年作序?且此说与李白诗文无一印证,显见该《序》非吴筠所作。
二是伪托柳宗元所作的《龙城录》:“退之(韩愈)尝言李太白得仙去元和初,有人自北海来,见太白与一道士在高山上笑语久之 ”[10] 《龙城录》为宋人伪托之作,其说“元和初”仍见李白,与伪吴筠《序》同一伎俩三是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九:“白龟年,乐天子也一日于嵩山东岩下遇李白,曰:‘吾与汝父皆仙矣 ’出素书一轴授之,曰:‘读此可辨九天禽语 ’”[11] 此语实出《广列仙传》 ,文字微异龟年是白居易(772—864)之子,生活于晚唐,后李白“将百年” 龟年学仙得道,这里宣扬的也是学道成仙之事,诞妄不足信四是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二:“东坡先生在岭南,言元祐中有见李白酒肆中,诵其近诗云云 ”[12] 赵令畤与苏轼皆北宋人,说元祐中(1086—1094 )还见过李白,其荒诞一望而知五是李阳冰《草堂诗集序》:“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 ”末简署曰:“時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也 ”[13] 如前所述, “疾亟”仅表示病重,并不能据此而定其死卒六是李士训《记异》:“大历初,予带经鉏瓜于灞水之上,得石函,中有绢素《古文孝经》一部,二十二章,壹仟捌佰桼拾贰言。
初传与李太白,白授当涂令李阳冰,阳冰尽通其法,上皇太子焉 ”[14] 这则记录首见于五代郭忠恕3《汗简》卷七《目录略叙》所引,宋朱长文《墨池编》 、清倪涛《六艺之一录》等书亦有转录它表明李白至迟至大历初仍在人世在以上六则中,这是有关李白生活下限最为真实的记录,但却长期被研究者忽略考察李白生平行事,本当以唐人所撰碑传为主,但是由于这些碑传被后人怀疑篡改,因此,这些本来是第一手的可信资料,反倒有待于其他资料来印证了,李士训《记异》给我们提供了这一可能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六,李白集自北宋以来就载有唐人所撰“两序” 、 “四碑”:李阳冰《草堂集序》 、魏颢《李翰林集序》 (下称魏颢《序》 ) ,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 、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 (下称刘全白《碣》 )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下称范传正《碑》 ) 、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 (下称裴敬《碑》 ) 这些作者不仅都是唐人④,而且都与李白同时或有旧,所言自然有据在他们的文字中,对李白生平事迹已经有了很完整的介绍,而且也与李士训《记异》彼此吻合只要我们稍加清理,就不难发现李白生卒的真实时间李阳冰《序》说:“李白字太白,……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
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范传正《碑》也说:“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 ”[15] 都明白地告诉我们,李白系其父“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后所生正因为如此,魏颢《序》也才肯定地说:“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 ”[16] 已经明白地将其出生地定在蜀中了至于李白生活下限,魏颢《序》说:“经乱离,白章句荡尽上元末,颢于绛偶然得之沉吟累年,一字不下今日怀旧,援笔成序……白未绝笔,吾其再刊 ”上元末在宝应前一年,这个年号只一年魏颢说他“沉吟累年”才作序,至少应在两年以上,也就是说其作序时已经进入宝应二年以后甚或广德年间了此时魏颢还说“白未绝笔” ,则李白当时尚在人世李白之不卒于宝应元年由此可知明胡震亨《唐音癸籖》记有“《李太白集》 ,其(李白)存日,魏颢有编”云云,胡氏也知道魏颢编《集》制《序》时,李白仍然活在人世⑤[17]以上《序》 、 《碑》 、 《碣》既互相印证,亦与李士训《记异》所载李白大历初尚在人世若合符节。
根据李华《铭》所说:“有唐高士李白……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 ”[18] 李白的卒年最早也应在大历初年(766 左右) ,上溯 62年,其生年则为神龙初年(705 左右) 李阳冰《序》 、范传正《碑》都说李客“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后才生李白,故刘全白《碣》直称“(李)白,广汉人” ,魏《序》亦说“(李白)身既生蜀” ,乐史等《太平寰宇记》卷七二列“唐李白字太白,蜀郡人” ,又记“绵州彰明县”有“李白碑” 欧阳忞《舆地广记》卷二九亦于“彰明縣”载:“有唐李白碑白之先世,尝流巂州,其后内移,白生于此县 ”其后杨慎、李调元、 《四库》馆臣⑥ 等历代学人,亦皆以李白为蜀人4二、李白纪年诗文考察如果说唐人诸家碑序及《记异》等都还是他人记录,尚难成定论的话,我们还可从李白部分纪年诗文中,寻找其若干内证李白一生行踪无定,其诗汪洋肆恣,很少有明显的时间、地点概念明胡震亨《唐音癸籖》即叹:“太白诗闲适游览居多,罕及时事,安能如杜诗一一得其岁月次第之?”[17] 胡应麟也说:“古今诗人出处,未有如太白之难定者 ”[21] 因此一生研究李白的清人王琦,在《李太白年谱》后记中感慨道:“太白事迹,多无实在年月可考!李阳冰、魏颢编《草堂集》 (或《李翰林集》 )时,李白尚在人世,其诗文的排列也许还有先后次序可言。
及至北宋曾巩改编李集,乃使李、魏篇次,尽失旧貌⑦今天要在扰乱后的李白诗文集中考定系年先后,特别是要在因曾巩误解而蓄意篡乱的次序下来做这件工作,就更难乎其难了李白集中有一部分自记年岁的诗文,如《上安州裴长史书》 “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 ;《与韩荆州书》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 “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赠张相镐》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感兴之五》 “十五学游仙,仙游未曾歇” 这里的 5、10、15、30 岁,由于缺乏足够的历史背景作坐标,很难遽然定出确年对其《与韩荆州书》和《赠张相镐》所言“十五岁” ,王琦的《年谱》及安旗、阎琦《李白全集编年注释》 、 《李白简谱》 ,均定于开元三年(715) 而将“遍干诸侯”的“诸侯” ,定为谒见苏颋,时间在开元八年,然而根据诸人系年,这时李白已经 20 岁,又非“十五”矣其中必有一误苏颋来蜀有准确的时间:《旧唐书·苏颋传》:“开元八年,颋除礼部尚书,罢政事,俄知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事 ”李白于此时谒见苏颋本来没错,但说他已经 20 岁却是错的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自记其事说:路中投刺,颋待以布衣之礼,因谓群僚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
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这是其“遍干诸侯”中的一次另据阎琦等考证,开元七年, “宋理应奏请除李邕为渝州刺史” ,李白亦尝“游渝州,谒李邕,作《上李邕》诗”[22]这是其“遍干诸侯”的又一次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又云:“广汉太守闻而异之,诣庐亲睹,因举二人(白及赵蕤)以有道 ”其“遍干诸侯”也许还包括“广汉太守”在内问题是此时李白到底多大年纪?如果依长安元年生说,此时李白已20 岁,不合“十五遍干诸侯”之自道;而依神龙元年生说,则此时年方十五六岁,与其自道基本吻合再则,如果李白此时已经 20,年已弱冠,礼为“成人” ,而苏颋还以“此子” 、 “未成”称之,岂不轻慢小看了他?正是得苏颋的勉励和期望,李白才发奋“观奇书” 、 “学神仙” ,最后实现了“作赋凌相如”的志向!因此,我们倾向后一说关于李白所作何赋可以“凌相如”的问题,或说是《明堂赋》 ,或说是《拟恨赋》 ,或说是《大猎赋》 ,迄今未有定论王琦《年谱》 “开元元年”条:“旧谱(按即《薛谱》 ):开元元年十月甲辰,帝猎渭川,有《大猎赋》 。